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史(全三册)
定价:188.00元
作者:柳诒徵著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40769772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20世纪史学大师柳诒徵的代表作,一本让你读懂中国文化精髓的书。
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化的**创见的大著作,胡适、钱穆、梁漱溟、吴宓、印水心等高度评价。
本版以*初发表刊物《学衡》原刊为底本,参考不同时期印行的各个版本,予以勘校,修正了历来各种版本的舛误和遗漏。
内容提要
本书是柳诒徵阐述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之作,自问世以来深受学界推崇,沾溉极广。该书视野辽远,察见敏锐,材料丰实,体大虑深。全书按时代顺序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编,每编分若干章,对我国历代典章、政治、教育、文化、社会、风俗、经济生活、物产建筑、图画雕刻等进行了系统清晰的绍述,其立论行文或援经史,或征诸子家,或引中外学人谠论,援古证今,以今鉴古,史论结合,创见频出,启人深思,极有助于读者、研究者明了我国历史典章制度和文化风习的因革源流与得失,进而识得我中华民族数年一体、凝聚发展、健行不息的主因与根本。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中国文化史》的第二卷,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这一卷的篇幅,承接着上卷的辉煌,将目光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碰撞的时期,佛教的东渐、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作者在梳理这些宏大历史进程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那些细微之处。我看到了士族阶层的生活百态,感受到了诗歌的盛唐气象,也体味到了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那些艺术瑰宝,那些哲学思想,那些生活习俗,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触手可及。我仿佛看到了王羲之挥毫泼墨,感受到了李白“举杯邀明月”的豪情,也仿佛置身于汴京的繁华街市,听着瓦肆里的说书声。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讲述历史时,始终关注着人,关注着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文化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并从中发现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评分这本书,名曰《中国文化史》,全三册,光是摆在书架上,那厚重感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我并非科班出身,只是一个对中国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璀璨文明心生向往的普通读者。初翻开第一卷,就被它那宏大的叙事所吸引。作者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我穿梭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从远古的洪荒时代,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再到大一统的秦汉。我看到了先民们如何从蒙昧走向开化,如何构筑起最初的社会秩序;我惊叹于思想家们如何激荡智慧的火花,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字流畅而不失严谨,仿佛我亲身站在稷下学宫,听着诸子百家的辩论;又仿佛我置身于秦朝的宫廷,感受着帝国的初生与震荡。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深刻洞察。每一页都充满了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让我对“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根植于这片古老土地上无数先贤的智慧与努力。
评分翻开《中国文化史》的第三册,一种意犹未尽又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一卷的跨度从元明清一直延伸到近代,可以说是最为复杂和多样的时期。作者在这卷中,巧妙地处理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转型,以及西方文明的冲击与融合。我看到了蒙古铁骑带来的异域风情,也感受到了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的严酷。但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叙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是如何在内外交困中挣扎、演变、并最终孕育出新的希望。那些关于戏曲、小说、园林、科技的论述,都充满了真知灼见。我仿佛看到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感受到了京剧的锣鼓铿锵,也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时,那份沉重的思考与探索。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强大的包容性和自我革新能力。它没有僵化,而是不断地吸纳、融汇,在历史的风雨中展现出独特的韧性。
评分拿到《中国文化史》(全三册)的时候,我曾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学术、枯燥的读物,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和故事性。作者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人物故事和细节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比如,在讲述某一朝代的思想解放时,他可能不会直接罗列哲学流派,而是会描绘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知识分子是如何在茶馆里与友人激烈辩论,或者如何在夜深人静时,面对着油灯思考人生。这种“写人”的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而且,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也善于找到那种潜移默化的关联,让你能感受到不同文化元素是如何相互影响,层层递进的。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观看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纪录片,每一帧画面都充满着智慧和感动。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中国文化史》(全三册)这个书名所吸引,觉得内容应该会很全面,但没想到它能做到如此细致和深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风俗习惯演变的部分。例如,在讲到古代的饮食文化时,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菜肴,而是通过对不同时期食器、烹饪方式、甚至饮食礼仪的描写,展现了社会阶层、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流对饮食的深刻影响。我又比如,在谈到服饰文化时,从先秦的质朴,到唐朝的华美,再到明清的繁复,每一个时代的服饰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衣物,更是其社会制度、审美情趣、甚至哲学观念的体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文化关联性的敏锐洞察,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读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穿透历史迷雾的眼睛,看到了那些曾经鲜活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了那些早已消失的时代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