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澳大利亚华人史:1800-1888 | 作者 | 艾瑞克·罗斯,张威 |
| 定价 | 79.00元 | 出版社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6060501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讲述了1800—1888年华人在澳大利亚的生活。该书的笔触纵横数百年,描绘并诠释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的历程。全方位地讲述了包括生活、工作、移民政策、与外国人如何相处、他们的婚姻、他们在澳大利亚的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作者不仅描绘了华人在澳洲的初始和发展情况,他还将中国文化作为背景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一起,以求从更深层次上来把握澳洲华人的精神气质。换句话说,罗斯的作品不仅仅描绘了历史,同时也审视了中国文化——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西方人眼中的华人形象和中华文化。与许多历史学家不同,罗斯没有孤立地描写在南半球的那些澳洲华人,而是将他们与中国文化与历史相连。 |
| 作者简介 | |
| 作者:艾瑞克?罗斯(Eric Rolls,1923—2007)是当代澳大利亚的作家之一。他是澳大利亚勋章(MOA)获得者,澳大利亚人类社会科学院(FAAH)院士,堪培拉大学名誉博士。曾荣获大卫?麦尔诗歌奖、库克船长200周年非小说奖、丹尼斯奖、约翰?富兰克林奖、澳大利亚环境新闻奖等奖项。译者:张威 澳大利亚新闻学博士,曾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新闻学教授,现任汕头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澳大利亚华人史(1888—1995)》(译者)获澳大利亚中国理事会(Australian China Council)*图书奖;《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获南京大学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1. 本书是由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写就的关于澳大利亚华人史的巨著,与《澳大利亚华人史:1888—1995》一起共计130万字。2. 本书得到澳大利亚官方的承认和重视,由澳驻华大使写序,并在澳驻广州领事馆专为此书举办新书发布会。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不止于历史事件本身,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华人移民的心路历程。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流水账式的记述,而是将许多零散的历史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他清晰地阐述了当时澳大利亚的社会状况,以及为何华人会选择踏上这片遥远的土地,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从最初的矿工,到后来的商人、劳工,再到逐渐形成的社区,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于华人移民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与当地居民打交道,以及如何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都有精彩的描写。我从中看到了他们的智慧、勇气,以及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作者在描写历史人物时,也非常注重细节,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与失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历史,更是对一个族群的奋斗史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传承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读完这本《澳大利亚华人史:1800-1888》,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并非只是冰冷的文字和数字,它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串联而成。作者以非常细腻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了19世纪澳大利亚华人移民群体的生存图景。从他们的初来乍到,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经历着无尽的艰辛和磨难,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落地生根”四个字的沉重与伟大。我尤其被书中对华人社区内部关系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同乡会、宗亲会,不仅仅是简单的组织,更是承载着乡愁、互助和维系文化的重要纽带。在那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环境下,正是这些内部的支持体系,帮助华人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书中对种族歧视和不公待遇的描写,虽然令人心痛,但也更凸显了华人移民的坚韧和不屈。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内心的呐喊,看到他们不懈的抗争。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融入了大量的人物细节,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那些为这片土地做出贡献的华人先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一开始我还在想,1800年到1888年这么长的时间,作者会怎么梳理才能做到清晰明了。但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很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相结合,使得整个叙事脉络非常清晰。他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着重于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不同群体华人的描绘,比如早期来澳的劳动者,那些在矿场挥洒汗水的淘金者,还有后来逐渐兴起的商人阶层,以及在社会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的普通人。通过他们的视角,我看到了华人移民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努力。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华人社群如何建立自己的互助组织,如何在异国他乡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他们如何与当地社会进行互动。作者对于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描写也相当精彩,既有融合,也有冲突,都写得非常写实。而且,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方面也非常严谨,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但也能感受到其中深厚的学术功底。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理解一个族群的坚韧和智慧,以及他们在异国土地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完全没有传统史书的枯燥感。作者的叙述语言十分生动形象,仿佛是在听一位老者娓娓道来,讲述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华人移民社会结构的分析,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些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移民之间的互动,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历史事件,更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人物动机和社会根源。我从中看到了华人移民是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网络,如何相互扶持,如何抵御外来的压力。书中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描写也非常细致,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到殖民地的发展,都为理解华人移民的处境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我从中看到了华人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先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年代感,那种泛黄的纸张和古朴的字体,一下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拿到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一开始我还以为会看到一些枯燥的史料堆砌,毕竟“1800-1888”这个时间跨度听起来就有点挑战性。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叙述也很有画面感。他并没有直接给我列出一大堆人名地名和事件,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描写,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早期华人移民在澳大利亚的奋斗历程。从他们登陆的那一刻起,到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再到面对各种挑战和歧视,这本书都写得格外详实。特别是关于金矿淘金潮那部分,我能感受到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也能体会到华人矿工所承受的艰辛和不公。作者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到位,比如对于当时的生活条件、服饰、饮食习惯的描述,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的认识。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性,对于华人所遭受的排斥和压迫,作者也毫不避讳地进行了记录,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深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经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形成有了全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