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II 第十一辑(3册)
定价:270.00元
作者:朱作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39752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续编·第二编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将已见或未见的关于淞沪抗战的史料以影印的形式出版,内容涵盖两次淞沪抗战,力求比较全面、翔实、生动地反映淞沪抗战的全貌,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的一部分。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倒是颇为考究,纸张的手感扎实,油墨的印刷清晰可见,即便是年代久远的文献影印,也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质感。我尤其欣赏那种朴素而庄重的封面风格,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一拿到手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字体大小适中,注释和正文之间的界限分明,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虽然是史料丛书的续篇,但整体的视觉体验却丝毫不落后于现代出版物的标准,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甚至进行细致比对的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设计。可以说,光是这套书的物理形态,就足以让历史爱好者和专业学者感到满意,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张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文物复制品,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我花了一些时间去浏览其中几篇独立成册的章节,发现编纂者的工作量是惊人的。他们显然不仅仅是简单地收集材料,更是在进行深度的文献梳理和考订。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在对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档案、信件甚至是口述记录的交叉比对上,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接近事实的图景。比如,其中涉及到一个特定战役的后勤补给记录,对比了数个相互矛盾的报告,最终给出了一个基于多方佐证的最可能版本,这种严谨的态度是学术研究的基石。相比于一些泛泛而谈的通史著作,这套丛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的“微观”聚焦,它把宏大的叙事分解成了无数个可供触摸、可供分析的具体事件和文件,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能穿透时间,去触摸那些尘封的往事和当时决策者的真实考量。
评分阅读这些史料时,最令人震撼的往往不是那些大规模的战斗场面描写,而是那些零散的、充满人情味的片段。我被其中几份战地通讯深深触动,它们没有经过后世的润色和升华,文字里透露出的那种仓促、焦虑和坚韧,是任何文学创作都难以比拟的真实力量。例如,一段关于临时伤兵站物资短缺的电报,寥寥数语,却能让人想象出当时医护人员和普通士兵在绝境中相互支撑的画面。这些未经雕琢的原始信息,构筑了一种独特的“现场感”。它们提醒我们,历史绝不是教科书上那些冷冰冰的日期和数字,而是由无数个在极端压力下做出反应的普通人所组成的复杂网络。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那些逝去的个体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悲怆。
评分从编辑体例上来看,这套续编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编纂者的深思熟虑。他们似乎遵循了一种时间轴与议题相结合的逻辑,使得读者在追溯特定历史阶段的同时,也能针对性地考察某一类特定主题(比如情报工作、地方民众动员等)在不同阶段的表现。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便利了研究者进行专题性探究。我个人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地方性民间组织在抗战中所扮演角色的收录,这些内容往往是主流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毛细血管”层面的历史。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资料,我们得以构建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抗战图景,认识到这场民族存亡之战,是自上而下的力量与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兼顾宏观与微观的视野,是这套丛书高价值的体现。
评分坦白说,史料丛书的阅读门槛通常不低,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才能迅速进入语境。但这套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为那些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近乎完备的原始素材库。它不负责解释,只负责呈现,这对于学术的纯粹性而言至关重要。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现成的结论,而在于提供无数条通往不同结论的路径。每一次查阅,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我设想,对于撰写任何关于淞沪战役及周边历史的论文或专著而言,这套丛书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矿藏”。它的存在,保障了后续研究的深度和可靠性,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基石,而非简单的历史普及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