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于丹趣品汉字》
作者:于丹
开本:16K/
页数:336/
字数:180千
出版时间:2018年4月
定价:58.00元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 978-7-5108-6699-9
内容简介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方寸汉字,蕴含的是民族的处世观念。
诗词、典故、儒经、史书,累世篇章,诉说的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甲骨文、金文、小篆,妙趣横生,诠释国学文化精髓,感受汉字之美。
文字构成文章,文章留住文化,汉字就是中国人的“心”。
和于丹一起,品味汉字的匠心独运,找寻我们的“心之所起”。
作者介绍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温美古诗词》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六百余万册,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
很多人都问,国学到底是一门什么知识呢?在我看来,与其说它是知识,不如说它是一种价值观。也许世界很复杂,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简单一点;也许世界变化很多,但是自己的内心可以有些坚守。毕竟心要走的方向,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于丹
目录
心生万物
心•心生万物
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急•春潮带雨晚来急
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志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感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慈悲•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快慢•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性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懦•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
恨•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此心安处是吾乡
家•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安定•此心安处是吾乡
宇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宗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文字•天雨粟,鬼夜哭
宝藏•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贫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疾病•心病还须心药医
老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嫁娶•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妻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丈夫•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口舌•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言语•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听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相省•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盼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指东问西,说南道北
先后•不为,不耻
顺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东西•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南北•南北东西春总好,杜鹃何苦劝人归
田畴•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山丘•登泰山而小天下
劳动•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典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食即既•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玩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彩虹•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光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推荐序]
序·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能够传承至今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汉字。不仅仅是汉字,传统文化有很多非常精致、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着的普遍问题就是有价值而少魅力,这是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提出的巨大挑战。我很乐于看到这样一本关于汉字的书,以这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一方面,它是专业的,有很多对汉字深入浅出的解读,寓教于乐。文字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关系紧密,每一个符号体系都承载不同的含义,值得我们去研究。《于丹趣品汉字》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跟我们的生活有接轨。我发现书里不仅仅有专业的汉字知识,也有很深的于丹style,字里行间融入了于丹对于人生、社会、历史、国家的看法。
现在的中国人在对文化和精神的认同上有一种缺失感,精神上需要支持,想从历史文化中寻找根。于丹教授对于汉字的理解恰巧能和中国人的困惑、话语方式、生活经验相重合,容易引起共振和认同。于丹教授的表达方式也很巧妙,能跟大众达到大的契合,她无疑是厉害的知识传播者,擅于从传播者的角度把浓得化不开的东西加以稀释,使之更易为大众接受,在严谨的治学态度下,还用生动的方式来表达这些珍贵的学术成就。
人们对汉字的看法可能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也是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才能推陈出新,但正是
这些知识的传播引起了人们的了解与思考。
另一方面,这是一本有互联网基因的书,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于丹教授的汉字讲解视频,包括汉字线上交流群、网络直播,这种传播形式对于我这个研究传播学的人来讲,无疑是十分感兴趣又很欣赏的。汉字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像这样不断地跟上时间和技术的脚步,才会愈发精彩!
社会传播重要的就是互动、构建、创造、参与,通过书籍+互联网的形式,还可以激发读者去发掘冰封汉字的创意性使用。如果我们的文字能在的现实生活、社会关系、社会感受中活起来,一定会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正文试读]
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论语》里有一句我们都熟悉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就说说这个“思”。人的日子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有所思”。但是“思”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汉字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密码呢?
