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漫游法兰西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美】亨利·詹姆斯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500164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对于那些喜欢旅行,又着迷于游览胜地人文轶事的人来说,詹姆斯的游记堪称经典。
《漫游法兰西》是亨利?詹姆斯所著的游记,是作者于1882年在法国旅行的记录。当时詹姆斯从北到南,走了法国境内近四十个地方。对法国,他褒贬参半,而且以自己的好恶和小说家的文笔尽情地评论着这些地方。南方的葡萄收获了,他不禁欣赏起披着十月红装的葡萄园美景;卢瓦尔河浩浩荡荡,气象万千,转弯处徐缓反射出了一半的天光。同时,他也用不少篇幅记录了秽不堪言的饭店,充满霉味的博物馆,不够标准的教堂,枯燥乏味的文物名胜等。
他赞美光亮,而他笔下的法国却仿佛披上了一层灰纱。
他说,鲜亮的灰色,这正是法国风景艺术的色调。
可是他笔下的卡尔卡松,却又那么多彩。
橄榄树和柏树,
棚架和葡萄藤,
泛着柔和虹彩的山峦,
暖洋洋、黄灿灿的阳光。
和亨利·詹姆斯漫游法兰西,
一起体味它的光与色。詹姆斯(1843-1916),19世纪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的美国小说家,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大文豪。著有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 《使节》 《金碗》,中短篇小说《黛西·米勒》 《阿斯彭文稿》《螺丝在拧紧》,评论集《法国诗人和小说集》 《一组不完整的画像》等,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的创作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亨利·詹姆斯被认为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一,是20世纪小说意识流写作技巧的先驱。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些适应。它不急于抛出宏大的主题或戏剧性的冲突,反而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舒缓的散步,引导读者去留意那些常常被忽略的美好细节。作者似乎将所有的情绪都倾注在了对感官体验的极致描摹上。比如他描述一次在乡村市集上偶遇一位老铁匠打制工具时的场景,那“叮、当”的声响如何与周遭嘈杂的人声和牲畜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声景,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他的文字偶尔会显得有些过于华丽和冗长,但在这种“铺陈”之中,却蕴含着一种古典的韵味,让人不得不放慢语速,细细品味每一个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安排。对于热衷于文化符号解析的读者而言,书中对当地艺术流派的引用和辨析,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知识背景,但这种学术性的探讨并没有使整体氛围变得枯燥,反而增添了一种探索的乐趣。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用耳朵和心灵去“听”和“感受”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别致,它不像传统游记那样严格遵循地理路线图,更像是一系列被不同光线照射后折射出的碎片记忆和哲学思考的集合体。作者似乎在用一种非常个人的、近乎日记体的风格,记录他对“秩序与混乱”这一对立主题的长期观察。例如,当他描绘一座规划严谨的巴洛克式园林时,笔锋一转,便会转向对城市边缘那些未经雕琢的角落的深情凝视,那里藏着更原始、更不可控的生命力。这种对比带来的张力,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我特别喜欢他使用大量比喻和隐喻来探讨存在的本质问题,那些关于时间流逝、记忆固化与消散的段落,常常让我陷入沉思,并不得不合上书本,抬头望向窗外,试图在现实中寻找对应的影子。虽然部分章节的哲学探讨略显晦涩,但正是这种留白和模糊性,赋予了读者极大的解读空间,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投射出自己的生命体验,从而使阅读过程成为一次真正的“再创造”。
评分这部作品以其细腻入微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欧古老国度的迷人窗口。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静默的石头建筑和流淌的岁月痕迹,转化成鲜活可感的画面。我尤其欣赏他对光影变幻的捕捉,无论是清晨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尖塔,还是黄昏时分,夕阳将大教堂的玫瑰窗染成一片炫目光辉的场景,都描绘得入木三分。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潮湿泥土和新出炉面包的独特香气。他对于当地风俗人情的描摹,也绝非走马观花式的记录,而是深入到那些小镇居民的日常对话和不经意间的肢体语言中去,让人深切感受到那种慢节奏的生活哲学和骨子里的浪漫情怀。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历史事件的侧写,虽不详尽,却精准地勾勒出了时代变迁的脉络,使眼前的景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承载着厚重记忆的载体。这种将地理、人文与个人感悟完美融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异域生活细节的窥探欲,读完后,对那片土地的向往之情,几乎化为一种迫切的冲动。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本书的动机,是源于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艺术思潮的好奇。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恰恰在于它如何巧妙地避开了教科书式的陈述,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书中描绘的那些身处变革浪潮中的艺术家们,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狂热,以及他们对美的近乎偏执的追求,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作者对于某个特定时期沙龙文化变迁的描述,那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和审美风尚的更迭,展现出一种高超的洞察力。尽管书中涉及到不少专业术语和历史人物,但作者总能用一种充满敬意的笔调去诠释,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智力游戏,在解构历史迷雾的同时,也对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有了更深的敬畏。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也许是对某些重要人物的心理刻画略显单薄,但瑕不掩瑜,它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对特定文化黄金时代的深度溯源。
评分我以为这是一本侧重于风土人情的纪实文学,但读完之后发现,它的核心其实是一部探讨“身份认同”的内省录。作者似乎将自己置于一个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角色中,他既沉醉于当地文化的丰饶与复杂,又时刻保持着一种清醒的疏离感。这种“局外人”的视角,反而使他对当地社会微妙的等级结构和群体心理的洞察力更加锐利。书中有一段描述,关于不同世代对于传统习俗保留程度的差异,语言平实却充满了洞察力,将代际间的理解鸿沟描绘得入木三分。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干净利落,极少使用冗余的形容词堆砌,而是依靠精准的动词和名词来构建场景,这使得全书的基调保持着一种克制的优雅。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思考“归属感”的新视角——即真正的“家”可能不是一个地理坐标,而是一种不断流动的、被文化和经历所定义的精神场域。它成功地将一次旅行体验,提升到了对人类共同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