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
定价:98.00元
作者:傅才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201019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85家“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的观察数据与理论思考,围绕我国“文化政策”这一重大课题,对中国基层文化单位改革与发展的微观进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主要反映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问题,在此基础上检视和评价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政策效应,为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政策提供实践支撑和理论支持。
目录
总报告
2014~2015年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傅才武 郭 阳 魏 冀】/001
行业观察篇
免费开放政策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2015年全国31个省份 “四馆一站”的实地调查【彭雷霆 何 璐】/015
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来自全国31个省份114家博物馆的调查【陈 波 杨 瑞 李婷婷】/035
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全国31个省份116个图书馆的调查研究【孙 颖 陈 庚】/053
我国美术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价研究
——基于全国42个美术馆的调研分析【李朝晖】/069
文艺院团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及其路径优化浅析
——基于国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文艺院团的观察【王琼波】/084
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及效应研究
——基于27省10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众参与状况的分析【莫 晸 曾 睿】/097
理论研究篇
浅析博物馆观众研究、媒介属性与传播模式【于 淼】/110
当代城市博物馆文化功能的思考——以武汉博物馆为例【任晓飞】/122
重庆市博物馆免费开放运行绩效评估研究【谢 硕】/134
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初探【夏汉群】/143
重庆图书馆抗战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价体系研究【王兆辉 闫 峰】/150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其服务推广【周 未】/160
四川省公共文化馆事业发展现状研究【赵红川 邓华南 毛 玲】/169
十堰市群艺馆免费开放工作中的基本经验、问题及对策研究【秦 黎 温 静】/182
文化馆期刊现状与改革发展刍议
——以北碚区文化馆《北泉歌声》为例【唐 强】/194
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部分中外美术馆为例【李 潇】/202
乡村文化瑰宝——中国村落森林文化解读【赵家华】/213
案例研究篇
社会组织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罗智敏 荣 辉】/224
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研究
——以西安市高陵区“110”模式为例【穆平潮】/233
博物馆馆际交流的成功尝试
——保山市博物馆开展馆际交流的实践与思考【段德李】/247
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试点建设观察报告
——以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为例【鲁兴勇】/257
名人纪念馆免费开放服务实践与创新
——以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为例【蔡 诚】/269
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经验
——以乐山市文化馆实施“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为例
【陈一华 胡海琪 魏 源 甘 澍】/280
创新文化服务方式让老百姓唱主角
——以十堰市群艺馆“社区群众文艺辅导员”服务模式为例【韩 谦 陈秋娟】/292
传承传统文化抢救濒危剧种
——以山东大弦子戏“三位一体”保护和传承模式为例【李 磊】/304
创新发展模式传承地方戏剧
——以孝感楚剧“1 7”模式为例【肖正礼 李 玮】/316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农村演艺发展
——以泸县农民演艺网为例【孔 芒 肖 鹏】/328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究
——以浩口镇综合文化站“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例
【潘世茂 张秋发 刘文虎】/339
Abstract/348
Contents/349
作者介绍
傅才武,男,1966年生,湖北崇阳人。博士后,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馆服务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服务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湖北省咨询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授予武汉大学博士后称号。1989~2004年先后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局从事研究工作。2004~2008年先后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战略研究所所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文化经济史、文化体制、文化产业研究。近五年主持和协助主持(执笔)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项目和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的公共文化政策调研课题30多项,在《文艺研究》《新华文摘》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
文摘
无
序言
无
初次接触到这本书,其实是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光是这个名字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系统和深入研究的气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识所淹没,而一本能够提供扎实观察和深入分析的报告,尤其是在公共文化政策这样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又常常被忽视的领域,无疑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资深的观察者,带领我走进那些“研究实验基地”,去了解它们是如何运作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和机遇。2016-2017这个时间跨度,也让我好奇,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有哪些新的探索和实践留下了足迹。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既专业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展现中国公共文化领域的发展现状,揭示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深层逻辑,并为未来的政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这本书的ISBN号和作者信息也给了我进一步了解其学术背景和专业性的线索,让我对其内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有了初步的信心。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开始这场关于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国家公共文化建设宏大叙事的好奇心。长期以来,我们所接触到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往往是零散的、公众层面的展示。而“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这样的表述,则预示着更深层次的、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它不仅仅是政策的罗列,更是一种“观察”和“实验”的视角。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部纪录片,将那些隐藏在幕后的、具体的研究和实践过程生动地呈现出来。2016-2017这段时间,正值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想象中,报告中会详细记录下各地在这一时期,如何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在基层构建和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无论是城市社区的文化中心建设,还是乡村的文化人才培养,亦或是数字文化资源的共享平台搭建,都可能在这份报告中找到详实的记录和深入的解读。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这些“实验基地”在政策落地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地方差异、资源限制等现实难题,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调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本书,仿佛就是一座灯塔,照亮了中国公共文化政策从理念到实践的漫漫长路,也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国家文化力量如何孕育和生长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望即知,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性观察报告,聚焦于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在2016-2017年期间,于特定“研究实验基地”中的实践与反思。我将其理解为一种“田野调查”式的研究,旨在捕捉政策在实际运作中的细节、挑战与成效。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作者一行人深入基层,访谈政策制定者、执行者、服务对象,收集一手资料的场景。报告的标题中“实验基地”一词,极具启发性,它暗示着这些地方可能是政策创新的先行者,是各种尝试性举措的试验场。因此,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这些“实验基地”的具体情况,包括它们的地理位置、规模、服务对象以及承担的政策任务。更重要的是,我期望看到作者对这些“实验”过程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探讨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例如资金投入、人才支撑、技术应用、民众参与度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研究基地如何通过自身的创新和调整来应对这些挑战。2016-2017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我想这本书可能会揭示出那个时期中国公共文化政策发展的一些关键趋势和重要信号,为理解当下中国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历史视角。
评分这本书,单从书名《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来看,就已经勾勒出一种深入一线、细致入微的研究图景。它不是泛泛而谈的政策解读,而是聚焦于具体的“研究实验基地”,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那种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比如案例研究、实地调研等。我设想,作者可能深入到一些被选定的“实验基地”,如同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去记录和分析那里正在发生的与公共文化政策相关的一切。2016-2017这段时间,在中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无疑是充满了各种政策探索和实践的阶段。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这些“实验基地”是如何将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政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它们在基层层面遇到的挑战是什么,又如何进行创新和调整,最终形成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我尤其好奇,报告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基地如何成功地推动了全民阅读,或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公共文化政策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理念走向实践的真实过程,并期待从中获得对政策有效性与可行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实验基地观察报告(2016-2017)》带给我一种踏实的学术感,仿佛是一份来自前线的、未经雕琢的真实记录。作为一名对国家文化建设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了解政策是如何在实际中落地生根的。“研究实验基地”这样的表述,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精准的定位,它意味着作者并不是简单地梳理政策条文,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实践单位,去观察、去记录、去分析。2016-2017年,恰逢中国文化政策密集出台和深化落实的关键时期,我想象中,这本书一定会捕捉到那个时代背景下,各地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所进行的各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不带偏见的视角,去呈现这些“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比如资源分配的不均、基层执行的难题、民众参与度的差异等等,并且深入分析这些挑战是如何被应对的。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就像一本“操作手册”,它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宏大的政策目标,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验”,一点点地转化为触及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化生活。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示出一些生动的案例,让我感受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如何在不断的实践中成长和完善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