“思”的篆文字形是这样的:
《说文解字》里说:“思,容也,从心囟声。”我们过去都以为思的上半部分是个“田”,其实不是。从篆文字形来看,上半部原来是囟门的“囟”。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颅骨上方有一块尚未完全闭合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囟门。“思”字上方现在演化成“田”的这个部分,原本是指人的头脑;而下面是心字底。说白了,就是头脑加心灵共同工作的状态,才叫有所思。
大家或许会问:你说“从心囟声”,囟门这个“囟”跟我们思想的“思”读音风马牛不相及,怎么可能用“囟”去表示“思”的音呢?钱玄同先生在《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1这本书里,曾经专门说过这个问题。他说:“囟思双声。”原来在上古音部里面,囟跟思的字音,声母相同。所以就把它们的读音归在了一类。《说文解字》不是说“思,容也”吗?它其实是一种安静的、深入的、有容量的思考。
不管我们看见了什么,在现象上每个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人这一辈子见过的世界有许多是相同的,但思考出来的结论却有天壤之别。很多人都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到过,为什么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很多人都看过水壶开的时候,壶盖子扑扑在跳,为什么瓦特从中发现了蒸汽机的原理?并非我们平时没有见过苹果落地和壶盖跳动的现象,是因为我们没有像牛顿、瓦特他们一样思考。
这个无所不在的“思”,后来又有了其他的意思,我们日常也都感受得到,比如说思念、思慕、相思。也就是说,“思”除了思考这个意义是比较理性的,更多时候它是一种特别感性的状态。
唐代诗人王维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红豆是相思子,上面承载着相思、相恋的情感。
汉乐府诗里面有一首《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看看诗中这个民间女孩,她在爱一个人的时候,什么样的珠宝翠玉都可以送给你;但是知道恋人有二心之后,就要把它砸碎了,用火烧了,烧了以后还要在风里把灰给扬走。这么痛绝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从“有所思”到“相思与君绝”。想一个人的时候,那个玉上面缭绕的所有装饰就如同人心上缭绕的思念一样。而人想要断了心里的念想,就不惜把它砸碎、烧成灰,再给扬得找不到痕迹。然而人心的相思哪是那么容易除去的呢?人在物质世界里面,扔一样信物很容易,但是人心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羁绊,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人头脑里有逻辑,这是思的上半部分;人心灵中有情感,是思的下半部分。理性、情感融而为一,才能包容万物。
说到思往往就会联想到“想”,也会想到“怀念”,所有这些字里都有“心”。它们又有什么关联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想”。《说文解字》解释说:“想,冀思也。”“冀”是希冀的冀。带着一种希冀、一种盼望去想,所以“想”里面一定有假设的部分。我们现在常常说理想、梦想、幻想,这里面既有假设,也有形象性。还有一个词叫“想当然”,是说这是你想出来的“应该有的美好”。我们时常会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之中,所以才会觉得有所冀思,带着希望在想象中描绘的才是我们向往的那个未来。李白给杨贵妃写的《清平调》词里说:“云想衣裳花想容。”形容一个女人有多么美,不直接写她的形态,而是说彩云都想成为她身上的衣袂,牡丹花都想拥有和她一样的姿颜,在人和物之间也可以有这样的通感。
“思”跟“念”从来都是放在一起的。我们从小谁没有背诵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身在异乡,心已经飞回到家园了,这就是思念。《说文解字》说:“念,长想也。”长想,就是念念不忘,反反复复时时刻刻都在想。所以《释名》解释这个“念”字说得特别有意思:“念者,黏也,意相爱,心黏着不能忘也。”我们总说念念不忘、心心念念、碎碎念,都是说有一个念头在黏着你,挥之不去。有时候念叨起一个人,是无法自己停下来的。说和尚在“念经”,是因为他一遍一遍黏在经文上,这个声音一直在重复。说小孩儿要“念书”,念念英语,念念古文,要一遍一遍大声念出来。从心念到声念,黏在一起、念念不忘、碎碎念这个状态,描摹得多么生动啊!
