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纤维复合材料

炭纤维复合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瑞盈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炭纤维复合材料
  • 复合材料
  • 碳纤维
  • 材料科学
  • 工程材料
  • 高分子材料
  • 航空材料
  • 汽车材料
  • 轻量化材料
  • 结构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3497
商品编码:29807241844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是编著者多年教学工作及研究成果的zoxg结,其中部分章节参考了guo内外相关文献。全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述了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制备方*及应用;从增强纤维和基体入手,详细介绍了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应用及修复技术;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高温氧化防护、再生修复等工艺,以及微观结构、力学、热物理和摩擦磨损性能表征方*;分别介绍了炭纤维增强陶瓷、金属及橡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简述了炭纤维增强生物医学、导电、高温隔热、摩擦和电磁屏蔽等炭基功能材料。本书可goxg从事炭纤维复合材料研究的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教师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

关联推荐
《新型炭材料》丛书之1。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各方面知识。&xbsp;
目录
*1章绪论1 1.1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1 1.1.1炭纤维1 1.1.2炭纤维复合材料2 1.2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3 1.2.1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3 1.2.2炭/炭复合材料4

*1章绪论1

1.1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1

1.1.1炭纤维1

1.1.2炭纤维复合材料2

1.2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3

1.2.1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3

1.2.2炭/炭复合材料4

1.2.3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6

1.2.4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7

1.2.5炭纤维增强橡胶基复合材料9

1.3炭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9

1.3.1在航空航天*域中的应用9

1.3.2在隐身*域中的应用10

1.3.3在电磁屏蔽*域中的应用11

1.3.4在生物*域中的应用11

1.3.5在建筑工程*域中的应用11

1.3.6在交通运输*域中的应用12

1.3.7在体育器械*域中的应用13

1.3.8在其他*域中的应用13

参考文献13

*2章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16

2.1概述16

2.2高性能增强炭纤维16

2.2.1概述16

2.2.2聚丙烯腈基炭纤维17

2.2.3沥青基炭纤维40

2.2.4黏胶基炭纤维50

2.3高性能树脂基体56

2.3.1概述56

2.3.2热固性树脂56

2.3.3热塑性树脂61

2.3.4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64

2.4先进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73

2.4.1概述73

2.4.2预浸料的工艺和性能74

2.4.3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78

2.5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94

2.5.1在航空航天*域的应用94

2.5.2在航嗨、嗨洋方面的应用101

2.5.3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103

2.5.4在建筑方面的应用104

2.5.5在能源工业的应用105

2.5.6在体育用品方面的应用106

2.5.7在其他*域的应用107

2.6先进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修复技术108

2.6.1概述108

2.6.2树脂基复合材料缺陷和损伤种类及来源108

2.6.3树脂基复合材料缺陷和损伤的检测110

2.6.4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修复112

2.6.5树脂基复合材料修复模拟114

2.7先进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发展趋势120

2.7.1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低成本化120

2.7.2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设计验证规范化121

2.7.3炭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安全与可靠性评价121

参考文献121

第3章炭/炭复合材料133

3.1概述133

3.2炭/炭复合材料制备技术134

3.2.1概述134

3.2.2增强炭纤维的选择134

3.2.3预制体的制备135

3.2.4炭/炭复合材料致密化工艺138

3.2.5高温热处理工艺150

3.3炭/炭复合材料高温氧化防护技术152

3.3.1概述152

3.3.2炭/炭复合材料的氧化机理152

3.3.3炭/炭复合材料基材改性技术153

3.3.4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技术156

3.4炭/炭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163

3.4.1概述163

3.4.2热解炭偏光分析163

3.4.3热解炭扫描电镜分析165

3.4.4热解炭透射电镜分析167

3.4.5炭/炭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169

3.4.6热解炭结构其他表征方*171

3.5炭/炭复合材料性能及表征方*172

3.5.1炭/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表征172

3.5.2炭/炭复合材料热物理性能178

3.5.3炭/炭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189

3.6炭/炭复合材料的再生修复199

3.6.1概述199

3.6.2高温胶黏剂制备技术199

3.6.3炭/炭复合材料的修复技术203

3.7炭/炭复合材料的应用204

3.7.1概述204

3.7.2在制动材料方面的应用204

3.7.3在耐烧蚀材料方面的应用205

3.7.4在高温结构材料方面的应用206

3.7.5在热场材料方面的应用207

3.7.6在其他方面的应用208

3.8炭/炭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209

参考文献209

第4章炭纤维增强其他基体复合材料215

4.1概述215

4.2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215

4.2.1概述215

4.2.2陶瓷基体的种类216

4.2.3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225

4.2.4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增韧机制239

