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日 设计力

知日 设计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静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设计
  • 设计理念
  • 文化洞察
  • 用户体验
  • 视觉传达
  • 品牌策略
  • 创新思维
  • 设计趋势
  • 东方美学
  • 知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4172
商品编码:297548558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知日 设计力

定价:35.00元

作者:苏静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08644172

字数:2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日本的设计总是为人称道,从平面设计到工业设计,从一张广告到一座建筑,让我们不禁思考,日本设计到底厉害在哪里。
早在“设计”这个词诞生之前,人们就已开始设计了。我们周围的所有物品,都是被设计出来的。日本设计正是具有这种“日常性”: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海报、标志,超市里*普通的产品的包装,全都经过细致、缜密的设计。日本注重细节,注重设计的实际功用。看似平凡的日常,也许这正是日本设计之力所在。
于是,我们追溯日本设计*开始的日宣美展和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倾听永正一井、原研哉、服部一成、山中俊治这些大师们谈日本设计的过去与将来,从柳宗悦、柳宗理的理论中探索现代设计与民艺的渊源;我们从平面广、包装看到工业产品,从一件产品纵向的设计历程看到横向的全国各地的独特设计,总归能看得出日本设计中所蕴含的力量,总归能理解这力量从何而来。

内容提要


专门关注日本的超人气媒体品牌「知日」推出《知日》特集8弹——《知日设计力》特集。
从日本设计界的起始——日宣美展、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说起,专访永正一井、原研哉、色部义昭、大黑大悟、服部一成、山中俊治等多位知名设计师,探讨民艺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探索日本各地的好设计……从过去到现在,从平面到工业,从细节处感受日本设计之美,从各角度思考日本“设计力”所在。
【知日专访】
永正一井——日本平面设计协会特别顾问、日本设计中心高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前会长
原研哉——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
色部义昭——日本设计中心色部设计研究所总监
大黑大悟——日本设计中心大黑设计研究所总监
服部一成——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 专门关注日本的超人气媒体品牌「知日」推出《知日》特集8弹——《知日设计力》特集。
从日本设计界的起始——日宣美展、日本设计中心的成立说起,专访永正一井、原研哉、色部义昭、大黑大悟、服部一成、山中俊治等多位知名设计师,探讨民艺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探索日本各地的好设计……从过去到现在,从平面到工业,从细节处感受日本设计之美,从各角度思考日本“设计力”所在。
【知日专访】
永正一井——日本平面设计协会特别顾问、日本设计中心高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前会长
原研哉——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
色部义昭——日本设计中心色部设计研究所总监
大黑大悟——日本设计中心大黑设计研究所总监
服部一成——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
山中俊治——工业设计师、LEADING EDGE DESIGN创立者、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助阵】
本特集“日本设计中心”大专题由日本设计中心及各位相关设计师排版、监修。
【关键词】
日宣美展/永井一正/日本设计中心/原研哉/柳宗悦/柳宗理/色部义昭/大黑大悟/服部一成/山中俊治/索尼Walkman/三宅一生/21_21 DESIGN SIGHT/雷克萨斯/D&DEPARTMENT; PROJECT……
专门关注日本的媒体品牌「知日」旗下纸质出版物《知日》特集,每月一本,致力于为中国年轻人深度报道记录有关日本的文化、创意、艺术和旅行等。
了解更多有关知日的信息,请关注知日微博@知日ZHIJAPAN

目录


作者介绍


撰稿人
毛丹青
外号“阿毛”,中国国籍。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87年留日定居,做过鱼虾生意,当过商人,游历过许多国家。2000年弃商从文,中日文著书多部。现任神户国际大学教授,专攻日本文化论。
刘联恢
旅居日本多年,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汉语学院教师,专职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和中国文化,每年为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暑期访华团做中国文化讲座。
吴东龙
从事设计观察的作家、讲师、设计师,也是课程与书籍的规划者。在多面向的设计工作里,长期关注日本的设计场域,著有《设计东京》系列书籍,作品见于两岸三地。现在是“东喜设计工作室”、创意聚落“地下连云企业社”负责人。
原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东京艺术大学访问学者。以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日本战后平面设计史为研究方向,著有《企业形象整合》《和谐之美——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研究》等。
受访人
永井一正 设计师
1929年生,日本平面设计协会特别顾问、日本设计中心高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前会长。曾为日本宣传美术会会员,参与创立日本设计中心。设计有东京电力标志、日清食品标志、札幌冬季奥运会标志等。曾获紫绶勋章、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等多数表彰。
原研哉 设计师
1958年生,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代表设计有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手册,爱知世博会官方海报,梅田医院标识系统,无印良品广告等。曾策划“RE-DESIGN”“HAPTIC ”“TOKYO FIBER”“JAPAN CAR”等展览。著有《设计中的设计》《白》等。
色部义昭 设计师
1974年生,2003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后进入日本设计中心,曾任职于原设计研究所,2003年设立色部设计研究室。2008年获SDA*秀奖,2009年获JAGDA奖、JAGDA新人奖及ADC奖。
大黑大悟 设计师
1979年生,2003年毕业于东金泽美术工艺大学视觉设计科后进入日本设计中心,曾任职于原设计研究所,2011年设立大黑设计研究室。曾获JAGDA新人奖、东京ADC原弘奖、D&AD;金奖等。
服部一成 设计师
1964年生,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2003年以《流行通信》的编辑设计获得第6届龟仓雄策奖,2011年获每日设计奖。
山中俊治 设计师
1957年生,LEADING EDGE DESIGN创立者、庆应义塾大学教授。代表设计有JR东日本的Suica检票机、OXO厨房用具系列等,并参与多数机器人、假肢等高科技产品的设计。曾获2004年每日设计奖、2006年GOOD DESIGN金奖等。
松崎顺一
家电收藏家、Design Underground工作室总经理,主要收集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家电。
赤鹿麻耶 摄影师
1985年生,毕业于关西大学中国语中文学科东亚映像文化论专业,2011年凭借“Eating Wind”系列作品获得写真新世纪2011大奖,并在东京、大阪等各地参展。
西村俊之
学研社杂志《大人的科学》主编。

