|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文化尋真:人類學學者訪談錄:2005-2015:anthropologists on culture, Truth and the pursuit thereof:2005-2015 | 作者 | 謝尚果 秦紅增 |
| 定價 | 198.00元 | 齣版社 |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
| ISBN | 9787509791448 | 齣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由《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015年所發錶的47篇人類學學者訪談文章匯編而成,以一問一答的訪談形式,集中展示瞭人類學領域知名學者的研究經曆和人生感言,勾勒瞭人類學專業的學科圖譜與發展脈絡。 |
| 作者簡介 | |
| 謝尚果,男,壯族,1963年12月生於廣西貴港,中員,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廣西民族大學校長、學報主編,兼任廣西社會科學界聯閤會副主席、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錶大會代錶、中國行政管理學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廣西法學會副會長、廣西法學教學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行政管理學、憲法與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子課題負責人),*社會科學課題1項,主持或參與省級及以上課題(含教改課題)19項。秦紅增,男,漢族,1967年2月生於陝西閤陽,中員,人類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廣西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研究生院院長,兼任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廣西期刊協會副會長、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民族係統聯絡中心副主任、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常務理事。入選“教育部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廣西“新世紀十百韆人纔工程”第二層次人選、廣西文化名傢暨“四個一批”人纔。近年來主要緻力於文化人類學、科技人類學、社會評估與谘詢、族群與區域文化等方麵的研究。主持或參與省級及以上課題10餘項。 |
| 目錄 | |
| 上 冊 【問/徐傑舜 答/喬 健】 漂泊中的永恒與永恒的漂泊 【問/吳健玲 答/馬麗華】 走過西藏 走進北京 【問/羅樹傑 答/劉鐵梁】 民俗學與人類學 【問/徐傑舜 答/翁玲玲】 人類學釋放我的靈魂 【問/徐傑舜 答/黃淑娉】 走嚮深處:中國人類學研究的態勢 【問/徐傑舜 答/王銘銘】 我想象中的人類學 【問/徐傑舜 答/張應強】 曆史人類學與“文化中國”的構建 【問/徐傑舜 答/金 力】 把基因分析引進人類學 【問/徐傑舜 答/李 輝】 遺傳結構與分子人類學 【問/徐傑舜 答/王慶仁】 人類學與國學 【問/徐傑舜 答/張 原】 從搖滾樂到人類學 【問/徐傑舜 答/陳華文】 人類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 【問/徐傑舜 答/曹錦清】 《黃河邊的中國》前後的故事 【問/陸 萍 答/尹紹亭】 閱盡山林求學問 【問/章梅芳 答/劉 兵】 多元學術與多元人生 【問/秦紅增 答/周建新】 和平跨居與文化共享 【問/黃世傑 Senkey 謝勤亮 答/鄧啓耀】 圖像時代的視覺人類學研究 【問/殷 鵬 關 禕 答/張繼焦】 人類學研究應該加強概念提煉 【問/李 錦 答/李紹明】 約己以讓,持之以恒 【問/付小月 答/袁鼎生】 探尋新範式,生發元範疇 【問/秦紅增 答/陳阿江】 水汙染的社會文化機理探索 【問/班紅娟 答/滕 星】 鄉土教材:收藏、研究與開發 下 冊 【問/吳良生 答/羅勇】 耕耘在客傢研究的田野上 【問/徐傑舜 答/齊木德道爾吉】 隻要文化存在,草原就能夠得到保存 【問/秦紅增 答/玉時階】 南嶺走廊與瑤族研究 【問/李 盎 答/曾 羽】 做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嗬護人 【問/何彥誠 答/李錦芳】 廣徵語言事實 闡發奧義於微末 【問/徐傑舜 答/納爾遜·格拉本】 旅遊其實嵌入生活的許多方麵 【問/秦紅增 答/鬍安順】 文成於思,思源於學,學積於勤,勤決於誌 【問/王小璐 答/風笑天】 中國獨生子女研究:記錄社會變遷中的一代人 【問/秦紅增 答/何 明】 人類學之路是靠兩條腿走齣來的——新時期人類學研究省思 【問/海 路 答/袁同凱】 教育人類學的實踐與反思 【問/羅柳寜 羅傢珩 答/馬曼麗】 一生緻力於邊疆跨國民族和諧穩定發展 【問/黃世傑 答/袁曉文】 藏學研究的文化自覺 【問/秦紅增 答/楊庭碩】 多元文化與多種生態類型之間的復閤 【問/韋茂繁 答/潘悟雲】 語言:解答人類未來重大問題的鑰匙 【問/郇建立 答/莎倫·考夫曼】 老齡社會的人類學考察 【問/溫存超 答/黃佩華】 地域文化小說與民族文化書寫 【問/巴戰龍 海 路 陳學金 答/滕 星】 中國教育人類學新進展 【問/徐傑舜 答/楊誌強】 “古苗疆走廊”的提齣及意義 【問/張 媛 答/王宏印】 民族典籍翻譯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問/賴立裏 答/馮珠娣】 中國傳統醫學的人類學研究 【問/陶金華 答/納日碧力戈】 韆燈互照,光光交徹 【問/區 纘 答/蔣 斌】 南島民族與島嶼東南亞社會的比較研究 【問/孫國良 答/行 龍】 走嚮田野與社會的史學 【問/範靖鳴 答/莊孔韶】 瓦努努 追尋原創的思想敘述 【問/劉冰清 答/徐傑舜】 曆史的建構與建構的曆史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齣版年份橫跨十年,這本身就意味著它承載瞭那個時期人類學研究的脈絡和發展。我很好奇,在2005年到2015年這段時間裏,全球人類學界發生瞭哪些重要的學術爭論?有哪些新的理論思潮湧現?這些訪談錄是否會觸及這些議題?例如,後殖民理論、性彆研究、生態人類學等領域,在這十年間一定有新的突破和深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窗口,讓我看到這些思想是如何在學者的頭腦中碰撞,又如何最終體現在他們的研究成果中的。同時,訪談的形式也讓我覺得更加親切,仿佛能聽到學者們直接講述他們的研究心得和學術思想,而不是僅僅閱讀冰冷的學術論文。我會仔細留意書中是否有對某個具體的研究項目或田野點的詳細闡述,以及學者們在麵對研究睏境時是如何剋服的。這種“人物誌”式的呈現方式,對於我這樣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式,能夠更直觀地瞭解人類學研究的實踐層麵。
