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去二三里 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
: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李双喜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6079426
字数: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从故乡开始的旅行,自南向北,
n从柔情的江南水乡到寂静的黄土高坡,
n从质朴实用的瓦房到高墙深院的大宅,
n……
n它们都是正在改变的、依然温暖如初的你我的故乡。
n一山一水,一村一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
n一花一果,一枝一叶,一粥一菜,一茶一饭,
n体悟人世间真实、平凡的生活。
n《一去二三里:关于故乡,也关于旅行》像一粒种子,种进向往简单、纯真生活的人们心中,结出满满的希望。
n【远山】我从远山走来,带着泥土和山野的气息。
n【村庄】回故乡,去他乡,其实这就是我的旅行,人生也便是如此。
n【乡味】每个人,都有一份关于家乡的缱绻记忆,那缱绻里,有父母的叮咛,有撒满屋顶的点点星辰,更有厨房里飘动的缕缕油烟味。
李双喜,旅行作家、自由摄影师,曾创建北京西林设计公司。行走中国100多个传统村落,喜欢用清淡的笔触,唤醒即将远逝的美好;也喜欢用自然灵动、饱含温情的镜头,记录普通人的平凡生活。n
n
去往村庄的路n
「大山里的微笑」n
和很多人分享过我的故乡,也去过很多人的故乡。n
回故乡,去他乡,其实这就是我的旅行,人生也便是如此。n
一朋友和我说起他的故乡,总是不由得热泪盈眶。他说他忘不了村口那条泥土路,那是一条由羊屎臭味和鲜花香气交织的小道,他曾沿着小道,牵起初恋的手,走在月光下。那时的夜很静,听得见蛙声,也听得见心跳声。n
多年以后,故乡的土地被征用,小道、村庄早已被高楼取代。曾经的泥土路,是他和故乡的连接线;如今,村庄没了,泥土路也没了,而那些关于村庄的回忆,就像风干的玫瑰,绚烂却不再有温度。n
从城市去往村庄,会历经大马路到小土路的行进过程。当然,一些偏远的村庄,可能还不通公路,进村只有羊肠小道,需要徒步。n
很多年前,曾在贵州黔东南的大山中行走过几日,探访的村庄不通公路,只能沿田埂或山脊前行,本来就是一场考验意志力的旅程,却偏偏遇上绵绵的秋雨。我和同行的旅人们背着帐篷、睡袋、三角架、相机、衣服及日用必需品,慢行在云雾缭绕、雨水的山水间。n
长时间的行走,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同行的朋友有扭到脚的,有累到瘫软的,状况百出……其间,因向导搞错了道路,我们曾一度被困在陡滑的山坡上。泥巴卷满了裤腿不说,披着雨衣行路,燥热难耐,行动也极为不便。n
旅途虽然辛苦,但好在一路的风景都是绝美的。高高低低的远山被冷雨淋成青黛色,层层叠叠的梯田被秋意染成金黄色,忙碌的农夫披着蓑衣,挑着担子,走进这苍茫的暮色中。而此时的我们,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的田埂上。n
目的地是一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苗寨,因为偏僻,几无旅人。到达寨子后,天色已暮,村庄静得出奇,没有犬吠,也无几盏灯火。在村口,遇到几个肩扛蛇皮袋的农人,问后才得知,村子近经常停电,村子太小,人自然就不多,而且有几户已经搬到山外了。n
趁着天色未尽,我们以快的速度安营扎寨了,那一晚,我们就睡在村子的篮球场上。夜深了,同行的若干人等,有的还在雨中煮水烹茶、秉烛夜话,有的却早已进入梦香。太累了,躺在被雨水浸透了的帐篷里,躺在这样一个完全不合乎我要求的“床”上,我却睡得那么甜香。n
清晨,我在滴滴答答的雨声中醒来。n
拉开帐篷,几只小鸡在篮球场边的屋檐下啄着青虫,打着把花伞的老阿婆正躬身走过,不远处,背着书包的小男孩正快步而来。小男孩走得很快,侧身拐弯处,他无意中瞥到了睡眼蒙眬的我,突然一怔,然后,脸上便绽放了一朵羞怯的微笑。n
他往村口走去,沿着我们来时的那条泥泞田埂。学校的路有多远?我仔细回想着沿途经过的村镇,可能会有学校的村镇也得十来公里吧!长大后,他会记得吗,那无数个晨昏,那沿着梯田迂回的、长满野花杂草的沟沟坎坎,是他追逐梦想的段路!n
……n
★乡村,真的是好的心灵旅行地。这一篇篇文章,一张张照片,犹如一首首清新的田园牧歌,抑或是来自荒野的一股清新空气,轻轻地抚平我内心的浮躁。
它让我在困顿疲惫中感到一丝温暖,获得平静的力量,不再去想争强好胜、羡慕他人,不再空虚或忧虑,从而走向宁静的回归。
——旅行家 鸢尾