文摘







序言



《知日·设计力》 设计,不止于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被无数的视觉符号包围,从街头巷尾的招牌,到手机屏幕上的图标,再到我们手中捧起的书籍,设计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甚至思维模式。然而,当我们提及“设计”时,往往容易将其简化为“好看”、“美观”抑或是某种风格的代名词。实际上,设计的力量远比这更为深邃和宏大。它是一种思考,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连接人与世界、传达理念、创造价值的强大驱动力。 《知日·设计力》并非一本单纯的设计史论著,也不是一本风格鉴赏指南。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险,一次对“设计力”本质的追寻。我们试图剥离那些浮于表面的装饰,去触碰设计背后涌动的思想、文化、科技和人文关怀。从日本这个在设计领域拥有独特语境和深厚积淀的国家出发,我们观察、剖析、聆听,试图解读那些让设计具有生命力、能够真正触动人心的关键元素。 看见,那些看不见的“设计”。 “设计力”首先体现在一种“看见”的能力。它不仅仅是观察事物的外在形态,更是洞察其内在逻辑、用户需求、社会脉络的能力。在日本,这种“看见”的能力被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匠人一丝不苟的打磨,到产品经理对用户细微习惯的揣摩;从城市规划者对空间流动的考量,到信息架构师对复杂内容的梳理,无不体现着这种深刻的“看见”。 本书将带领你走进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发现那些“看不见”的设计。比如,为什么日本的包装设计总是能传递出一种恰到好处的仪式感?这背后是对消费者情感的精准捕捉,是对产品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物”的尊重。又比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信息变得清晰、易懂、有吸引力?这不仅仅是文字和排版的功劳,更离不开对信息结构、受众认知习惯的深入研究。我们将探讨信息设计如何以其无形的力量,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指引我们前行。 思考,设计背后的“为什么”。 “设计力”的另一核心在于“思考”。每一个成功的(或者失败的)设计背后,都有一连串的提问和回答。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它的目标是什么?它要解决什么问题?它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它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追问,是设计的灵魂所在。 在日本的设计实践中,这种“思考”贯穿始终。我们会深入研究那些看似简单的产品,比如一把刀、一盏灯,它们背后可能蕴含着对人体工学、材料学、美学的多重考量,以及对使用场景的细致分析。我们会探讨那些能够引发社会共鸣的公共设计,比如城市里的标识系统、社区里的公共空间,它们不仅仅是功能的承载,更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环境之间互动的思考。本书将通过一系列案例,揭示设计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反复的思考、迭代和实验,最终凝结成具有生命力的成果。 连接,设计中的“人”与“文化”。 设计最终是为了人,也因人而存在。优秀的“设计力”能够建立起人与产品、人与服务、人与空间、甚至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触碰,更是情感上的共鸣,是价值上的认同。而文化,则是塑造这种连接的深层土壤。 日本文化以其独特的细腻、内敛、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著称,这些特质也深深地烙印在其设计之中。本书将探讨如何在设计中融入日本的传统美学,如“侘寂”(Wabi-Sabi)的残缺之美、“间”(Ma)的留白智慧,以及对“物哀”(Mono no aware)情感的捕捉。但这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如何将这些深刻的文化基因,转化为现代设计语言,使其具有普适的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将看到,优秀的设计如何跨越文化边界,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起共通的情感连接,激发人们内在的共鸣。 创新,设计驱动的“未来”。 “设计力”更是创新的引擎。它不拘泥于现状,勇于探索未知,不断突破边界。从材料的革新,到技术的应用,再到全新的使用模式的创造,设计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引领着变革。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世界,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本书将关注那些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实践,它们是如何运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来重塑我们的生活体验。我们将探讨可持续设计如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以及设计如何在解决全球性挑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对日本在科技与设计融合方面的深入观察,我们将看到“设计力”如何驱动着未来,为我们描绘出更加美好的可能性。 《知日·设计力》是一场发现之旅。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呈现一些精美的设计作品,更重要的是,引领读者去理解“设计力”的本质,去培养一种“设计思维”。它关乎观察,关乎思考,关乎连接,关乎创新。它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一种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 无论你是身处设计行业,还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无论你是关注潮流,还是热衷传统,你都将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你的启示。因为,“设计力”不仅仅属于设计师,它属于每一个渴望让生活更美好,让世界更富有人情味的人。 准备好,开启这场深入“设计力”核心的旅程吧。让我们一起,看见那些看不见的,思考那些深层的,连接那些真实的,并拥抱那些未来的。 目录梗概(示例): 第一章:看见之眼——洞察背后的逻辑 包装的仪式感:从礼仪到情感的传递 信息的设计:在碎片化时代构筑清晰的桥梁 细节的温度:日本器物的“侘寂”与生命力 空间的情绪:如何设计一个让你停留的地方 第二章:思考之核——追问与迭代的智慧 产品哲学:一把好刀的背后 用户体验:从痛点到惊喜的设计 公共设计的力量:城市中的沟通与引导 设计伦理:责任与影响的考量 第三章:连接之道——人文与文化的交融 和风的新生:传统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回响 “间”的艺术:留白如何创造无限可能 社群的设计:连接人与人,构建归属感 故事的载体:设计如何讲述品牌与产品的生命史 第四章:创新之翼——驱动未来的引擎 科技与设计的碰撞:AI、VR如何改变我们的感知 可持续的未来:绿色设计与循环经济 设计思维的普适性:在任何领域都可以应用的解决之道 下一站,设计:趋势与展望 《知日·设计力》,邀你一同探索设计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设计入门者和从业者的宝藏!《知日 设计力》的封面就散发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让人迫不及待想翻开。我一直对设计充满好奇,但总觉得概念模糊,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恰好解决了我的痛点,它不像一些理论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通过大量精美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设计的核心理念一点点剖析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不同设计风格的溯源和分析,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当下流行的扁平化设计,每一种风格的演变都伴随着历史和社会背景的阐释,这让我对设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书中还有很多关于色彩搭配、字体选择、排版布局的实用技巧,我感觉自己像是得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的指导,每一个小细节都蕴含着大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设计”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去尝试自己动手创作的冲动。它让我明白,设计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够解决问题,传递情感,甚至改变世界。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珍藏的书籍。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长期在创意行业摸爬滚打的老兵,《知日 设计力》带给我的惊喜着实不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不过是市面上众多设计类读物之一,泛泛而谈,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的“好看”层面,而是着重探讨了“设计力”这一核心概念,并将其融入到各种实际应用场景中。书中的案例选择极具代表性,涵盖了品牌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空间设计等多个领域,而且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案例,但书中对这些案例的解读却充满了新意。我特别欣赏它对设计背后逻辑的剖析,例如某个品牌的VI系统为何能够深入人心,某个产品的用户体验为何如此出色,书中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在项目中的决策过程,是否真正考虑到了设计的根本目的和用户需求。这本书的优点还在于它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每一章节都围绕着“设计力”的不同维度展开,循序渐进,易于消化。对于想要提升设计思维、突破瓶颈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评价三: 我一直认为,对任何事物的好奇心都是最好的驱动力,而《知日 设计力》则是我最近一次好奇心的产物,而且收获颇丰。作为一名对美学有着浓厚兴趣但非科班出身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欣赏一件精美的设计作品时,会问“为什么它会这么吸引人?”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心中的无数疑问。它用一种非常亲民的方式,拆解了设计作品的构成要素,从最基本的线条、色彩,到更复杂的空间构成、叙事性,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设计思维”的介绍,它不仅仅是关于美学,更是关于解决问题、优化体验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书中不乏一些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趋势的介绍,但并没有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反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发现,原来设计并非少数天才的专属,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去掌握的技能。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玩一场关于“如何让世界更美好”的智力游戏,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让我更加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设计细节,并从中获得灵感。