4.2.5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技术241

4.2.6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243

4.3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249

4.3.1概述249

4.3.2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及界面优化252

4.3.3金属基体的类型257

4.3.4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263

4.3.5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机理268

4.3.6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270

4.4炭纤维增强橡胶基复合材料272

4.4.1概述272

4.4.2炭纤维增强橡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274

4.4.3炭纤维增强橡胶基复合材料的性能276

4.4.4炭纤维增强橡胶基复合材料的应用281

参考文献283

第5章炭基功能材料291

5.1概述291

5.1.1炭基功能复合材料的类别291

5.1.2炭基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292

5.1.3炭基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293

5.2炭纤维增强生物医学复合材料293

5.2.1概述293

5.2.2炭纤维增强生物医学复合材料294

5.2.3炭纤维增强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性能评价297

5.2.4炭基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298

5.3炭纤维增强导电复合材料298

5.3.1概述298

5.3.2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导电复合材料299

5.3.3炭纤维增强炭基导电复合材料301

5.3.4炭纤维增强水泥基导电复合材料304

5.3.5炭纤维增强陶瓷基导电复合材料307

5.3.6炭系导电复合材料发展趋势307

5.4炭纤维增强高温隔热材料307

5.4.1概述307

5.4.2炭纤维增强树脂基隔热复合材料309

5.4.3炭/炭隔热复合材料310

5.4.4炭/炭热场复合材料312

5.5炭纤维增强摩擦复合材料313

5.5.1概述313

5.5.2摩阻复合材料316

5.5.3减摩复合材料318

5.6炭纤维增强电磁屏蔽材料318

5.6.1电磁屏蔽机理318

5.6.2电屏蔽复合材料320

5.6.3吸波材料321

5.6.4透波材料324

5.7炭纤维增强其他功能材料325

5.7.1防静电材料325

5.7.2抗辐射功能复合材料327

5.7.3阻尼功能复合材料329

参考文献335

显示全部信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高性能陶瓷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特定标记或痕迹。 --- 图书简介:《高性能陶瓷材料科学与工程》 导言:迈向极端环境的基石 在现代工程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已远超传统金属和聚合物的极限。航空航天、核能、尖端能源技术以及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无一不在追求能够在极高温度、强腐蚀环境、高机械应力甚至极端辐射条件下保持稳定性能的“超级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以其独特的晶体结构、优异的耐热性、高硬度、化学惰性和杰出的抗磨损能力,正成为支撑这些前沿技术发展的核心支柱。 本书《高性能陶瓷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新一代先进陶瓷材料的从微观结构到宏观应用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是连接基础科学研究与工程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旨在为材料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框架。 --- 第一部分:高性能陶瓷的基础科学(微观世界的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理解高性能陶瓷的本质——其原子排列、微观结构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第一章:晶体结构与缺陷化学 深入解析陶瓷材料特有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特性,阐述各类晶体结构(如尖晶石、钙钛矿、岩盐结构等)的形成机制及其稳定性。重点讨论点缺陷、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晶界)在陶瓷材料中的特殊行为。缺陷的浓度、迁移率和分布状态如何直接调控陶瓷的扩散、烧结行为和电学特性,是理解材料性能的关键。 第二章:热力学与相平衡 考察陶瓷体系的相图分析,这是预测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稳定性的基础。内容涵盖多组分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体系的亚稳态相变、共晶反应和固溶体的形成条件。特别关注高温下相界移动对材料使用寿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热力学调控实现特定微观结构的稳定化。 第三章:动力学过程与烧结 烧结是陶瓷成型的核心步骤。本章详细阐述了从生坯到致密体的烧结过程中的传质机制,包括颗粒间的扩散、界面能驱动的重排、以及粘滞流变。对比分析了液相烧结、固相烧结、放电等离子烧结(Sintering)和热压烧结等先进烧结技术的差异及其对最终材料性能的塑形作用。 --- 第二部分:关键性能与先进表征技术(性能的量化与洞察) 本部分致力于深入剖析高性能陶瓷的关键性能指标,并介绍了用于精确测量和表征这些性能的尖端技术。 第四章:力学性能的挑战 陶瓷以其高硬度和高弹性模量著称,但其脆性一直是工程应用的瓶颈。本章详述了断裂韧性的提升策略,包括引入第二相增强(如晶须、纳米颗粒)、裂纹偏转机制、以及利用残余应力进行增韧。内容涵盖了先进的蠕变、疲劳断裂机制,以及在超高压和超低温下的力学响应。 第五章:热学与电学性能的调控 探讨陶瓷材料在极端温度下的热导率、热膨胀系数和热震稳定性。对于电学性能,重点分析了氧化物和非氧化物陶瓷在介电、压电、铁电以及半导体特性方面的应用,揭示了缺陷与电子/离子电导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六章:先进表征与无损评估 详细介绍用于解析陶瓷微观结构的先进工具,如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与X射线断层扫描(XCT)。同时,强调了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声发射)在评估陶瓷内部微裂纹和孔隙度方面的应用,确保工程部件的可靠性。 --- 第三部分:重点高性能陶瓷体系与工程应用(材料的落地与未来)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最具工程价值和研究潜力的几大类高性能陶瓷,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展示其应用潜力。 第七章:结构陶瓷的代表——氧化铝、氧化锆与碳化硅 全面梳理了高纯氧化铝、部分稳定化氧化锆(PSZ)以及反应烧结碳化硅(SiC)的制备工艺优化和性能极限。重点分析了氧化锆的相变增韧机制在精密刀具和生物植入体中的应用,以及SiC在核反应堆材料和高温热交换器中的突破性进展。 第八章:功能与智能陶瓷材料 深入探讨了具有特定功能响应的陶瓷体系。这包括高熵氧化物(HEOs)在高温结构稳定性方面的潜力;压电陶瓷(如PZT及其无铅替代品)在传感器和执行器中的应用;以及导电陶瓷(如掺杂氧化物)在燃料电池电解质和电极中的作用。 第九章: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 这是解决传统陶瓷脆性问题的核心方向。详细介绍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如化学气相渗透(CVI)、液相浸渍-烧结(LPI/S)等。