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 | 作者 | 王烨 |
| 定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04486219 | 出版日期 | 2015-11-01 |
| 字数 | 页码 | 182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我国纺织业与印染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和艰辛历程,可以说是中华古老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技术的发展历程,全书内容包括:古代的葛麻纺织、古代的棉毛纺织、古代的丝绸纺织、古代的染整技术、古代纺织技术与机具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古代纺织发展简史 节 纺织综述 纺织的概念 纺织常用术语 纺织品的分类 无纺织布 第二节 先秦纺织 原始社会时期的纺织起源 夏商周时期的纺织 第三节 秦汉六朝纺织 秦汉时期的纺织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纺织 第四节 隋唐宋元纺织 繁荣发展的隋唐纺织业 宋元纺织技艺的创新 第五节 明清纺织 神州遍地植棉桑 日益发展的纺织业 第二章 古代葛、麻纺织 节 说葛道麻话纺织 葛的利用 布衣和麻纺织 麻制品 苎麻与夏布 第二节 麻葛纺织的发展 古代的麻葛纺织生产 丰富多彩的麻葛织品 麻类作物和麻纺织业的地区分布 麻纺织技术的继续发展和变化 第三章 古代棉毛纺织 节 古代棉纺织 古代棉纺织综述 古代边疆地区的棉纺织业 从边疆走向全国的棉纺织业 鼎盛发展的清代手工棉纺织业 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 机器棉纺织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古代毛纺织 毛类纤维的种类 毛纤维的初加工技术 毛纺织技术 毛纺与毛毯技术的发展 第四章 古代丝绸纺织 节 丝绸发展的历程 从考古文物看蚕桑丝绸的起源 商周时期蚕桑丝绸生产的普遍兴起 战国秦汉时期丝绸纺织的发展 魏晋隋唐五代的蚕桑丝织业 宋元明清丝绸纺织的发展 近代丝绸纺织的发展 第二节 丝绸的纺织与加工技术 丝线的形成与加工 缫丝 练丝和练帛 第三节 古代主要的丝绸品种 纱:嫌罗不著爱轻容 罗:罗纨绮缋盛文章 缎:纤华不让齐纨 绮:同舍生波皆绮绣 绫:异彩奇纹相隐映 锦:锦床晓卧肌肤冷 缂丝:通经断纬显奇功 第五章 古代纺织机具 节 缫丝与络丝机具 缫车的发展与改进 络车的发展 第二节 纺纱机具 原始的纺纱工具——纺缚 古老纺车两千年 第三节 织造机具 原始织机——踞织机 斜织机的演进 多种多样的原始腰机 双轴织机 踏板卧机 单动式双综双蹑机 互动式双综双蹑机 提花机及其革新 罗机 织梭光景去如飞 第六章 古代纺织纹样与刺绣工艺 节 寓意深刻的纺织纹样 纺织纹样的历史演变 纺织纹样表达的通常手法 典型的纺织纹样 织物纹样的方式 第二节 古代刺绣工艺 画金刺绣满罗衣 刺绣的针法 刺绣的绣法 刺绣的绣品 第七章 古代纺织文化 节 纺织文化概说 纺织文化的内涵 纺织器物与文化 纺织与习俗 纺织与文学 第二节 科技著述传睿智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秦观与《蚕书》 楼畴与《耕织图》 元代官纂《农桑辑要》 王祯及其《农书》 薛景石与《梓人遗制》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杨岫与《豳风广义》 第八章 古代印染技术 节 古代印染史话 古代印染概述 原始时代的纺织与印染 商周时代的丝织和染色 唐代的染缬 宋元的浆水缬和药斑布 明代民间棉布染踹整理业的勃兴 清代印染、踹布业的大发展 明清时期的印花布 第二节 染料与染色 中国古代的染彩 “五色土”及矿物染料的应用 五彩缤纷的植物染料 媒染剂的应用 第三节 古代印染技术 染缬的种类 印染工艺的前身——画缋 绞缬 凸版印花 夹缬 蜡缬 印金 拔染印花 第四节 织物整理技术 织物的熨烫整理 织物的涂层整理 织物的砑光整理 参考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并非专业的纺织或历史研究者,但作者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的文字,硬是把我牢牢吸引住了。书里对古代纺织工艺的描述,从最基础的原料采集、纺纱、织布,到后来的提花、缂丝等高级技艺,都讲述得细致入微,仿佛我亲眼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出的精美织物。尤其是关于蚕丝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养蚕、缫丝、煮炼、染色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让我对“丝绸之路”上那些闪耀着东方光芒的丝绸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的笔触很生动,不会显得枯燥,而是充满了历史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纺织品风格的对比分析,比如汉代的朴素大气,唐代的华丽奔放,宋代的雅致细腻,都通过文字跃然纸上,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服饰制度、纺织品贸易的介绍,这些内容让我对纺织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文化、政治、经济的载体。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与那些勤劳智慧的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对古代技术的惊叹,更是对中国古代文明持久生命力的深刻体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将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细节,唤醒并赋予生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细致。