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短信2010》

《新短信20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短信王子 著
图书标签:
  • 短信
  • 通讯录
  • 手机应用
  • 工具书
  • 2010
  • 实用技巧
  • 生活
  • 数码
  • 便携
  • 信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满苑逞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802570962
商品编码:2976616349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短信2010》

定价:20.00元

作者:短信王子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8025709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念在心上,喜在脸上,朋友记在心上!鸳鸯在湖上,蝴蝶在花上,诚心祝愿写在短信上!

内容提要


牛去虎来,编辑出版短信图书,对于我们来说又是新的一载。
表面上看,短信的流行在于高科技为其提供了价格低廉、速度快捷的交流平台,但我们更多地以为,当前短信早已了技术功能层面,其简短精练的语言形式不仅能传递出丰富的社会内容,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是具亲和力的文学表现方式,在程度上也激活了民间的参与热情。
短信内容的更新是时代不断发展和生活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作为高科技和文化结合的典范,短信在真正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同时也赋予了自己一种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现应读者需要,经过重新策划,我们在新的一年推出《新短信2010》。
在传播导向上,《新短信2010》坚持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风格和理念。由于短信过于生活化和个性化,精华糟粕共存,对此我们所选的短信均是歌颂人类美好的祝愿,赞美纯真的爱情,崇尚幽默与智慧;坚决摒弃糟粕,取其精华。
在编排逻辑上,《新短信2010》坚持以生活实用为原则。依旧将全书分为爱情版、节日版、交际版和娱乐版四部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分类只是相对的,读者在具体引用时可以前后互动。例如节日版中的关于“情人节”的内容就可以链接到爱情版中,反之亦然;同理,愚人节的资讯也可在娱乐版中查询。
在语言风格上,《新短信2010》坚持轻松幽默,同时兼顾智慧和文采。虽然短信比较时尚,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便不难发现,其中一些是与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而且有些句子本身就是古诗中的经典名句改编,有些句子则是歌词的再造。因此有理由相信,我们在创造时尚的同时,更能弘扬传统文化。
在内容选材上,《新短信2010》与时俱进,增加了很多新短信。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从应对金融危机,到国庆大阅兵……回首新中国60年的成长道路,展望未来,我们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多的记录和思考,我们的短信也因此更加鲜活、丰富。

