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林業碳匯計量(修訂版)/碳匯中國係列叢書
定價:80.00元
作者:李怒雲,楊炎朝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0388516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李怒雲、楊炎朝編譯的《林業碳匯計量(修訂 版)/碳匯中國係列叢書》是著重對林業碳匯進行技術 指導的基礎指導手冊,全麵係統闡述瞭有關林業碳匯 計量的所有方法與技術,書中內容包括:緒論;全球 碳循環;二氧化碳的減排;碳匯監測所需的行動方式 ,項目及計劃;碳匯監測所需的碳庫和測量設備;以 大陸為基礎的碳匯測量項目等。本書為“碳匯中國” 係列叢書之一,旨在引起讀者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 ,引導讀者積*參與到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來, 為保護地球傢園貢獻一份力量。
目錄
序編譯者的話前言章 緒論 節 土地利用部門二氧化碳排放與碳匯 第二節 土地利用部門減緩機會與潛力 第三節 氣候變化的影響 第四節 為什麼要進行碳計量 第五節 碳計量方法與指南條款 第六節 本書的目的、組織和讀者對象第二章 全球碳循環、二氧化碳排放與減緩 節 碳儲量與流動量 第二節 人類活動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三節 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 第四節 不同生物群落的植物和土壤內碳儲量 第五節 土地利用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六節 土地利用部門減緩潛力 第七節 結論第三章 項目、規劃的碳計量 節 國傢溫室氣體清單 第二節 氣候變化減緩項目與規劃的碳計量 第三節 清潔發展機製項目的碳計量 第四節 全球環境基金(GEF)項目的碳計量 第五節 森林、草原和農田開發規劃與項目的碳計量 第六節 結論第四章 碳庫與監測頻率 節 碳庫特徵 第二節 選擇碳庫的標準 第三節 不同項目的主要碳庫 第四節 碳庫監測頻率 第五節 結論第五章 項目周期內不同階段的碳計量 節 項目概念階段 第二節 項目建議書編寫階段 第三節 項目評審、評估和批準階段 第四節 項目實施階段 第五節 項目監測階段 第六節 項目評價階段 第七節 碳減緩與不以碳匯為主要目的的土地開發項目 第八節 結論第六章 土地項目方法學 節 基綫 第二節 額外性 第三節 持久性 第四節 泄漏 第五節 項目界限 第六節 項目尺度 第七節 結論第七章 基綫情景與項目情景碳計量 節 估算碳儲量的廣義途徑 第二節 基綫情景碳計量 第三節 項目情景下的碳計量 第四節 方法總結第八章 項目麵積和邊界的估算與監測 節 選擇方法 第二節 地錶方法 第三節 遙感方法 第四節 估算與監測土地利用變化 第五節 結論第九章 碳庫計量方法 節 估算碳匯的方法 第二節 估算碳庫方法學的選擇 第三節 估算地上生物量方法 第四節 估算地下生物量和根生物量 第五節 估算枯落物和枯死木生物量 第六節 估算土壤有機碳第十章 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 節 選擇土地利用類型和項目活動或植被類型 第二節 定義項目邊界與圖示土地利用類型或項目麵積 第三節 項目區分層或劃分土地利用類型 第四節 應用樣地方法估算地上生物量 第五節 選擇測量地上生物量碳庫的適宜頻率 第六節 測量估算地上生物量碳庫所需要的參數 第七節 選擇抽樣方法與樣地容量 第八節 現場工作準備與信息記錄 第九節 抽樣設計 第十節 樣地的位置與設計 第十一節 指標參數的現場測量 第十二節 記錄和編輯數據 第十三節 長期監測地上生物量 第十四節 結論第十一章 地下生物量估算方法 節 地下生物量 第二節 挖掘根 第三節 整體挖齣深根 第四節 土壤芯或非樹木植被的土壤坑 第五節 根冠比 第六節 異速生長方程 第七節 地下生物量的長期監測 第八節 結論第十二章 枯死木與枯落物估算方法 節 枯死木生物量 第二節 枯落物生物量 第三節 枯死木和枯落物的長期監測 第四節 結論第十三章 土壤有機碳估算方法 節 土地利用項目與溫室氣體清單中土壤碳計量 第二節 土壤有機碳計量方法 第三節 土壤碳計量程序 第四節 結論第十四章 遙感與地理信息係統的應用 節 在碳計量中的應用 第二節 遙感數據 第三節 估算生物量的方法 第四節 不確定性和準確性 第五節 遙感測量不同項目類型的可行性 第六節 地理信息係統的作用 第七節 遙感和地理信息係統的應用 第八節 結論第十五章 預測和估算模型 節 預測和估算碳儲量的模型及其應用 第二節 模型需要的數據和程序 第三節 結論第十六章 國傢層麵溫室氣體清單 節 1996年IPcC指南條款修改稿 第二節 IPCC 2003和2006指南條款 第三節 土地利用類型碳計量方法 第四節 IPCC 2003與2006清單指南條款 第五節 IPCC 1996、2003和2006清單指南條款沒有包含的內容 第六節 碳計量方法在國傢溫室氣體清單中的應用 第七節 估算碳排放和轉移因子的方法 第八節 估算和監測生物量貯存量和變化量 第九節 估算與監測貯存量和土壤有機碳儲量的變化量 第十節 LULUCF或AFOLU領域溫室氣體清單估算報告 第十一節 估算和降低不確定性 第十二節 質量保證與控製 第十三節 遙感技術在國傢層麵碳計量中的應用 第十四節 結論第十七章 估算碳儲量和變化量 節 樹木地上生物量 第二節 非樹木地上生物量 第三節 地下生物量 第四節 計算枯死木與枯落物生物量 第五節 土壤有機碳 第六節 估算不同碳庫的公式 第七節 數據資源 第八節 結論第十八章 不確定性、質量保證和質量控製 節 産生不確定性的原因 第二節 估算不確定性 第三節 不確定性分析 第四節 降低不確定性 第五節 質量保證、質量控製與核證 第六節 結論第十九章 碳計量與氣候變化 節 二氧化碳濃度與氣候變化 第二節 氣候變化對森林生態係統的影響 第三節 氣候變化情景下預測碳匯變化的模型 第四節 氣候變化對碳計量的影響 第五節 結論第二十章 碳計量實踐 節 碳匯計量方法 第二節 碳計量實踐 第三節 生態服務市場的碳匯詞匯緻謝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評價二 作為一名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充滿熱情的普通讀者,我一直關注著國傢在綠色發展方麵所做的努力。《林業碳匯計量(修訂版)》這本書,就像一本濃縮瞭中國林業碳匯領域智慧的百科全書,讓我對這個聽起來專業但又至關重要的概念有瞭更全麵的理解。書中不僅僅是枯燥的數字和公式,更多的是對中國森林資源的珍視,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計量手段,將這些寶貴的綠色資産轉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強大力量。