从文学性角度来看,我关注这本书的“声音”——作者的声音。一个优秀的写作者,他的声音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辨识度。我希望读到的不是那种试图迎合大众审美的、光滑无瑕的文字,而是带着一些棱角、一些自我的坚持和偏执。也许是某些奇特的比喻,也许是对某些特定词汇的反复使用,形成一种只有他自己才能构建的文字符号系统。这种独特的“语感”,是区分平庸作品和真正值得珍藏的作品的关键。如果作者能够将故乡和远方的经历,提炼成一种他个人独有的、带着深刻印记的“口音”,让读者一读便知是“他”的作品,那种阅读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远胜于情节的跌宕起伏。期待这份声音,能够穿透纸页,直接与读者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不被外界干扰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奇妙的韵律感和数字化的结构,这让我联想到作者在组织材料时可能采用了某种独特的“序列化”或“坐标系”的构建方式。我猜测,作者或许是刻意将故乡的某些固定坐标点,与旅途中遇到的、在数字上或在逻辑上形成对应关系的事物进行串联。如果能将这种结构上的巧思发挥到极致,比如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像是在解一道数学题,但最终的答案却指向一个无比感性或辽阔的意境,那这本书的智力吸引力会非常高。这种精密的布局,既考验了作者的逻辑思维,又考验了他对情感的驾驭能力,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的完美平衡。我希望它读起来不是松散的游记,而是一部经过精心编织、结构严谨的文学迷宫。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某种直觉感受是,作者的笔触里似乎蕴含着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重量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走过”和“看过”的记录,而更深入地探讨了“存在”与“离去”的辩证关系。那种将旅行的轨迹与人生的轨迹进行平行对比的叙事手法,想必是本书的精髓所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那些具体的场景描写中,巧妙地植入他对时间流逝、身份认同的深刻反思。如果作者能够大胆地在行文中挑战一些传统的叙事结构,比如使用碎片化的记忆闪回,或是加入一些看似无关却又暗合主旨的意象,那么这本书的层次感就会立刻丰富起来。我尤其期待那种带着淡淡疏离感的观察视角,既置身其中,又能超然物外,用一种近乎冷峻的清醒,去审视那些曾经热烈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最终抵达一种对生命更豁达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油墨质感,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故事感的空间。我猜想,作者一定对光影的捕捉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文字里流淌出的画面感,绝非仅仅是平铺直叙的描述,而更像是一帧帧精心调色的电影胶片。那种对故土情怀的细腻描摹,想必是穿透了时间的长河,直抵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块地方。尤其是在描述那些久违的街道、墙角的苔藓或是老屋里特有的气味时,如果能用上一些跳脱出常见描写的词汇,比如“记忆的锈斑”、“风的低语”之类的,那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我期待着它能带我领略一种既怀旧又充满探索欲的阅读体验,仿佛手中握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张通往过去与远方的地图,每一个转折都隐藏着未知的惊喜和深沉的回味。
评分说实话,很多关于旅行和故乡的书籍,读起来总有种千篇一律的感伤,无非是“物是人非”的叹息。但我对这本书抱有更高的期待,那就是它能否展现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美。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活力”——可能是某个异乡集市上摊贩的吆喝声,或是故乡邻居之间一句不经意的、充满生活智慧的对话。这种动态的捕捉,需要作者极强的现场感和对生活细微波动的敏感度。如果文字能像夏日午后突然倾泻而下的骤雨,带着强烈的冲击力和洗涤感,那么这本书就能超越一般的散文范畴,成为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文献。那种阅读过程中,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远方的汽笛声,甚至能感受到旅途中的疲惫与兴奋交织的真实体验,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