目录


前言
爱情版
追求篇
婚姻篇
分手篇
对比篇
节日版
元旦春节
情人节(二月十四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
妇女节(三月八日)
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的个星期天)
愚人节(四月一日)
清明节(四月五日)
劳动节(五月一日)
青年节(五月四日)
母亲节(五月第二个星期天)
儿童节(六月一日)
端午节(五月初五)
父亲节(六月第三个星期天)
七夕节(七月初七)
教师节(九月十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国庆节(十月一日)
重阳节(九月初九)
万圣节(十一月一日)
光棍节(民间十一月十一日)
感恩节(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
圣诞节(十二月二十五日)
交际版
生日快乐
日常问候
新婚祝福
安慰鼓励
衷心感谢
健康长寿
诚心道歉
告辞道别
娱乐版
世说新语
时尚寓言
酒桌风云
开心校园
家庭幽默
笑傲江湖
数字表情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编织者之歌:跨越时代的纤维艺术探寻》 内容简介 《编织者之歌:跨越时代的纤维艺术探寻》是一部深度剖析人类文明史上纤维艺术发展脉络的恢弘巨著。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时间段或地域的狭隘视角,而是以一种宏大而细腻的笔触,追溯了从史前文明的原始编织到当代艺术装置的演变轨迹,旨在揭示纤维材料如何超越其实用功能,成为承载文化、历史、社会结构乃至个体精神世界的复杂载体。 本书的叙事结构遵循时间线索,但每章节的展开都紧密围绕特定的文化主题展开。第一部分“泥土与线索的诞生”,考察了人类最早使用植物纤维和动物毛发进行纺织的考古学证据。重点分析了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与早期织物残片的关联性,探讨了农业革命与纺织技术成熟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在这里,编织不再仅仅是御寒的手段,它开始具有社会分工的意义,成为衡量家庭财富与女性劳动价值的重要指标。 第二部分“帝国之线与权力的编织”,将目光投向古代几大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亚麻、古埃及的精细亚麻布、以及中国的丝绸之路。书中详尽描述了丝绸如何从一种地域特产,演变为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战略物资。我们不再仅仅谈论“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而是深入剖析了丝织品的颜色、图案(如龙纹、云纹)在不同朝代中对皇权合法性的象征意义。例如,书中对比了汉代与唐代特定织锦工艺的技术差异,如何反映了当时帝国在化学染料和组织结构控制上的飞跃。 第三部分“信仰与装饰的交织”,聚焦于宗教仪式和日常礼仪中纤维制品的关键作用。从欧洲中世纪教堂中用于圣礼的精美刺绣(如圣袍、祭坛围幔),到伊斯兰世界复杂的几何图案地毯,纤维艺术成为了诠释神圣语言的视觉文本。书中特别辟出一章探讨了“失语的符号”,即那些因历史变迁、战争或宗教改革而失传或被误读的特定编织符号,试图通过对现有文献和实物残片的交叉比对,重构其原有的宗教或社会语境。 第四部分“工业革命的断裂与重建”,是全书最具批判性的一章。作者详述了蒸汽动力和机械提花机(如Jacquard loom)对传统手工纺织业带来的颠覆性冲击。手工艺人的地位急剧下降,纺织品生产从“艺术劳动”迅速转变为“标准化工业流程”。然而,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断裂催生出的新美学:从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对自然形态的有机线条的回归,到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对机器批量化生产的反思与抵抗。 第五部分“现代主义的解构与纤维的解放”,将时间推至20世纪。这一部分探讨了纤维材料如何挣脱“纯艺术”的束缚,进入到现代主义艺术家的视野。从Käthe Kollwitz利用粗粝的织物表达工人阶级的苦难,到Anni Albers在包豪斯(Bauhaus)将功能性与几何抽象完美结合,纤维不再是“女红”,而是与建筑、设计同等重要的媒介。书中对Albers在实验性材料(如金属丝、玻璃纤维)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她如何将织物的经纬结构提升为一种空间哲学的表达。 第六部分“后现代的张力与当代的对话”,审视了20世纪下半叶至今的纤维艺术浪潮。重点关注了“软雕塑”(Soft Sculpture)、大地艺术中对天然纤维的使用,以及纤维艺术在身份政治中的作用。书中分析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利用编织、打结、染色等传统技艺,来批判消费主义、探讨全球化下的文化身份认同、或表现身体经验与创伤。例如,对一些利用回收材料(如塑料袋、电子元件)进行编织的当代作品的解读,展示了纤维艺术在应对生态危机和信息爆炸时代的独特视角。 核心特色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它融合了考古学、人类学、材料科学、艺术史和社会学理论。作者摒弃了将纤维艺术视为附属或装饰性门类的传统观念,而是将其提升到与绘画、雕塑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分析。书中配有大量高分辨率的艺术品图片、历史文献插图以及清晰的技术图解,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编织结构(如提花、多综、扭绞技术)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逻辑。 《编织者之歌》不仅是纤维艺术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对于历史学家、文化研究者乃至任何对人类创造力如何通过最基础的材料得以体现感兴趣的读者,都将是一次充实而深刻的阅读体验。它告诉我们:每一根线,都牵动着一段历史的重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新短信2010》这本书,我其实对它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总觉得,以“短信”为主题的书,很容易落入俗套,变成一些陈词滥调的集合。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它并没有停留在对短信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这些短信,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侧影,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世界。书中有一章,记录了朋友们之间互相鼓励、共同奋斗的故事。那些短信,虽然简短,却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我能感受到,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梦想虽然朴素,但却无比真挚。这本书还让我反思了“时间”的价值。2010年,仿佛就在昨天,但一转眼,十年已经过去。书中那些鲜活的记录,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一个当下,都将成为未来的回忆。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用心去生活,去感受,去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短信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时间的书。它用一种非常柔软的方式,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要找回初心、感受生活美好的人。

