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303218646

BF-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30321864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共乐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文化交流
  • 历史
  • 杨共乐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国历史
  • 文明互鉴
  • 一带一路
  • 国际关系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18646
商品编码:2980925053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 作者 杨共乐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3218646 出版日期 2017-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是一部以问题为导向,严格依靠材料说话的学术著作。书中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8世纪左右,其主要特点是:置微观研究于宏观的前提之下,立足问题的系统解决;核心材料把握精到,逻辑论证严密,研究视角独特,有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值得认真研读。

   作者简介
杨共乐,1962年出生于浙江诸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古代罗马史及中西古代历史比较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代表性著作有:《罗马社会经济研究》、《古代罗马史》(与李雅书先生合著)、《早期丝绸之路探微》等,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多次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曾任中国世界上古史学会副理事长;兼任北京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是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探寻文明脉络: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与精神流变》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BF-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的直接叙述,而是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入探究构成古代世界交流血脉的物质载体及其承载的精神文化流变。我们将目光从单一的“丝绸之路”概念延伸,聚焦于中古时期,这一东西方文明互动最为频繁、影响最为深远的时代,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物质媒介与文化符号的传播——来解读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第一章:器物之证:丝路上的物质文明流转 陶器的跨越: 瓷器的起源与传播,从东方到西方,其制作工艺、釉色变化以及器形演变,如何在不同地域催生出地方性的仿制品,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东方陶瓷的发展?我们将追踪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各种类型陶器,分析其窑口、风格,以及从中折射出的贸易路线和技术交流。例如,中亚地区发现的唐代三彩器,不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技艺与审美的双向流动。 金属的交融: 贵金属(金、银)与实用金属(铜、铁)在中古世界的流通。黄金的纯度与纹饰,银器的铸造工艺,它们如何在帝国之间作为财富的象征和政治的工具传播?铜器的合金技术,铁器的冶炼与兵器制造,如何影响了军事格局?从罗马的金币到萨珊波斯的银币,再到唐代的铜钱,每一枚钱币都讲述着一段贸易史和政治史。 纺织品的远行: 除了丝绸,羊毛、麻、棉等纺织品在古代世界的角色。它们如何被加工、染色、装饰,又如何成为身份、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丝绸之路上的其他纺织品,如拜占庭的刺绣、中亚的毛毯,它们如何在不同文化中找到市场,又如何融入当地的服饰体系? 香料与染料的魅影: 珍稀香料(如乳香、没药、檀香)和植物染料(如茜草、靛蓝)的跨地域贸易。它们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宗教仪式、医疗实践和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质的流动,如何驱动了沿线城镇的兴盛,又如何将某种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带往远方? 第二章:思想的印记:宗教、哲学与科学的传播 佛教的东渐与西传: 佛教如何从印度传播到中亚、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又如何在中亚地区吸收了希腊化、伊朗等地的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佛教艺术和思想体系?我们将考察佛教经典的翻译、寺庙的建筑风格、造像艺术,以及僧侣的游历路线,揭示佛教传播中的物质与精神双重载体。 基督教的东方足迹: 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唐朝中国的传播,其传播的特点、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的消亡。教会的遗址、碑文、艺术品,都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展现了不同文明在宗教信仰上的碰撞与融合。 伊斯兰教的崛起与传播: 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在中亚、波斯、阿拉伯半岛乃至北非的快速扩张。伊斯兰文明在科学、哲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其如何通过贸易和征服,将这些知识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将探讨阿拉伯数字、天文学知识、医学典籍等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而流传。 哲学思想的交流: 古希腊哲学对中亚、印度乃至中国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儒家、道家思想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尽管哲学思想的传播更为隐晦,但通过翻译文献、学者往来以及宗教典籍中的哲学论述,我们可以窥见其间若隐若现的联系。 第三章:技术的跨越:工艺、发明与科学的互动 造纸术的旅程: 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在中亚、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对文化和知识的传播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造纸术的工艺细节、传播路径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演变。 火药的秘密: 火药的发明及其早期应用,以及其在军事领域的传播。火药的配方、制作工艺以及在不同战场上的应用,如何改变了古代战争的面貌。 农业技术的传播: 农作物(如葡萄、苜蓿、胡萝卜、小麦)、灌溉技术(如坎儿井)的跨地域交流。这些农业技术的传播,如何促进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医学知识的互鉴: 草药学、药方、诊断方法、手术技术在中亚、印度、波斯、中国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交流。例如,波斯和阿拉伯的医学著作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以及中国针灸、本草学对西方的传播。 第四章:艺术的融合:风格、技法与审美的相互影响 雕塑与绘画的变奏: 希腊化艺术对犍陀罗佛教造像的影响,笈多艺术的风格特征及其对中国佛教艺术的影响。波斯细密画的风格及其在伊斯兰艺术中的发展。莫高窟壁画中出现的异域风格元素,以及它们如何与中原艺术风格相结合。 音乐与舞蹈的流播: 来自中亚、西域的音乐(如胡琴、琵琶)和舞蹈(如胡旋舞)如何在中国唐朝宫廷和民间流行,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音乐舞蹈艺术。乐器、乐谱、舞蹈动作的传播,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风格的借鉴: 东西方建筑风格的相互影响,例如,中亚地区的清真寺建筑风格,以及中国建筑元素在波斯、印度等地的体现。对拜占庭式建筑、伊斯兰穹顶技术的考察,以及其在不同地域的演变。 第五章:语言的交织:词汇、语法与翻译的挑战 语言接触与词汇借用: 丝绸之路上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接触,导致了大量词汇的借用。例如,波斯语、粟特语、突厥语、梵语、汉语在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词汇交融。 翻译的桥梁: 宗教典籍、科技文献、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促进文化传播的关键。我们将考察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翻译活动,以及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例如,玄奘西行翻译佛经的伟大成就,以及阿拉伯学者翻译古希腊著作的贡献。 文字的演变与书写体系: 粟特文、回鹘文、梵文、汉文等文字在丝绸之路上的使用与传播,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文字的演变,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结论:文明互鉴的永恒主题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古时期物质载体与精神流变的细致梳理,展现东西方文明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在持续的互动与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我们不局限于“丝绸之路”这一具体的地理概念,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广义的交流网络,关注其背后的深层机制和持久影响。从器物的流转到思想的碰撞,从技术的跨越到艺术的融合,再到语言的交织,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人类文明互鉴的伟大力量。这种互鉴并非单向的接受,而是一个复杂、动态、双向甚至多向的过程,它深刻地影响了沿线各国的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为我们今天理解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本书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古代世界交流的新视角,强调物质载体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重要性,以及思想、技术、艺术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有种莫名的情怀,尤其是那些能够展现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著作。这次有幸接触到《BF-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303218646》,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杨共乐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丝绸之路。他不仅仅讲述了丝绸和香料的贸易,更深入地探讨了文化、技术、宗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演变。我尤其被书中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所吸引,比如佛教如何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又如何在中国本土化;又比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西方,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通道,更是一条思想、文化、技术的交流通道,它在塑造世界格局的同时,也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

