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選錄蘇軾詞七十四首、辛棄疾詞八十七首。每首詞下分注釋、賞析、集評,注釋力求簡明地闡釋原文,賞析注重對寫作背景、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的點評,集評則匯聚歷代對該詞的主要評論。前有〈導言〉,末附蘇辛詞總評、蘇辛年表。本書入選作品,以豪放詞為主,同時也兼顧其他風格的代表作,以期展現詞壇大家不拘一格之風範。蘇、辛置身於矛盾交織的社會環境中,深受政治漩渦衝擊,每每貶官、賦閒,他們是不幸的;但在文學藝術的天地中,他們卻奏出了時代的最強音。本書緊扣這一時代背景,剖析入微,在展現蘇、辛獨特風格之外,也力圖再現其心靈的歷程。是將學術性、資料性與鑒賞性集於一體的難得佳作。
曾棗莊
1937年生於四川簡陽,曾任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教授,現任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教授。早年從事杜詩研究,後從事三蘇研究,先後著有《三蘇選集》、《蘇軾詩文詞選譯》、《宋文紀事》等二十餘部。近十餘年以主要精力主編了近一億字的大型斷代文章總集《全宋文》、一千二百萬字大型類書《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論著成就斐然。
吳洪澤
1963年生於四川名山。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四川大學中文系,並取得碩士學位,現為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在職博士生。主研南宋文學,曾協助曾棗莊先生編纂《全宋文》、《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著有《宋人年譜集目》、《宋編宋人年譜選刊》等。
一九九五年五月,我隨團到臺北參加兩岸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會議,會議結束時,臨時安排一次活動,應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之邀,參觀三民書局。劉先生親自帶我們一面參觀,一面解說,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管理工作井井有條,出了大量的教材,並在研製自己的微機排版漢字系統。同年十月我因參加臺北的新書發表會,第二次訪臺,並周遊了全島,因三民書局給我的印象較深,又去參觀了一次。一九九八年上半年,我應邀任成功大學客座教授,暑假返大陸前,又第三次去三民書局,並接受了《蘇辛詞選》的約稿。
我之所以接受了此書約稿,是因為我自來喜歡蘇辛詞。蘇詞固然是我的研究範圍,辛詞在大革文化之命時,我幾乎也能全部成誦。生活經歷不僅對文藝創作是必須的,而且對文藝欣賞也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實際生活體驗,不但寫不出真切的作品,也體會不到他人詩詞的妙處。我真正體會到蘇辛詞的妙處,是在經歷了反右、四清、大革文化之命的多次洗禮之後。辛詞的「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秋江上,看驚弦雁避,駭浪船回」(〈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似乎正是對我所經歷的時勢的描寫;「過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頭白」(〈滿江紅?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我當時雖還未「頭白」,但「不如人意」之事也是「十常八九」;「?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滑稽坐上,更對鴟夷笑。寒與熱,總隨人,甘國老。」(〈千年調?蔗庵小閣〉)我之所以四處碰壁,也是因為不懂得「寒熱隨人」,「然然可可,萬事稱好」。蘇詞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給我以安慰,事不如意,古今共歎,何必太認真呢?而〈定風波〉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更給我以生活下去的勇氣,「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一切都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一切真正的文學家都是深刻的思想家,在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人生哲理,充滿了他們對人生的思考和慨歎,蘇辛詞正是如此。
但我自臺灣返回大陸不到半年,就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檢查出身患癌症,當時我認為我只有三、五個月的時間了,未必能完成此稿。故託我的研究生、留本所工作的吳洪澤幫助我完成。他注釋了《辛棄疾詞選》,幫我校訂了《蘇軾詞選》。因我的健康情況不像原來估計的那樣嚴重,在吳洪澤完成初稿後,我又對全書作了潤色,並撰寫了導言。
我在臺灣教育界、學術界、出版界都有不少朋友,他們對我的健康情況都很關心,故想利用這一機會報告一下我的情況。我的手術是比較成功的,手術後的化療,我也幾乎沒有反應,既無嘔吐現象,也沒有脫髮,飲食一如往常。因此,術後恢復較快,不到兩個月,我又開始讀書寫作。在這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我主編的《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得以完成並出版,還編纂出版了三部論文集《北宋文學家年譜》、《三蘇研究》、《唐宋文學研究》,補充修改完《集部要籍概說》,聯合美、日、韓及臺灣的朋友為紀念蘇軾逝世九百週年撰寫了六十萬字的《蘇軾研究史》(我自己承擔的部分達四十萬字)。我手術後不到一年,從一九九九年九月起,又開始外出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去北京三次,去蘇州、上海、南京、河北欒城各一次。我現在仍遵醫囑,每三個月作一次全面檢查。到現在為止,情況還比較正常,朋友們暫可放心。