分析了纤维/基体界面设计对提高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和抗热震性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中的应用前景。 第十章:制备技术前沿与可持续性 展望陶瓷材料制备的未来方向。内容涵盖了增材制造(3D打印)在复杂陶瓷结构成型中的应用,如光固化和陶瓷墨水技术。此外,探讨了陶瓷材料的回收利用、低能耗烧结技术以及绿色化学合成方法,以期实现高性能材料的工程化与环境友好性的平衡发展。 --- 结语 《高性能陶瓷材料科学与工程》旨在构建一个从基本原理到工程实践的无缝知识链。它要求读者不仅掌握材料的固有属性,更要理解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工艺控制和微结构调控来赋予材料满足未来极端环境挑战的能力。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材料科学、机械工程、能源技术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简洁,没有花哨的插图,只是淡淡的几个字,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者的语言非常专业,充满了各种我不太熟悉的缩略词和技术术语。虽然我对这个领域算不上是专家,但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材料科学方面的深厚造诣。他似乎在一点点地揭示一种神秘物质的构造和性能,那种感觉就像是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惊喜。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材料的微观结构的部分,作者用极其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纤维的排列、基体的结合,以及这些微观层面的差异如何最终影响到宏观的力学表现。我还在思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否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这本书让我对“复合材料”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混合”,而是一种精巧的设计,一种基于科学原理的创造。我甚至开始想象,在未来的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乃至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材料可能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科技实验室,周围都是闪烁着指示灯的精密仪器,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新材料特有的味道。作者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深入探索。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先从材料的起源讲起,那种自然界中碳元素的独特属性,以及人类如何巧妙地将其转化为如今的“明星材料”。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实验过程的描述,那些关于如何精确控制温度、压力,以及如何进行各种复杂的力学测试的细节,让我不禁联想起那些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孜孜不倦的科研人员。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虽然有些部分对我来说仍是云里雾里,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类比,试图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我还在思考,如果我能亲眼看到这些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那该是多么震撼的体验。这本书让我对材料的“性能”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强度和韧性,更是能够适应各种严苛挑战的卓越品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对“材料”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材料就是我们生活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材料科学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作者在书中似乎在构建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从基础的化学键合,到复杂的编织工艺,再到最终的应用场景,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我注意到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材料的“设计”过程,这让我意识到,好的材料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实验“制造”出来的。我还在思考,一个好的材料工程师,需要具备多么广阔的知识面和多么敏锐的洞察力。书中那些关于材料在极端环境下表现的案例,比如在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稳定,这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惊叹。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由无数种精妙的材料构成的,而每一种材料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次踏入未知领域的探险者,被一种神秘而充满力量的物质所吸引。作者的笔触仿佛带有魔力,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描绘得既严谨又引人入胜。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材料的“性能”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方式阐述了这种材料在强度、刚度、轻质化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让我对它的无限潜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还在想象,如果这种材料能够大规模应用于我的生活,将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比如,更轻便但更安全的交通工具,更坚固但更节能的建筑,甚至是更耐用的运动器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材料不仅仅是构成物品的“骨架”,更是决定物品性能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应用场景的分析,也让我对这种材料的实际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真正能够改变世界的驱动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觉,就像是在聆听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娓娓道来他手中的“宝物”。作者的语言朴实而有力量,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材料性能时,所使用的那些生动的比喻,仿佛将那些抽象的数值和概念,具象化地呈现在我的脑海里。我还在思考,那些工程师们是如何在复杂的约束条件下,不断挑战材料的极限,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这本书让我对“材料”的认知,从简单的“组成”提升到了“功能”和“应用”的层面。我开始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细节,比如汽车的轻量化设计,或者高性能飞机的结构,都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作者在书中对材料发展趋势的预测,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材料世界正在向我们走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