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文化寻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2005-2015:anthropologists on culture, Truth and the pursuit thereof:2005-2015 | 作者 | 谢尚果 秦红增 |
| 定价 | 198.00元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91448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15年所发表的47篇人类学学者访谈文章汇编而成,以一问一答的访谈形式,集中展示了人类学领域知名学者的研究经历和人生感言,勾勒了人类学专业的学科图谱与发展脉络。 |
| 作者简介 | |
| 谢尚果,男,壮族,1963年12月生于广西贵港,中员,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西民族大学校长、学报主编,兼任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法学会副会长、广西法学教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行政管理学、宪法与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子课题负责人),*社会科学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含教改课题)19项。秦红增,男,汉族,1967年2月生于陕西合阳,中员,人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研究生院院长,兼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广西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民族系统联络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科技人类学、社会评估与咨询、族群与区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主持或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10余项。 |
| 目录 | |
| 上 册 【问/徐杰舜 答/乔 健】 漂泊中的永恒与永恒的漂泊 【问/吴健玲 答/马丽华】 走过西藏 走进北京 【问/罗树杰 答/刘铁梁】 民俗学与人类学 【问/徐杰舜 答/翁玲玲】 人类学释放我的灵魂 【问/徐杰舜 答/黄淑娉】 走向深处: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态势 【问/徐杰舜 答/王铭铭】 我想象中的人类学 【问/徐杰舜 答/张应强】 历史人类学与“文化中国”的构建 【问/徐杰舜 答/金 力】 把基因分析引进人类学 【问/徐杰舜 答/李 辉】 遗传结构与分子人类学 【问/徐杰舜 答/王庆仁】 人类学与国学 【问/徐杰舜 答/张 原】 从摇滚乐到人类学 【问/徐杰舜 答/陈华文】 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问/徐杰舜 答/曹锦清】 《黄河边的中国》前后的故事 【问/陆 萍 答/尹绍亭】 阅尽山林求学问 【问/章梅芳 答/刘 兵】 多元学术与多元人生 【问/秦红增 答/周建新】 和平跨居与文化共享 【问/黄世杰 Senkey 谢勤亮 答/邓启耀】 图像时代的视觉人类学研究 【问/殷 鹏 关 祎 答/张继焦】 人类学研究应该加强概念提炼 【问/李 锦 答/李绍明】 约己以让,持之以恒 【问/付小月 答/袁鼎生】 探寻新范式,生发元范畴 【问/秦红增 答/陈阿江】 水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探索 【问/班红娟 答/滕 星】 乡土教材:收藏、研究与开发 下 册 【问/吴良生 答/罗勇】 耕耘在客家研究的田野上 【问/徐杰舜 答/齐木德道尔吉】 只要文化存在,草原就能够得到保存 【问/秦红增 答/玉时阶】 南岭走廊与瑶族研究 【问/李 盎 答/曾 羽】 做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呵护人 【问/何彦诚 答/李锦芳】 广征语言事实 阐发奥义于微末 【问/徐杰舜 答/纳尔逊·格拉本】 旅游其实嵌入生活的许多方面 【问/秦红增 答/胡安顺】 文成于思,思源于学,学积于勤,勤决于志 【问/王小璐 答/风笑天】 中国独生子女研究:记录社会变迁中的一代人 【问/秦红增 答/何 明】 人类学之路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新时期人类学研究省思 【问/海 路 答/袁同凯】 教育人类学的实践与反思 【问/罗柳宁 罗家珩 答/马曼丽】 一生致力于边疆跨国民族和谐稳定发展 【问/黄世杰 答/袁晓文】 藏学研究的文化自觉 【问/秦红增 答/杨庭硕】 多元文化与多种生态类型之间的复合 【问/韦茂繁 答/潘悟云】 语言:解答人类未来重大问题的钥匙 【问/郇建立 答/莎伦·考夫曼】 老龄社会的人类学考察 【问/温存超 答/黄佩华】 地域文化小说与民族文化书写 【问/巴战龙 海 路 陈学金 答/滕 星】 中国教育人类学新进展 【问/徐杰舜 答/杨志强】 “古苗疆走廊”的提出及意义 【问/张 媛 答/王宏印】 民族典籍翻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问/赖立里 答/冯珠娣】 中国传统医学的人类学研究 【问/陶金华 答/纳日碧力戈】 千灯互照,光光交彻 【问/区 缵 答/蒋 斌】 南岛民族与岛屿东南亚社会的比较研究 【问/孙国良 答/行 龙】 走向田野与社会的史学 【问/范靖鸣 答/庄孔韶】 瓦努努 追寻原创的思想叙述 【问/刘冰清 答/徐杰舜】 历史的建构与建构的历史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搭配上略显沧桑的书名字体,立刻勾起了我对人类学领域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人类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的不同视角。而这本书,从书名“文化寻真”就能看出,它致力于探寻文化背后的真相,挖掘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刻意义。2005-2015这十年,无疑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活跃时期,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都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发展和巩固。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跟随那些杰出的人类学学者们的脚步,走进他们的田野调查,感受他们的思考过程,理解他们如何用严谨的学术方法去解读人类社会的多样性。书中提及的“anthropologists on cu”也让我猜测,是否会有关于某个特定区域或者特定族群的深入研究,或者作者们对“cu”这个概念本身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严谨,充满学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探索未知的好奇与热情,仿佛一本通往遥远时空和不同文明的邀请函。
