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
: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张木生
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802374065
字数:
页码:54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81kg
之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
n 作序并郑重推荐!
n 学者张木生通过解读李零,大胆探索中国改革出路,石破天惊的新著
一方面,“‘中国模式’、‘大国崛起’、‘儒家文化’不但可以救中国,而且还可以救世界”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腐败丛生,贫富分化,群体件不断发生,要求“自由、民主、宪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声不绝于耳。“左派”与“右派”之争日益白热化,中国又到了路径选择的关键时期。
n 我们现在推崇的“传统文化”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大国崛起”是美好愿景还是春秋大梦?“普世价值”真的能救中国吗?国有企业就是社会主义吗?三十年来,我们建成了什么特色?……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向何处去?我们曾问过无数次的问题,在当下这个发展关键期,更是不能不问。然而,问题是现下的选择太多,有用的太少。的办法,就是选择被时间和实践证明过的、行得通的新民主主义道路。《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中,作者通过对李零多篇作品的解读,探讨了当下中国的路径选择,以其汪洋恣肆、言之凿凿的行文风格,提出独到的见解。
n 书中不乏对中国现状的思考和批判,但不流于阴暗面的痛陈,博取肤浅之众的附和。而是层层深入,揪出现实背后的种种不和谐、不公正的本质,进而,在反思和批判中寻求更好的、更适合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
n 比如,他从根本上颠覆了非此即彼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大争论,无论是批评传统文化,如《河殇》,还是现在流行的弘扬传统文化,如新儒家。表面上非此即彼,二律背反,非论出个好坏高低,实际上都是现代化病灶在中国的水土不服,上吐下泻,忽而自卑,望山跑死马,忽而自大,刚学了点三招两式,过了几天好日子,花拳绣腿就想把别人放倒。放言30年河东,30年河西,21世纪是中国世纪。其实二者在文化立场之间互为表里,欢喜冤家。他们对历史的观察都有回溯性反差,倒霉看反面,全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参照系。”
n 他也并不掩饰民主的真相:“有人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不是东西,是制度。是统治人民的手段,民主也是统治人民的手段。沾污带血,民主也沾污带血,顶多是歪锅对扁灶。一个是对内狠,一个是对外狠。”
n 他对国企的批判也毫不留情:“正是亿万股民的数以十万亿计的血汗钱+大小非、大小限+垄断价格下的十几亿国民的无选择的高价消费+民营中小企业对上游央企业的利润转移,完成了央企的资本化,克隆的‘经济恐龙’想不赚钱都难。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是伪命题。”
n 如刘源所说:“他呼喊的,是实打实的制度建设,而不是哗众取宠的政治口号。他高明的,是超出‘新左’、‘老右’,越过‘主流’、‘非主流’。回到老祖宗那里,察起点、定基点;对照新时代这厢,先搞清、再搞定。”
n 总之,这本“逢左必右,逢右必左”的书,真的能够“左右”!
张木生,196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5~1972年在内蒙古插队。插队期间,结合农村实际,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及研究,就中国农业发展史及世界农业发展史发表过一系列文章,并就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提出了改革意见。
n 1973~1975年在内蒙古大学哲学系学习;1975~1980年在内蒙古商业学校教书;1980~198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1984~1990年任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1990~1993年任《中国百业信息报》(后为《中国税务报》)社长兼总编辑;1993~1995年任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专员;1996~2009年任《中国税务》杂志社社长。
n 著有《左右说实话--财税体制与行为》(香港大风出版社2007年),《管理如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中国是忽而自大,忽而自卑,讲中国先前如何阔,你跟外国一讲就气短。我们学西方,学得一塌糊涂,讲破天,也改变不了今天的世界格局。你再学也学不到人家阔起来的全部国际化过程,过了这村没这店。拷贝复制的结果不言自明,人在江之头,君在江之尾,座次早已排好,你排在非洲、南亚前头,你就感谢上苍吧。
n ——文化立场和立场文化
n 西方人总是把自己从古打扮得根红苗正,个个都威武雄壮,“高大全”,而其他文明在他们眼里是邪恶。后来的后抢者德国、日本是他们好的学生,二战时对外如麻,对内歌舞升平。这种文明的集大成者就是美国,世界几乎所有人都爱美、恐美,对外,美国在冷战之后永远是战争状态,找啊,找啊,找敌人,找到的是“绿祸”和“黄祸”。
n ——古代的现代化和现代的古代化
n 中国思想的精华,绝不是“独尊”之后的儒家,更不是宋明理学之后的儒家。令人夸张地鼓动“祭孔”与“读经”,反而排斥湮没许多值得发掘的精华。一句《左传》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喊着叫着哭着闹着要弘扬传统的人,不妨试试。——西方中心论和中华老大论
n 明明是自己现代化的不良反应,外国的月儿圆,什么都怪秦始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不是东西。统一不如分裂,宗教大一统胜于国家大一统,什么都要和国际接轨,为历史扳道岔。现在可好,自从有了盛世感,昏聩的这帝那帝,失德的曾胡左李都从故纸堆的字里行间刨出来,又都“天纵聪明”、“德侔天地”。他们各个感天而生、蛟龙上护,红光烛天,不不是双手过膝,两耳垂肩,便是生有异相,天降大任。替自己壮胆,为世界开太平。
n ——大历史观:自内以观彼,自外以观己
n 我的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不是垃圾桶,什么资本主义的东西都可往里装,而是要驾驭、领导那些不得不存在的资本主义。首先要解决谁领导?为了谁?真党领导,真为人民服务,玩真格儿的。“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为主导”,也决不是一句空话。
n ——中国特色再探讨
n 人有许多病都治不好,更不要说绝症。病笃乱投医,西医不灵找中医,中医不灵找巫医,病人总是在三者间转磨。政治也是如此,传统不灵求现代化,资本主义不灵求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灵再求传统,也是转磨。为什么在社会、政治改革上,不试一试中国党人,毛提出,实践的新民主主义?