评分

关于《BF-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303218646》,我最看重的是其学术的严谨性和人文的温度。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著作,实属难得。杨共乐教授在梳理庞大历史脉络的同时,又不忘关注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轨迹。他对于史料的运用显得游刃有余,无论是考古发现、文献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被他巧妙地整合起来,构建起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丝绸之路图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那些被遗忘的细节的挖掘,比如丝绸之路沿线上普通商贩的生活,他们的辛劳与智慧,他们的风险与回报,这些微观的叙事,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更加真实可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丝绸之路背后所蕴含的无数个人的努力与奉献,他们共同编织了这条连接东西方的伟大动脉。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我们在当今时代继续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

评分

阅读《BF-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303218646》的过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作者杨共乐先生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地理坐标,而是将枯燥的史料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能听到遥远市场上的叫卖声,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香料气息,触摸到那些精美的丝绸和瓷器。书中对不同文化交流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商品贸易,更是思想、宗教、艺术的碰撞与融合。那些远渡重洋的僧侣,那些在中原落地生根的胡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文化,是如何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世界的进程。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细节的刻画,比如某一段路途的艰险,某个城市的繁华,某个工艺的精湛,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互鉴、交流互融的史诗。

评分

初次见到《BF-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303218646》,是被它那个略显复古的书名所吸引。丝绸之路,这个词本身就带着千年的回响,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充满了好奇,想象着驼铃声声,商队在茫茫沙漠中穿梭,那些遥远国度的奇珍异宝如何漂洋过海,又如何在古老的东方落地生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地图和精美的图案,仿佛在低语着那些古老的故事。我猜想,这本书定会带领我穿越时空,去领略丝绸之路的辉煌,去感受那些曾经的繁华与沧桑,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文明密码。它不仅仅是一条道路,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不同的文化与民族,承载着人类共同的记忆与梦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杨共乐教授的文字,如同那古老的丝绸,在我心中铺展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画卷,让我沉浸在那段传奇的岁月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浪漫与壮丽。

评分

《BF-通向世界的丝绸之路-杨共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303218646》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世界”这个概念的形成,以及人类文明是如何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得以发展壮大。杨共乐先生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善于将复杂的历史进程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描写的某个场景而驻足良久,想象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个广阔的世界,又是如何以他们的行动去连接那些遥远的地域。书中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的论述,也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是相互渗透的,是不断演变的。丝绸之路,便是这种流动的最佳载体。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人类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开放与交流的基础之上,而丝绸之路,便是这条道路上最闪耀的明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