评分

评价四: 《知日 设计力》这本书,就像是一扇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影响生活的创意产品和空间感到着迷,但却很难将这种感受具象化,更不用说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不仅仅是展示了“好设计”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好设计”背后的逻辑和“设计力”的本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案例的分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剖析了设计师的思考过程、目标受众的需求以及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书中反复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愉悦,更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活品质。我之前对一些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的理解非常片面,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奥妙,以及它如何能够影响用户的行为和决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流畅,让我在阅读中能够轻松地吸收各种信息。

评分

评价五: 我对《知日 设计力》的喜爱,源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看见”的力量。在这本书之前,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被一些漂亮的东西吸引,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无法言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位专业的导览者,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设计的殿堂,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看懂”设计,如何去“欣赏”设计,甚至如何去“创造”设计。它打破了我对设计固有的刻板印象,让我明白设计并非仅仅是关于外观的美化,更是关于策略、关于沟通、关于解决问题。书中对不同领域的设计案例的解析,让我看到了设计的边界被无限拓展,从一个微小的产品细节,到一座宏大的城市空间,都蕴含着设计的智慧。我特别赞赏它对“设计力”的定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思维上的创新和对未来的洞察。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同样出色,每一页都充满了艺术感,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激发了我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保持审视和思考的态度,也让我相信,通过设计,我们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有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