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东线战事:希特勒的东方灭绝战
定价:68.00元
作者: 史蒂芬·G·弗里茨、程逸松译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87533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扣人心弦的叙述与*研究成果的融合
◆一部完整的苏德战争史,澄清被误解的历史事件
◆作家史蒂芬·G.弗里茨心血之作,以独特的视角全面叙述了被学者们忽视的战争细节
内容提要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的地面进攻。希特勒认为,这场战争对于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生命至关重要。这场战争的*初阶段就是的代号为“巴巴罗萨”的战役行动,希特勒试图通过闪击战一举消灭苏联,进而满足夺取生存空间的欲望,并*终解决“犹太人问题”。这是一场毁灭性的残酷战争,德国为此耗费了大量的物资,二战期间德军阵亡总数的75%就命丧于此。无情的战争也令数千万苏联家庭家破人亡,比起西线战场上和英美作战的伤亡情况,东线战场的伤亡率之高,令人咂舌。
尽管东线战场的重要性无可匹敌,但是几乎没有什么英语图书探讨过那些关键事件。《东线战事:希特勒的东方灭绝战》通过全面而且深入浅出的叙述,将近期关于苏德战争的史学研究成果蕴含在字里行间。史蒂芬·G.弗里茨从德国的视角分析了苏德战争,谈及了东线战争的方方面面,探索了一系列话题,如军事行动、经济战略、资源开发、种族政策等,正是这些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主题促使德国发动了残酷的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中实施了灭绝战。
目录
章 困境......................................... 001
第2章 决定......................................... 030
第3章 猛攻......................................... 077
第4章 龙卷风....................................... 134
第5章 惩罚......................................... 195
第6章 非赢即输..................................... 234
第7章 全面战争..................................... 297
第8章 焦土......................................... 354
第9章 瓦解......................................... 401
0章 末日.......................................... 437
总结.................................................. 472
附录.................................................. 489
注释.................................................. 495
致谢 605
作者介绍
史蒂芬·G.弗里茨,东田纳西州立大学史学教授,著有《前线士兵:二战中的德军士兵》《决战:士兵、平民与第三帝国的灭亡》等作品。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甫一入手,便被其压迫感十足的书名所震撼。它并非那种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块沉甸甸的基石,需要读者付出专注与耐心去啃噬。阅读的过程,如同置身于那片冰冷、广袤的土地上,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绝望的气息。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扎实,每一个事件、每一次交锋的描摹都基于详实的数据和档案,让人不得不信服其研究的深度。尤其是对战略决策层面失误的剖析,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那些高层会议室里弥漫的紧张与傲慢。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的刻画,那些在宏大战争机器下被碾压的士兵、平民的命运,通过零星的日记、书信片段被勾勒出来,使冰冷的军事史瞬间获得了温度和重量。这不是简单的军事复盘,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性在极端压力下如何扭曲、如何坚守的史诗,深刻地探讨了意识形态如何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深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无数值得深思的问题,关于战争的代价、关于权力的腐蚀,以及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的复杂面貌。
评分翻开这书卷,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那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他似乎不满足于对既定事实的罗列,而是致力于挖掘“为什么”。这种挖掘深入到了战术层面的微观细节,比如某个特定时间点某个师团的补给链断裂是如何影响了整个战线部署的,又比如后勤管理中的一个小疏忽是如何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溃败。对于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名词的挑战,但一旦适应了这种密集的叙事节奏,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密度。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值得称道,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叙事,而是多视角、多层次的交错推进,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维度去理解那场战争的复杂性。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博弈与前线的残酷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没有留下任何模糊的空白地带。读罢,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的认知框架被彻底重塑,不再是过去那种脸谱化的理解,而是看到了无数灰色地带和难以调和的矛盾。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处理信息的方式——冷峻而又充满张力。作者似乎刻意克制了煽情,但正是这种克制,反而让战争的残酷性以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方式直击人心。它不急于给出道德审判,而是将所有素材、所有历史记录摊开在读者面前,让事实本身去说话。这种叙事手法,需要极强的历史功底和自我约束力。我特别留意到它对特定几次关键战役的战役复盘,那些关于兵力部署、情报误判、气候影响等因素的分析,如同解剖尸体一般精准到位,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学术的深度。这种细致,甚至延伸到了对双方军事思想差异的探讨,揭示了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在战场上的具体体现。它不是一本供人茶余饭后的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参考,每一页都充满了需要消化和消化的“干货”,非常适合那些对军事史研究有严肃兴趣的读者。
评分坦白说,阅读此书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精神远征。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目十行、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雪山。作者对史料的引用之广泛,简直令人咋舌,仿佛他把能找到的每一份官方报告、每一份幸存者口述都整合了进去。这种详尽到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记录,保证了叙事的权威性,但也意味着读者需要随时准备好应对大量的细节信息。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地图,对照时间线,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然而,正是这种“费力”,换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它打破了许多被简化和神化的历史叙事,展现了一个充满混乱、错误、偶然性与人力抗争的真实战场。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历史研究,就是这样披荆斩棘,毫不留情地直面惨烈。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值得一提,译者显然下了大功夫,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德文、俄文史料背景信息,得以用流畅且符合中文语境的语言呈现出来。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对于理解如此复杂的军事和政治博弈至关重要。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书中对战略意图和战术执行之间鸿沟的探讨。很多时候,伟大的战略构想,在最底层的执行层面,往往会因为士兵的疲惫、下级军官的理解偏差,乃至天气原因,而完全偏离轨道。作者似乎对这种“执行的悲剧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并用大量的篇幅去描绘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失真和力量损耗。它超越了传统的英雄史观或受害者叙事,转而关注系统本身的运作逻辑和其必然产生的缺陷。读完后,我没有感到任何轻松,只留下了一种深沉的、关于人类决策局限性的思考,这是一本足以让人沉思良久的史学巨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