评分我尤其对人类学中那种“返身自省”的态度感到着迷。很多时候,我们过于沉浸在自己熟悉的文化框架里,以至于难以跳脱出来审视自身的文化,更不用说理解那些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本书标题中的“寻真”二字,让我联想到,学者们是否在这个过程中,也找到了关于人类自身共性的某些“真理”?比如,在研究不同社会结构、婚姻制度、宗教信仰时,我们能否发现一些普适性的社会运行逻辑?或者,他们是如何在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面前,保持学术的客观性,避免简单地将西方中心的价值观投射到其他文化之上?这种对“他者”的理解,其实也是对“自我”的再认识。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些画面:学者们可能在遥远的村落里,与当地人一同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参与他们的仪式,然后在日记里、在学术论文里,小心翼翼地梳理那些微观的细节,最终构建出宏大的理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这种细腻而又深刻的研究过程,让我体会到人类学研究的魅力,以及学者们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艰辛与收获。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年份横跨十年,这本身就意味着它承载了那个时期人类学研究的脉络和发展。我很好奇,在2005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里,全球人类学界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学术争论?有哪些新的理论思潮涌现?这些访谈录是否会触及这些议题?例如,后殖民理论、性别研究、生态人类学等领域,在这十年间一定有新的突破和深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窗口,让我看到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学者的头脑中碰撞,又如何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的。同时,访谈的形式也让我觉得更加亲切,仿佛能听到学者们直接讲述他们的研究心得和学术思想,而不是仅仅阅读冰冷的学术论文。我会仔细留意书中是否有对某个具体的研究项目或田野点的详细阐述,以及学者们在面对研究困境时是如何克服的。这种“人物志”式的呈现方式,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人类学研究的实践层面。
评分“文化寻真”,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哲学的意味。在我看来,文化并非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不断流变、演化、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学者们在“寻真”的过程中,是否也探讨了文化的“变”与“不变”?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是否在模糊?传统的文化基因又在以何种方式得以延续或转化?这本书能否揭示出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复杂动态?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关于文化适应、文化创新,甚至文化冲突的案例分析。人类学研究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多样性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不同人群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观念。我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能了解到某些特定文化的独特之处,更能从中窥探到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某些规律和挑战。这种跨越文化界限的洞察力,正是人类学研究最吸引我的地方,而这本书似乎正能满足我的这种期待。
评分我一直对人类学中那种“质性研究”的方法论非常感兴趣。相比于统计学上的量化数据,人类学家更倾向于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去理解个体的经验、情感和意义建构。所以,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学者们是如何通过访谈、观察、参与式观察等方式,去“进入”到被研究者的世界,并且将这些丰富而细腻的个体经验,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见解。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关于研究伦理和研究方法的讨论,比如,学者们是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在尊重被研究者隐私的同时,进行深入的学术挖掘?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恰恰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石。而且,2005-2015这十年,也是人类学研究方法不断革新和反思的时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些方法的演变和进步。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人类学研究的“温度”和“深度”,领略到学者们严谨求实、充满人文关怀的研究精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