曾棗莊 二○○○年九月八日
我是一位对韵律和声调有极高要求的阅读者,对于任何诗词作品,如果不能在脑海中自然形成那种恰到好处的音乐感,那么它对我来说就失去了灵魂。我深信,词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对音乐性的完美契合。因此,我非常关注选本在“音律考证”上的严谨程度。那些标注了原词牌名、甚至对格律进行简单说明的选本,总能让我感到安心。这说明出版者尊重了作品的本体特性,知道这些文字最初是为歌唱而生的。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一份对传统音乐美学的尊重,它能帮助我更好地体会到这些篇章在吟诵时的抑扬顿挫,那份独属于宋词的曼妙与婉转,才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评分这本诗词集真让人眼前一亮!光是封面那淡雅的色调,就透着一股子沉静悠远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他们对字体和排版的选择,那种古典韵味十足的衬线字体,配上合理的留白,读起来不仅不费眼,反而有一种与古人对话的庄重感。书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相当到位,拿在手里有份量,但翻页时又轻柔得很,充分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考究。虽然我才刚翻开没几页,但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已经足够把我牢牢吸引住了。它不像那些花哨的现代设计,而是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对经典最深沉的敬意,让人感觉自己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这种“内外兼修”的制作水准,绝对是加分项,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被这份诚意深深打动了。
评分我最近对某个特定朝代的文学思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浅出、又不失学术深度的读物。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了生僻的典故和矫揉造作的理论分析,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只做简单的背景介绍,完全无法满足我对细微情感波动的捕捉欲。我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引导我,让我自己去体会字里行间那种时代特有的无奈与豪迈的“向导”。好的词集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应该是情感的载体和历史的切片。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心声,让我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而不是被生硬的注释和解读所打断。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让读者自己去发现美,去感受痛,去领悟那份穿越千年的共鸣。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所谓的“精选”集持保留态度,总觉得“精选”二字背后常常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妥协或者迎合大众口味的删减。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展现作者创作脉络和风格演变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在选篇上能有足够的胆识和深度,不要只挑那些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作品,而应该加入一些能够体现作者创作高峰期或者独特心境的“冷门佳作”。这样的编排,才有助于读者建立起对这位文学大家全面而立体的认知。如果它能巧妙地安排不同时期的作品,形成一种叙事感,那就更妙了。比如,能看到早期意气风发到后期沉郁顿挫的转变轨迹,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我可不想只看到一个被“脸谱化”的艺术形象,我想要的是那个有血有肉、不断挣扎和成长的文学巨人。
评分最近家里添了一位新成员,是个爱听故事的小家伙。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用最自然、最不枯燥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他。这本书的装帧和选材如果足够精良,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媒介。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大人”读物,还能具备某种启蒙的潜力——也许是某些篇章的背景故事足够引人入胜,或许是某些意象的描绘足够鲜活生动,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如果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能设计一些巧妙的注释或者插图,能让初接触者,尤其是年幼的读者,能够轻松地跨越理解的鸿沟,那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鉴赏层面了,更上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我希望它是一本可以“代代相传”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