除了思念、思考,还有思虑。《说文解字》上说:“虑者,谋思也。”为谋划一件事情反复深入地思考,仔细地推敲,这样一种状态就叫作思虑。《论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史记》上也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长远、周密、透彻的思考,才叫“虑”。看看我们的人,善于深谋远虑吗?当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判断力也有所提升。信息量过多、过剩,反而容易造成误读和误判。所以虑者从心,人要从看见到思考,才能做到深谋远虑。
其实这个道理,古人早就教导我们了,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一个非常细腻的推导过程。人要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地,才能志向坚定不动摇;志向坚定了,做事才能沉静不急躁;做事沉静不躁,心态才能安定平和;心态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终才能有所收获。在,沉静、安定真是一种生产力。人在沉静、安定中,才能从向外看转向向内看,由外感转向内省。而一个人只有经过独立的思考,才能真正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真能像《大学》里面说的那样,能够明辨是非、知所先后吗?我们能通过自己的学和思,逐渐接近“大道”吗?我们那种柔软的悸动、绵长的相思寄托在哪里?我们终将经由深沉、理性的思考,达到什么样辽阔的境界?读懂这些字,跟着这颗心,去思去想,去念去虑,一步一步走过来,也许我们能够还给自己一种充实、圆满的状态。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初次翻开时,那种温润的纸张触感就让人心生喜爱,不是那种廉价的批量生产感,而是透着一股对文字本身的尊重。尤其是封面那几个核心汉字的排版,简约而不失韵味,色彩的搭配也极为考究,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装帧的工艺处理非常精细,无论是书脊的粘合还是护封的纹理,都体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我常常捧着它,在阳光下细细摩挲,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这种对“物”的用心,也预示着内容绝非肤浅的快餐文化,它在视觉上就已经成功地搭建起了一个通往传统美学的桥梁,让人在还未深入文字之前,就已经被这份匠心所折服。这种高品质的呈现,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文化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书房陈设。每一次拿起放下,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之处所倾注的专业与热爱,这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也为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奠定了愉悦而庄重的基调。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讲解逻辑上的严谨与跳脱的灵活性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她似乎总能从一个最不起眼的笔画或一个看似普通的结构入手,然后层层剥茧,最终导向一个宏大而深刻的文化意涵。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中常见的枯燥说教,没有那种“为了学而学”的机械感。相反,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你以为只是在看一个字的演变,结果却被带入到古代的生活场景、哲学思辨甚至伦理道德的讨论之中。尤其欣赏她如何将现代人的困惑与古人的智慧进行精准对接,使得那些沉睡在甲骨文、金文中的信息,立刻焕发出与当下息息相关的生命力。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是这本书区别于市面上其他汉字解读作品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教导我们如何用古老的语言结构去审视并重构当下的世界观。
评分书中对于一些高频核心汉字的拆解,展现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洞察力。很多我们日常使用得炉火纯青的字,其构件的组合逻辑和最初的形态意图,其实早已被我们习以为常地忽略了。作者似乎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穿透数千年的时光尘埃,直接看到造字者最初的心念。例如,她对某些合体字的解析,往往能揭示出古人对于人际关系、自然秩序乃至宇宙观的精妙理解,那种一笔一划中蕴含的秩序感和生命力,读来令人震撼。这种细致入微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它不再是停留在“这个字的意思是……”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个字是这个样子”的溯源层面,从而真正理解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体系的强大内聚力和美学价值。这种对“本源”的追溯,使得每一次对陌生或熟悉汉字的重温,都变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字文化这片疆域的认知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来形容最为贴切。它没有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仿佛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你的耳边,用最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她最热爱的领域。这种亲和力,是其能够吸引更广泛读者群体的关键。但切不可因此低估其内容的密度,在那些看似轻松的叙述之下,蕴藏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大量的考据支撑。她善于运用类比和现代生活中的实例,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文化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种表达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在普及性和专业性之间架设了一座坚固的桥梁,让初学者不会望而生畏,而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不断品味出新的层次感。这种平衡掌握得如同行云流水,毫不费力,实属难得。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此书带来的最深远影响,在于它重塑了我对“阅读”本身的期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扫描、碎片化吸收,鲜少有人愿意沉下心来,进行一次深度的、带有“慢”基因的文化探索。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它教导我们,真正的文化滋养,需要耐心和敬畏。它不仅仅是关于汉字的学习,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培养,一种对传统美学和思维方式的重新接纳与欣赏。合上书本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都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转变,对事物的观察不再浮于表面,而是会下意识地去探究其背后的结构和意图,这无疑是最高层次的知识转化——它已经内化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新的滤镜。这份长久的影响力,远超出了单纯的汉字知识储备,它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地提升了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深度思考的能力,是值得反复翻阅的案头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