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物种起源
定价:39.80元
作者: 达尔文,谢蕴贞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2282278
字数:
页码:3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进化论不仅在生物科学和认识论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更在相信“神创”的“物种恒永”的神学界掀起了愤怒声讨的的狂浪,达尔文一度被指斥为“亵渎圣灵”、“有失人类尊严”。
如今,这些喧嚣和指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达尔文的英名却与世俱在!书中诸如遗传变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理论,已经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基本常识,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其和无所不在的影响。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马克思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会被当作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它有一切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有史以来的博物学中的革命者。
——华生(英国植物学家)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生物学史上的经典著作。作者达尔文(1809-1882),英国的科学家、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从古老的单细胞到有着复杂生命结构与思维的人类诞生,在漫长的30多亿年生命行进征程中,形形的生物从出生到灭亡,从低等到高等,究竟是何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发展呢?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绞尽脑汁企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终都以百思不得其解而告终。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理论,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在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因为生命都起源于一个原始细胞的开端;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而来的,生物在进化中不断进行着生存斗争,进行着自然选择……由此,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被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物种起源》所提及的许多观点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常识。
目录
历史概述
导言
章 家养状态下的变异
变异的原因
习性和器官的使用与不使用的效果;相关变异;遗传
家养变种的性状;种与变种区别的困难;家养变种从一种或多种起源
家鸽的品种,它们的差异和起源
古代所依据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
无意识的选择
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第二章 自然状态下的变异
个体差异
可疑种
分布广的、分散大的及常见的物种变异多
各地大属内的物种常较小属内的物种变异更频繁
大属中许多物种,正像变种一样,彼此间有密切而不相等的关系,而且分布有限制
摘要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这名词广义的使用
照几何比率的增加
抑制增加的因素的本质
在生存斗争中一切动植物彼此之间的复杂关系
生存斗争以在同种个体间及变种间为剧烈
第四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力量
性的选择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的作用的事例
个体杂交
通过自然选择产生新类型的有利条件
自然选择引致灭绝
性状分歧
通过性状分歧和灭绝,自然选择对一个共同祖先的后代可能发生的作用
生物体制倾向进步的程度
性状趋同
本章提要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环境改变的影响
受自然选择所控制的器官增加使用和不使用的效果
风土驯化
相关变异
生长的补偿与节约
重复的、残留的及低等的构造易于变异
任何物种的异常发达的部分,比近似种内的同一部分有易于高度变异的倾向
物种的性状较属的性状更易变异
副性征易起变异
不同的种会呈现类似的变异,所以一个变种常会具有它的近缘种的性质,
或者重现它祖先的若干性质
摘要
第六章 学说的疑难
过渡变种的缺乏或缺少
具有特殊习性与构造的生物之起源和过渡
极完备而复杂的器官
过渡的方式
自然选择学说的特殊难点
外表不很重要的器官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功利主义有多少真实性:美是怎样获得的
摘要:包括在自然选择学说内的体型一致律和生存条件律
第七章 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
第八章 本能
在家养动物中习性或本能的遗传变化
特殊的本能
反对把自然选择学说应用在本能上的意见:中性或的昆虫
摘要
第九章 性质
性的程度
支配初次杂交及性的定律
初次杂交性及性的起源和原由
交互的两型性和三型性
变种杂交的能育性及其所产混种的能育性并非普遍
除能育性外和混种的比较
摘要
第十章 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从沉积的速率和剥蚀的广度来推测时间的过程
古生物标本的贫乏
在任何一个地质层内许多中间变种的缺乏
整群近似种的突然出现
成群的近似物种在已知的低化石层中之突然出现
第十一章 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
灭绝
生物类型在全球几乎同时发生变化
灭绝物种彼此之间以及与现存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
古代类型的发展状况与现存类型的比较
在第三纪后期同一型式在同一地域内的演替
前章及本章摘要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
想象的创造之单一中心
传布的方法
冰期中的传布
南北冰期的交替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续前)
淡水生物的分布
海洋岛屿的生物
海洋岛屿上不存在两栖类及陆栖哺乳类
岛屿生物与邻近大陆上生物的关系
前章及本章摘要
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
分类
同功的类似
连接生物的亲缘关系的性质
形态学
发生及胚胎学
退化的、萎缩的和不发育的器官
摘要
第十五章 复述和总结
译名对照表(部分)
作者介绍
查理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英国的科学家、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生于英国一个名医世家。儿时“除打猎、养狗、抓老鼠以外,无所事事”(达尔文父亲语)。后因结识植物学家亨斯罗后对博物学产生兴趣。1831年参加“比格尔号”舰的全球远航,1842年提出 “物种进化理论”。