n ——中国特色再探讨
n ……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场思想的盛宴,关于如何审视和重塑我们与过去的关系。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如何构建起对历史的认知的?是教科书的简单陈述,还是那些被反复讲述的宏大叙事?这本书似乎想要挑战那些既定的框架,邀请我们去探索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去理解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的声音。我想象着作者会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不仅仅关注帝王将相的功过,更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抗争与妥协,他们的文化创造与传承。或许,它会揭示那些看似固若金汤的历史真相,背后隐藏着多少主观的选择和时代的局限。我期待它能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静止不变的文本,而是活生生、不断被重新解读和理解的河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或许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是如何在与历史的互动中形成的,又如何能够被我们主动地去塑造。它提出的“改造”二字,不是要抹杀过去,而是要以更开放、更批判、更包容的视角去拥抱历史,从中汲取养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我深信,一个更成熟、更具活力的文化,一定能从对历史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诞生。
评分我最近读到一本关于文化演变的著作,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像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让我们去拆解那些塑造我们集体认知的“文化符号”。这本书的篇幅似乎很厚重,内容也一定相当扎实,因为它涉及到的是一个非常宏观的议题——我们是如何形成今天这种看待历史的方式的。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精力去梳理各种思潮的演变,从古代的先贤哲学,到近现代的各种社会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影响了我们解读历史事件的逻辑。比如,同样一件历史事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解读可能会天翻地覆。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种解读的变迁?会不会分析,是什么样的社会需求,什么样的政治语境,造就了某种特定的历史叙事?我对此非常好奇。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辨别那些看似客观的历史陈述背后,可能存在的偏见和立场。不仅仅是“知道”历史,更要“理解”历史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如果这本书能引导我形成一种更敏锐、更具批判性的历史观,那么它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历史更多元的面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庄重而又不失活力的感觉,让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开它,但我从书名《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中,已经感受到了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变革的力量。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并非是单纯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更侧重于探讨一种“观”的转变。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很多时候是被“喂养”的,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质疑,去反思。这本书会不会提出一些新的视角,一些不那么循规蹈矩的解读方式?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认识历史的新大门。也许,它会深入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性,甚至是如何被有意或无意地“改造”过的。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案例,让我们看到,当一个人的历史观发生改变时,他对当下的认知,甚至对未来的思考,都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这本书,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关于如何拥抱变化,如何用更开阔的胸襟去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读完一本关于思想史的著作后,我开始思考“文化”这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的题目,似乎正是我最近思考的一个延伸。我猜想,这本书可能要探讨的是,我们如今所推崇的某些文化价值观,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塑造、被选择,又被“改造”的。作者是否会追溯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比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它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看待社会、艺术、道德的标准?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考古学家,层层剥开我们文化表层下的历史积淀,去发掘那些被遗忘的根源。而“改造”这个词,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重塑。它意味着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意识地去审视,去甄别,去吸取那些有益的部分,而剔除那些阻碍我们进步的糟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方法论,让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去进行这种“改造”,从而构建一种更加健康、更加有生命力的现代文化。如果它能激发我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思想启蒙。
评分我最近对“集体记忆”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似乎能够解释很多我们当下集体行为和思想的根源。这本书的题目《改造我们的文化历史观》,正好触及了这个敏感而又重要的议题。我猜测,作者可能想要探讨的,并非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陈述,而是我们是如何“选择”记住某些历史,又“遗忘”某些历史的过程。这种选择,往往受到时代潮流、意识形态,甚至是权力结构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揭示,那些我们深信不疑的历史叙事,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又是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他者”的声音?我期待的是,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那些僵化的历史认知,形成一种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历史观。而“改造”二字,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解放,是对那些被禁锢的思想的解放,是对那些被压抑的声音的解放。如果这本书能引导我们走向一种更清醒、更自主的历史解读,那它无疑是一本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且更有勇气去塑造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