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政策解讀的部分,它讓我明白,碳匯計量並非孤立的技術操作,而是與國傢戰略、國際閤作緊密相連的。楊炎朝和李怒雲兩位作者,在這樣一本厚重的著作中,展現瞭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現實問題的洞察力,他們的文字清晰、邏輯嚴謹,即使是像我這樣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在其中遨遊,汲取知識。這本書讓我更加堅信,通過精細化的管理和科學的計量,中國的林業將會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鬥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評分評價一 拿到這本《林業碳匯計量(修訂版)》的時候,我正好在為我的一個關於生態修復項目的碳排放量化研究尋找可靠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南。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瞭一劑強心針。它深入淺齣地解析瞭林業碳匯計量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從宏觀的國傢政策導嚮到微觀的具體計量方法,都做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林分類型、不同生長階段的碳儲量計算方法的區分和細緻講解,這對於我這類需要處理多種類型林地的研究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書中引用的大量研究案例和數據,也讓理論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有瞭堅實的落地支撐。讀完之後,我對如何更準確、更科學地評估林業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有瞭全新的認識,也為我的項目下一步的實施提供瞭清晰的路綫圖。這本書的修訂版,在原有的基礎上,想必是融入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計量標準,這對於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來說至關重要。
評分評價四 最近我一直在關注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話題,而林業碳匯無疑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環節。翻閱《林業碳匯計量(修訂版)》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充滿活力的森林碳庫。作者們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將復雜的計量過程梳理得井井有條。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碳匯項目監測、報告和核查(MRV)體係的詳細介紹留下瞭深刻印象,這對於確保碳匯項目的真實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書中對不確定性分析的探討,也體現瞭作者們對科學嚴謹性的追求,承認瞭任何計量都存在一定的誤差,並提齣瞭相應的處理方法。這種審慎的態度,讓我對書中提供的數據和結論更加信服。此外,本書對國際碳匯計量標準的介紹,也讓我瞭解到中國在這一領域與國際接軌的努力,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力。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展現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挑戰中積極角色的生動記錄。
評分評價三 我是一名在林業一綫工作的技術人員,常年與森林打交道,深知森林對於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空氣的重要性。近年來,國傢大力提倡發展林業碳匯,這對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次有幸拜讀瞭《林業碳匯計量(修訂版)》這本書,感覺就像是給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書中對於如何準確評估森林的碳儲量和碳匯能力,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操作指南,包括如何選取調查樣地、如何測量樹木的各項指標、如何應用不同的模型進行計算等等。這些內容對於我們基層技術人員來說,具有極高的實踐指導意義。書中還提到瞭碳匯項目的開發流程,這讓我對如何將林業碳匯的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看到瞭林業發展的新方嚮。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這些一綫工作者提供瞭寶貴的學習資源,讓我們能夠更專業、更自信地開展工作,為國傢實現“雙碳”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評價五 作為一名在高校從事林業經濟學研究的學生,我一直對如何將生態服務價值進行量化分析感到好奇。《林業碳匯計量(修訂版)》這本書,為我在這方麵的研究提供瞭強大的理論支持和方法論指導。它不僅講解瞭林業碳匯計量的基本原理,更深入地探討瞭碳匯計量與林業經濟學、碳市場機製的相互作用。書中對碳匯項目設計、實施和交易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林業在現代經濟體係中新的價值增長點。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案例研究的深入剖析,這些案例來自於中國不同地區的林業碳匯實踐,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它們展示瞭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這對於未來的研究設計和政策建議都極具啓發性。本書的修訂版,相信在計量模型、數據更新和政策解讀方麵都有瞭新的突破,這將進一步鞏固其在中國林業碳匯研究領域的權威地位,對於我們這些年輕研究者來說,無疑是寶貴的學術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