評分“文化尋真”,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哲學的意味。在我看來,文化並非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在不斷流變、演化、交融的過程中形成的。那麼,學者們在“尋真”的過程中,是否也探討瞭文化的“變”與“不變”?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間的界限是否在模糊?傳統的文化基因又在以何種方式得以延續或轉化?這本書能否揭示齣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復雜動態?我特彆期待看到那些關於文化適應、文化創新,甚至文化衝突的案例分析。人類學研究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它能夠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多樣性視角,幫助我們理解不同人群的生存智慧和價值觀念。我想,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能瞭解到某些特定文化的獨特之處,更能從中窺探到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某些規律和挑戰。這種跨越文化界限的洞察力,正是人類學研究最吸引我的地方,而這本書似乎正能滿足我的這種期待。
評分我尤其對人類學中那種“返身自省”的態度感到著迷。很多時候,我們過於沉浸在自己熟悉的文化框架裏,以至於難以跳脫齣來審視自身的文化,更不用說理解那些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本書標題中的“尋真”二字,讓我聯想到,學者們是否在這個過程中,也找到瞭關於人類自身共性的某些“真理”?比如,在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婚姻製度、宗教信仰時,我們能否發現一些普適性的社會運行邏輯?或者,他們是如何在這種巨大的文化差異麵前,保持學術的客觀性,避免簡單地將西方中心的價值觀投射到其他文化之上?這種對“他者”的理解,其實也是對“自我”的再認識。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一些畫麵:學者們可能在遙遠的村落裏,與當地人一同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參與他們的儀式,然後在日記裏、在學術論文裏,小心翼翼地梳理那些微觀的細節,最終構建齣宏大的理論。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這種細膩而又深刻的研究過程,讓我體會到人類學研究的魅力,以及學者們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艱辛與收獲。
評分我一直對人類學中那種“質性研究”的方法論非常感興趣。相比於統計學上的量化數據,人類學傢更傾嚮於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去理解個體的經驗、情感和意義建構。所以,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學者們是如何通過訪談、觀察、參與式觀察等方式,去“進入”到被研究者的世界,並且將這些豐富而細膩的個體經驗,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學術見解。我會特彆關注那些關於研究倫理和研究方法的討論,比如,學者們是如何與被研究者建立信任關係?如何在尊重被研究者隱私的同時,進行深入的學術挖掘?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恰恰是人類學研究的基石。而且,2005-2015這十年,也是人類學研究方法不斷革新和反思的時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展現齣這些方法的演變和進步。總的來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人類學研究的“溫度”和“深度”,領略到學者們嚴謹求實、充滿人文關懷的研究精神。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故事感,那種淡淡的復古色調,搭配上略顯滄桑的書名字體,立刻勾起瞭我對人類學領域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人類學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會的不同視角。而這本書,從書名“文化尋真”就能看齣,它緻力於探尋文化背後的真相,挖掘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深刻意義。2005-2015這十年,無疑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個活躍時期,許多重要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都在這個階段得到瞭發展和鞏固。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跟隨那些傑齣的人類學學者們的腳步,走進他們的田野調查,感受他們的思考過程,理解他們如何用嚴謹的學術方法去解讀人類社會的多樣性。書中提及的“anthropologists on cu”也讓我猜測,是否會有關於某個特定區域或者特定族群的深入研究,或者作者們對“cu”這個概念本身進行瞭多維度的探討。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嚴謹,充滿學術價值,同時也蘊含著探索未知的好奇與熱情,仿佛一本通往遙遠時空和不同文明的邀請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