评分

最近刚看完《新短信2010》,感觉像是坐上了一辆时光机,回到了那个充满生机又略显青涩的2010年。书中的文字,像是那个年代的碎片,拼凑出了许多我熟悉的画面。我记得那时候,智能手机刚开始普及,短信还是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每天晚上,我都会期待着手机屏幕亮起,看看有没有新的信息。书里记录的那些对话,那些节日祝福,那些生活琐事,都让我想起了自己当年发过的短信,收过的短信。我甚至能回忆起当时发短信时的心情,是兴奋,是期待,还是带着一丝小小的忐忑。这本书还有一个我特别欣赏的地方,那就是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一些困惑和挑战。比如,书中有些片段提到了人们在适应新科技时的迷茫,或者是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焦虑。这些真实的写照,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过去,更是在反思时代。它让我看到,即使是在物质条件相对不如现在的年代,人们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烦恼,但他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或者说,找到了让自己快乐的途径。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什么“标准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视角,一种理解那个时代的方式。它让我觉得,无论哪个时代,生活总有它的曲折,但同时也总有它的美好之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把握。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旧书摊上淘到的。当时吸引我的是它朴实无华的书名——《新短信2010》。在如今信息爆炸、内容泛滥的时代,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标题,反而透出一股难得的真诚。我好奇地翻开了它,虽然没有当场细读,但那种莫名的亲切感让我决定把它带回家。回到家后,我才真正开始沉浸其中。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被书中的某个细节深深地触动了。那是一个关于亲情的小故事,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个温馨而又让人心酸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父母也在用同样的方式表达着对我的关爱,只是那时年少,不懂得珍惜。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但正是这种平淡如水般的叙述,反而更能打动人心。它就像一杯温水,慢慢地渗透进你的心里,让你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温暖和力量。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情感,那些被我遗忘的瞬间,都在这本书中被重新唤醒。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人。这本书虽然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深刻的哲理,但它却教会了我许多关于生活、关于情感的道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点滴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爱去经营。

评分

《新短信2010》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尘封的阁楼里,无意间发现了一叠泛黄的信件。每一封信,都承载着一段故事,一段情感。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真挚,仿佛是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际交往的描绘。那些看似琐碎的对话,却充满了智慧和温情。我能从中学到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小技巧,比如如何恰当地表达感谢,如何委婉地拒绝,如何在矛盾中寻求共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沟通”的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似乎可以随时随地与人联系,但真正有效的沟通却变得越来越难。而这本书里的短信,却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交流方式,它迫使人们在有限的字数里,去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去传递自己的情感。我读到书中关于朋友之间的一段对话,他们因为一件小事产生了误会,但通过几条短信的往来,最终化解了隔阂,增进了了解。这个过程让我深思,我们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因为沟通不畅而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情感?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足,也给了我们改进的方向。

评分

坦白说,《新短信2010》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特别的惊喜。我把它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随手翻几页,权当是打发时间。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那种质朴的力量所吸引。它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甚至连作者的个人经历都没有过多的展现。它只是静静地记录着,记录着2010年那个夏天,那些普通人之间,通过短信传递的情感和生活片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小确幸”的描写。书中有这样一段,讲述了一个人在下班回家路上,看到路边一朵盛开的小野花,然后发了一条短信给自己的爱人,分享这份意外的喜悦。那一刻,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它让我明白,幸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内心深处那些因生活压力而产生的浮躁和焦虑。它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让我更加积极地去拥抱每一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充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