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基于GPS的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分析-以鼓浪屿为例 | 作者 | 李渊 |
| 定价 | 89.9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511683 | 出版日期 | 2017-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基于GPS的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分析——以鼓浪屿为例》(GPS-based Spatial Behavior Analysis ofIntra-attraction Tourists: A Case of Gulangyu)一书,以鼓浪屿为例介绍基于GPS的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分析,是以GPS轨迹和配套问卷为研究数据源,以旅游者空间行为可视化分析、模型分析、仿真分析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景区的提升、优化为目标,以鼓浪屿为实证案例,开展研究方法和实践指导上的探索。全书共分为五篇,*篇介绍研究基础,包括相关概念和鼓浪屿案例的介绍;第二篇从行为特征、行为精度、行为冲突3个方面介绍行为可视化分析;第三篇从空间句法、社会网络模型、聚类分析、Logit模型4个方面介绍行为模型分析;第四篇从典型路径、人流分布两个方面介绍行为仿真分析;第五篇扩展介绍微博数据行为分析和手机信令数据行为分析,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的鼓浪屿旅游空间行为分析可行性。 本书内容丰富,研究规范,结论科学,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以作为城乡规划、旅游地理、空间行为分析等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 |
| 作者简介 | |
| 李渊,中国高校GIS新锐,博士,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旅游发展及土地开发咨询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工作。2010—2011年在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城市规划系开展博士后研究,2013—2016年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开展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大数据委员会委员,为中国旅为研究学术联盟共同创始人。 教育背景: 2001年获得武汉大学学士学位 2004年获得武汉大学-荷兰ITC联合培养城市规划方向双硕士学位 2007年获得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GIS博士学位 荣获奖项: ISPRS青年论文奖 中国高校GIS新锐奖 中国旅游年会论文奖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丛书推荐: 2016年特邀同济大学博士后、厦门大学副教授李渊等一批空间行为学界的新锐学者,共同精心打造“旅为研究丛书”(投稿方式:扫二维码或发件至547021565@.)。2017年1月《基于GPS的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分析——以鼓浪屿为例》(GPS-based Spatial Behavior Analysis ofIntra-attraction Tourists: A Case of Gulangyu)一书面市,为丛书分册之一;2017年,将延续此书风格,完成GIS、RS(遥感),即“3S”技术在空间研究方向的专著出版。 李渊博士作为中国高校GIS新锐,主动承担起为新人解惑及学术交叉融合“桥梁”的责任,希望通过旅为研究,与外城市规划同仁及跨界学者一起努力,探索人类适宜生存环境——智慧旅游景区、智慧社区,乃至智慧城市的发展。 专著一 《基于GPS的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分析——以鼓浪屿为例》,融合GPS GIS技术,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景区建设推动的专著,涉及手机信令数据、微博数据、GPS数据在旅游者空间行为中的应用。 专著二 《基于GIS的******空间研究——以鼓浪屿为例》,融合GIS技术,全方面介绍GIS技术在城市规划、旅游开发、人居空间环境中的研究应用。 (预计7月出版)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那淡雅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明了的标题字体,散发着一种专业而又沉稳的气息。拿到手里,厚度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手感很舒服,没有那种廉价的粗糙感。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页码的排版和章节的划分,都显得井井有条,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和对比资料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便利。整个书籍的版式设计,既保持了学术书籍应有的严谨性,又在视觉上做到了赏心悦目,让人愿意长时间捧读。当然,作为一本侧重于技术应用的著作,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数据可视化和图表呈现的质量,希望它能够用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空间行为数据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非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从封面就能感受到编排者的用心,这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内容充满了信心,相信它在排版和印刷工艺上所投入的努力,也会延续到内容的呈现质量上。
评分我对这本关于空间行为分析的书籍抱有一种极大的好奇心,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人如何在特定环境中移动和决策”这一核心议题。我期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GPS技术在旅游研究中的独特优势与潜在的伦理边界。具体来说,我希望看到不仅仅是对数据的简单罗列,而是对旅游者时间分配、热点区域偏好形成背后的驱动因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例如,鼓浪屿这样一个特殊的、机动车禁入的文化遗产地,其人流的聚集和分散模式,必然受到历史建筑分布、商业设施布局,甚至天气因素的复杂影响。我期待的评价模型,应该是能有效区分“必经路线”与“自由探索”行为的,并能用扎实的统计学方法论来支撑这些结论,而不是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指标来衡量“游览体验的质量”与“空间拥挤度的关系”,那将是极具价值的突破。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规划和旅游管理的从业者,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本书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许多学术著作在理论上构建了宏伟的蓝图,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难以复制。我非常希望作者李渊能够在方法论部分,详细阐述从原始GPS数据采集、清洗、到最终形成可分析的轨迹模型(如轨迹分段、兴趣点识别)的全过程。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配套的软件或算法思路,哪怕是伪代码级别的说明,都将极大地提升其工具书的价值。更进一步,我期待看到一个关于“模型验证”的章节,即如何判断这个基于鼓浪屿的模型,是否能被成功迁移到其他类似景区,比如周庄或丽江古城。如果作者能讨论数据采样频率、设备精度对最终分析结果的敏感性,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严谨度和行业参考价值将更上一层楼。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将高精度的定位技术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尝试。我个人非常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意图”这个抽象概念的。GPS只能告诉我们“人在哪里”,但无法直接告知“人在想什么”。因此,我期待作者能够巧妙地结合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等定性数据,与空间轨迹数据进行三角验证。比如,当GPS显示一个游客在某处停留了较长时间,书中能否通过交叉分析,推断出他们当时是在认真阅读导览牌、还是在等待同伴,甚至是单纯地在寻找卫生间?这种“行为-动机”的关联性阐释,才是真正赋予数据生命力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展示出如何通过空间数据“重构”旅游者的心智地图,那将是此书最大的亮点所在。
评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针对特定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行为分析,往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地域性。我希望这本书的讨论不仅仅停留在“鼓浪屿现象”的个案研究上,而是能提炼出更具普遍意义的“旅游空间负荷管理”的策略框架。例如,如何利用实时或近实时的行为数据,动态调整景区的导览信息推送,以平抑高峰时段的客流压力?或者,书中是否探讨了“非主流”或“边缘化”景点的潜力挖掘,即如何通过引导技术,将游客流分散到那些尚未被过度开发的区域,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均衡利用?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基于行为反馈的景区动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构想,那么它就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报告,而成为一份具有前瞻性的管理蓝图,对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