1858年,一封来自其朋友也是博物学家华莱斯的信,打乱了达尔文平静的研究生活。信中提到了与他自己几乎完全相同的理论!达尔文大为震惊,一度想放弃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好友的鼓励使达尔文坚持下来,并着手将自己思考了近三十年的成果形诸文字。一年后,《物种起源》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与其说是知识的增量,不如说是思维模式的重塑。我一直以为,生命的多样性是自然界某种神秘力量无意间的挥洒,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随心所欲地泼墨,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生灵。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尤其是阅读到关于“自然选择”的那部分章节时,我的世界观彻底颠覆了。作者以一种近乎严谨的逻辑,剥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揭示了生命演化背后那股强大而冷静的力量。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是怎么发生的”,而是通过大量的观察、数据和推演,一点一点地引导你走向那个令人惊叹的结论。想象一下,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每一个微小的变异,每一次环境的挑战,都像是一道筛选的门槛。那些更能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并将有利的特质传递下去;而那些无法适应的,则逐渐消亡。这种“适者生存”并非是残酷的弱肉强食,而是一种精妙的平衡,一种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文字并不总是那么流畅易懂,有些地方需要反复咀嚼,甚至查阅一些背景资料,但正是这种“费力”的过程,才让结论的抵达更加深刻,更有力量。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宏大的舞台,无数的生命在上面竞演,而大自然则是那个最公正的裁判,用“选择”来决定谁能继续留在舞台上,谁又将黯然退场。这种对生命起源的全新解读,让我对身边的每一个生命都充满了敬畏,也对人类自身的存在有了更深沉的思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些生动形象的例子,它们就像一幅幅穿越时空的画卷,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作者似乎拥有预知能力,能够洞察到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现象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某些鸟类的喙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有些昆虫会拥有如此奇特的保护色,为什么不同的地区会出现相似但又不同的物种。这些看似独立的观察,在他的笔下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生命演化网络。我尤其记得关于“人工选择”的讨论,它让我第一次意识到,人类其实也在以一种有意识的方式,参与到生命的改变进程中。从家养的狗到农作物的不同品种,人类通过反复筛选和繁育,塑造出了无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命形态。这种对比,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然选择的强大之处,以及它在漫长时间尺度上所能达到的惊人成就。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哲思的探索之旅。作者的文笔时而恳切,时而激情,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宝库,不断地挖掘出新的宝藏。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发现新的视角,这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重读价值。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突然有人为你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你之前一直困惑不解的角落。我对生命的起源一直抱持着一种模糊的认知,总觉得那里藏着某种不可言说的秘密。然而,作者用他扎实的科学研究和严谨的论证,一点一点地驱散了那片迷雾。他并没有上来就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带领你一步步地走过他的思考过程,让你亲眼见证他是如何从微小的观察中提炼出宏大的理论。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同源器官”的解释,比如人类的手骨、鲸鱼的鳍骨、蝙蝠的翅膀,它们在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功能却截然不同。这种现象,如果不是基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又该如何解释?作者就像一位侦探,搜集各种证据,最终指向了一个最合乎逻辑的结论。他的论证过程充满了说服力,让你不得不去接受他提出的观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点,它既有科学研究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韵味。有些句子读起来,充满了诗意,让你在理解科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与神奇。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开始阅读之前,我对于“物种”的概念,停留在一种静态的、静止的认知上,认为每个物种都是独立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生命的看法。作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生命的历史拉长,展现了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世界。他细致地描绘了微小的变异是如何积累,又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形态。书中对于“趋同进化”和“趋异进化”的阐述,让我对生命的适应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样的环境,可能演化出相似的生物特征,而不同的环境,则会让同一种生物分化出截然不同的形态。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作者的解释下,变得清晰而合理。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巨大的生命之树,每一片叶子,每一个分支,都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而这本书,就是解读这些故事的钥匙。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善于从最细微之处着眼,然后将这些细微之处放大,最终构建出一个宏伟的生命演化图景。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思考”的书,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书。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生命的奥秘”,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引导你去发现那个奥秘。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杂种优势”和“隔离”的探讨。这些概念,在我看来,解释了为什么生命会如此多样,为什么新的物种会不断出现。当我读到关于地理隔离如何导致物种分化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不同群体在不同的环境中,独立地走向各自的演化之路。这种自然的“选择”与“塑造”,让我对生命的韧性和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章节,但又与前后的章节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又充满力量,他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最复杂的科学概念呈现出来。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耐心而详尽地为你解答你心中关于生命的疑问,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