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學,必須貫通古今,亦須糾正敵對分歧的觀念,使割裂融通為一體,萬變歸乎於一本;唯其如此,方能使中國文學保持完整永恆的生命,民族文化纔能樹立堅固不拔之根基。本書作者以浸淫國學數十載的功力,分析比較中國文字的構造法則、文字流傳解說的歷史,進一步肯定推崇《說文解字》在文字學上的地位與價值。繼而分別說明文字書寫工具的源起與沿革;上下縱論中國文字的演變,從鐘鼎彝器甲骨文乃至於歷代手寫字體,莫不加以詳細而清晰之闡述。書後更附上各時代文字的拓本碑帖圖片,以及三篇各自獨立的相關論文。藉由本書,讀者將可充分了解中國文字之優越性,以及中國文化之淵深廣博。
作者簡介
潘重規(1908?2003)
安徽省婺源縣(今江西婺源)人。1930年畢業於中央大學中文系,曾任東北、四川、暨南、安徽等大學教授,以及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新加坡南洋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主任兼文學院院長。1973年自中文大學退休,應聘為法國巴黎第三大學博士班客座教授。返臺後,先後擔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所長兼文學院院長,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兼任教授。著有《中國文字學》、《中國聲韻學》、《亭林詩考索》、《論語今注》,以及「敦煌學」、《紅樓夢》的相關著作、論文數十種。
潘先生畢生從事敦煌學研究,並且積極獎掖後進,培育繼起的研究人才,不但開創了臺灣敦煌學,更倡導敦煌學的國際化與現代化,於國際敦煌學發展之影響,可謂既深且鉅。曾獲法國法蘭西學術院漢學茹蓮獎(Julian Price)、韓國嶺南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敦煌研究院榮譽院士、臺灣行政院文化獎,並於2000年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週年,獲中國國家文物局、甘肅省人民政府及敦煌研究院頒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貢獻獎」。
这本《[A335] 中國文字學》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经久不衰的学术气息。初次捧起它时,我能清晰地感觉到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纸张,而是略带厚重,似乎能承载住文字背后的历史重量。翻开扉页,排版的设计也很有考究,字里行间留白得当,阅读起来不会有压迫感。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结构梳理上的匠心。比如,它似乎没有简单地罗列字形演变,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宏大的叙事框架,将文字的发展视为中华文明脉络的一个重要切片来解读。我特别欣赏它在引言部分对“学”的定义,那种将文字视为活的生命体的观点,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种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感,是很多现代印刷品难以比拟的,它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你即将接触到的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尊重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陡峭”,需要我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去消化每一个段落。它不是那种试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取悦”大众的科普读物,相反,它更像是一位严谨的师傅,直接将核心的理论和复杂的概念抛出来,要求读者自行去领悟其中的深层逻辑。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它那种严密的逻辑推导过程,尤其是在探讨某些古文字构形原理时,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先秦文献基础。不过,一旦我捕捉到它内在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又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会拐弯抹角地解释,而是用最精准的学术语言直击要害,这对于想要深入钻研文字学本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效率提升。这种近乎“冷峻”的叙事,反而体现了一种对知识本体的敬畏,它不屑于用花哨的辞藻来包装核心内容,实实在在地呈现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处理历史材料的“考古感”。它不像某些文字学著作那样,只是将甲骨文、金文作为例证来佐证某个现代的解释,而是真正地将这些出土文献视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试图还原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意义。我注意到,书中引用的不少材料似乎并非是教科书上常见的那些“标准器”,而是更偏向于冷门或新近发现的简帛文字的释读,这立刻提升了本书的学术前沿性。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泥土和青铜器特有的味道,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对历史现场的敏感。尤其是在讨论某些形声字部首的演变时,它没有止步于“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简单论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早期表音部件的模糊性和多功能性,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包容和探讨,非常贴合早期文字的真实面貌,让人感觉不再是站在现代的制高点去俯瞰古人,而是与古人并肩,共同面对文字初创时的挑战。
评分我有一个习惯,就是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本空白笔记本,专门用来画图和做思维导图来梳理复杂的知识体系。但读这本书时,我的笔记本却异常的空旷,不是因为我没用心,而是因为作者的论证结构实在是太清晰、太具有“自洽性”了。它仿佛已经将复杂的知识点都预先“打包”好了,用一种近乎几何学的严谨性将其排列组合。例如,在论述“隶变”对后世楷书定型的影响时,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条分缕析”的罗列方式,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模型,将结构简化、笔画拉伸、体势定型这几个看似独立的现象,巧妙地融合在一个关于“书写效率”与“视觉定型”的动态平衡中。这种体系化的论述,让人读完一个章节后,立刻就能在脑中构建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不需要我再去进行二次加工,这对于提高阅读效率和知识留存率来说,是极大的帮助,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知识整合能力。
评分从一个侧面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部“治学精神”的教材,而非单纯的“知识点汇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谦逊的力度”。在面对不同学派对同一字例的不同解释时,它没有武断地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主要的几种观点都详细地罗列出来,分析其立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最后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但语气总是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姿态。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避免了将“学问”变成“教条”。它鼓励读者,或者说,它要求读者,不要轻易地接受任何既定的结论,而是要学会站在证据链的每一个环节去审视。这种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学习文字学的引导,远比死记硬背某个字的确切读音或含义要宝贵得多,它培养的是一种探索未知、质疑权威的学术气质,这对于任何一个想在文字领域走得更远的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