他不仅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更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完整而动人的中国古代染织史。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古代纺织工坊的繁忙景象,想象着染匠们在染缸边忙碌的身影。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让我拍案叫绝。比如,作者通过对某一时期出土服饰的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交流的状况,这种由小见大的分析方法,令人折服。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古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古代工艺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人民生活史、技术史和文化史的百科全书。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回荡的,是那些关于色彩、关于纹样、关于手工的无数画面。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懂得如何在一大堆技术名词和历史事件中,找到最能打动读者的切入点。我记得书中有一段描述,关于古代妇女在织机前辛勤劳作的场景,那画面感极强,让我体会到了“一寸丝绸,一滴汗水”的深刻含义。同时,他对印染工艺的描述,也充满了诗意,比如将植物捣碎,熬煮出那一抹抹淳朴的色彩,再用它点染出生活的热情。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失传的技艺”的探讨部分印象深刻,那些曾经辉煌的印染技法,因为种种原因而逐渐消失,读来令人惋惜。但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悲伤,而是通过对现有文献和文物资料的研究,努力还原这些技艺的面貌,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便利,都建立在无数古人默默付出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铭记。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辉煌的时代。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现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织物,然后回溯它们的起源,感觉就像找到了自己和历史的连接点。这本书在“纺织”和“印染”这两个宏大的主题下,挖掘出了无数鲜活的细节。作者在讲述纺织部分时,没有仅仅停留在工艺流程上,而是着重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特色。比如,北方地区的粗犷与南方地区的细腻,草原民族的实用主义与中原地区的装饰美学,都在纺织品上有所体现。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锦”和“缎”等高级丝织品的制作工艺印象深刻,那需要极高的技术和耐心,非一般人所能及。而在印染方面,除了工艺,作者还花了很多篇幅去探讨染织品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和用途。例如,不同颜色的使用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和场合,某些特殊的纹样更是承载着吉祥的寓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龙纹、凤纹的介绍,以及它们在皇室和贵族服饰上的运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古代的纺织和印染,绝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手段,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一种社会规范、一种艺术追求。
评分坦白讲,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总觉得“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听起来很有分量,但又有点担心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费劲。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亲切,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在向你展示他毕生的技艺。他对印染部分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从天然染料的采集和制作,到各种复杂的染色技法,如扎染、蜡染、植物染色等等,都描述得极其详细。我特别记住了关于靛蓝染色的部分,作者描绘了古人如何利用微生物发酵来制作靛蓝染料,这个过程的精妙和复杂程度,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书里还配有很多精美的插图,虽然我拿到的是电子版,但图片清晰度很高,能够很好地辅助理解文字内容。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古代服饰、壁画中的印染图案,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代染织艺术的辉煌。作者还对不同朝代的印染技艺特点进行了梳理,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对染织风格的影响,宋代士人阶层追求素雅的审美倾向,以及明清时期商业化对染织业的推动等等,这些都为我打开了认识古代中国艺术的新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