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传播(2017年期 总期)
定价:58.00元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201102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本期《文化传播》共收入18篇文章,作者大多系海内外高校或研究机构长期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知名专家或中青年学者。书中涉及内容,既有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视角对当代文化构建提供参考的深度探索系列论述,也有从经典文献研究视域探讨人文、艺术及审美等文化传播核心内容的学理文章;既有对文化自信、大学文化及公共教育等的研究和探讨,也有关于当前对外传播学术研究的梳理与综述、网络媒介发展历史及趋势的总结与思考。
目录
植根文化土壤 聚焦文化实践
——《文化传播》集刊发刊词【蔡劲松】/1
前沿视点
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思维方式【楼宇烈】/5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从“华夏价值观”的角度看【张耀南 钱 爽】/1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义之一【方 铭】/33
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张海英】/52
经典与通识
百年乐歌的文化消费【李 静】/69
孔门的诗教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罗 旻】/82
方向与路径
——从中国画的特性探察其现代性转型【韩立朝】/92
返乡路上“萧索的荒村”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张夏放】/101
革命、启蒙与市场
——重读路遥《平凡的世界》【石天强】/127
专题研讨:大学文化及公共教育专题
文化自信与大学文化建设【蔡劲松】/141
高校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思考【李新美 于 歆 曹云峰】/149
试论博物馆使命的实现途径
——基于尼尔森·古德曼关于博物馆理论的分析【曹盛盛】/156
艺术教育保障与推进策略
——瑞士艺术教育调研反思【张 璐】/168
高研论坛
混沌的美神【刘巨德】/179
文人使命与书法复兴【斯舜威】/196
学术观察
2014~2016年“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研究综述【刘雁翎】/209
网络视频的多维历史与两重现实【靳 戈】/222
跨文化视域下的道德客观性
——中国、波兰和厄瓜多尔实验哲学的启示【乔安润亚】/232
《文化传播》集刊稿约/240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243
作者介绍
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本书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2017年文化传播领域斑斓多彩的光影。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并没有局限于对单一传播媒介的分析,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例如,在探讨融合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时,作者以生动的案例展现了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深度结合,打破信息传播的孤岛效应,构建更加立体、多元的传播格局。书中对于“算法文化”的批判性反思,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揭示了算法在信息分发中的效率提升,更深入探讨了其可能带来的同质化、偏见甚至信息操纵等问题,引发了我对于技术伦理与文化责任的深思。此外,书中对于“叙事经济”的解读,也极具前瞻性,它阐述了如何通过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文化产品的传播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整本书的阅读过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思想实验室,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也让我对文化传播这一复杂而迷人的领域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了2017年文化传播领域的多重脉动。它并非仅仅堆砌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案例分析,展现了不同文化形态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交织、碰撞与融合。我尤其被其中关于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新媒体视为洪水猛兽,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传播逻辑的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传播主体、客体乃至传播伦理的重塑。读到关于短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充满创意与活力的瞬间被捕捉、放大,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书中的另一部分,则将目光投向了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语言、习俗、价值观念等差异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解,同时也强调了通过理解与尊重,文化得以更深层次地交流与互鉴。整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与现实关照性并存,为我理解当下飞速发展的文化传播格局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让我不禁思考,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应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促进理解,消弭隔阂。
评分沉浸在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智识的愉悦。它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探索了2017年文化传播现象背后深层的驱动力与演变规律。作者在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塑内容生产模式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算法推荐、用户生成内容(UGC)、众包创意等新机制如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路径,并以前瞻性的视角分析了这些变化对内容质量、传播效率乃至文化多样性的潜在影响。其中对于“信息茧房”现象的解读,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深刻认识到在个性化推荐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打破信息壁垒,拓宽认知视野,成为每一位文化传播参与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本书还特别关注了文化品牌在数字时代的传播策略,通过剖析多个成功案例,揭示了如何借助社交媒体、IP联动、跨界合作等多元化手段,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并与目标受众建立深度连接。这种从宏观趋势到微观实践的梳理,无疑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于文化传播理论应用的理解边界,也为我思考如何在未来的文化产业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评分这本《文化传播(2017年期)》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和对未来走向的深刻洞察。它不仅仅是一份对过去一年文化传播现象的回顾,更是一次对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阅读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交流新机遇的章节时,我为作者所展现的宏大视野和细致分析所折服。书中的案例生动地描绘了中国文化如何借助新的传播平台与渠道,走向世界,同时也如何吸收借鉴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作者并没有回避挑战,而是坦诚地分析了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此外,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通过对2017年市场上的热门文化产品进行剖析,揭示了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内容创新、用户体验、商业模式等,让我看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为我指明了文化传播领域前进的方向。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由思想、创意和传播力量交织而成的广阔天地。它以其独特的视角,解构了2017年文化传播领域的复杂图景。书中关于“内容即服务”(Content as a Service)的讨论,让我看到了内容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从传统的单向输出转变为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体验的生态构建。作者通过对一些新兴内容平台的分析,展现了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内容创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并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对于文化IP的开发与运营,书中也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它不仅仅关注IP的源头创作,更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影视、游戏、动漫、衍生品等多元化形态,实现IP价值的裂变与延伸。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文化自信”与“文化输出”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它提醒我们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坚定自身的文化根基,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对话。整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它让我对文化传播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无限遐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