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无线协议分析——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之小灵通系列

小灵通无线协议分析——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之小灵通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福新 著
图书标签:
  • 小灵通
  • 无线通信
  • 协议分析
  • 移动通信
  • 通信技术
  • 无线协议
  • CDMA
  • 前沿技术
  • 技术研究
  • 通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003356
商品编码:2974225178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小灵通无线协议分析——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之小灵通系列

定价:25.00元

作者:徐福新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01

ISBN:97871210033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协议分析在通信系统运行和维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通信运营公司运行和维护人员迫切需要提高的技术,同时也是通信系统制造业研发、生产和技术支持人员必须要掌握的关键技术。但是,协议分析的技术含量很高,入门很难,很多感兴趣的人士望而却步。
本书就是为满足广大运行和维护人员这一需求而编写的。全书循序渐进,对什么是协议、协议的作用及协议分析的作用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考虑到实用性,本书将对小灵通系统无线网络中应用的各种协议——HDLC协议、Q.931协议和PHS空中接口加以详细阐述,并提供了这些协议在小灵通系统无线网络中维护的分析案例。通过以上内容的安排,可使读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小灵通系统的无线协议分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能在小灵通无线网络的协议分析工作中把握应用。
本书是《小灵通网络维护与优化》的姐妹书,特别适合于从事小灵通系统运行和维护,尤其是研发、生产和技术支持的人员阅读。

目录


章 概述
1.1 通信系统
1.2 用户接口
1.2.1 接口
1.2.2用户接口
1.2.3业务
1.3 协议分析
1.3.1什么是协议分析
1.3.2小灵通系统简介
1.3.3小灵通系统结构
1.3.4 全书结构
1.4 小结
第2章 协议分析基础
2.1 0S17层结构
2.1.1 分层服务
2.1.2物理层
2.1.3数据链路层
2.1.4 网络层
2.1.5 其他层
2.2协议的实现
2.3协议表达
2.3.1 SDL
2.3.2状态图
2.3.3流程图
2.4协议的获取
2.5 小结
第3章 HDLC协议
3.1 概述
3.2 H1LC帧
3.2.1 HDLC的帧类型
3.2.2 HDLC的帧结构
3.3 HDLC多帧通信流程
3.4 LAPD协议
3.4.1地址域
3.4.2 控制域
3.4.3状态和参数
3.4.4 TEI的管理'
3.4.5多帧通信模式的建立
3.4.6多帧通信模式的释放
3.4.7流程实例分析
3.5 LAPDC协议
3.5.1地址域
3.5.2 控制域
3.5.3关键参数
3.5.4流程实例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Q.931协议
4.1 概述
4.1.1 1SDN用户接口
4.1.2 1SDN第3层协议
4.2 主口U
4.2.1 流程分析
4.2.2 SDL描述
4.2.3 流程描述
4.3 被口小
4.3.1 流程分析
4.3.2 SDL描述
4.3.3 流程描述
4.4呼叫释放
4.4.1 流程分析
4.4.2 SDL描述
4.5 综合分析
4.5.1通信整体流程
4.5.2流程实例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PHS空中接口
5.1 概述
5.1.1物理层
5.1.2链路层
5.1.3 网络层
5.2建立链路信道
5.2.1 建立链路信道的相关消息
5.2.2链路信道建立过程
5.2.3链路信道建立流程
5.3协议处理机制
5.3.1 RT协议
5.3.2 MM协议
5.3.3 CC协议
5.4呼叫流程
5.4.1 主叫
5.4.2被叫
5.4.3呼叫释放
5.4.4位置登记
5.4.5异常呼叫
5.5 通信切换
5.5.1 切换原因
5.5.2切换方式
5.5.3 切换处理过程
5.5.4切回机制
5.5.5切换流程
5.6协议流程分析
5.6.1 主口
5.6.2被叫
5.6.3 呼叫释放
5.6.4位置登记
5.6.5 切换
5.7 小结
第6章 协议分析实例
6.1 小灵通无线网络的故障排除
6.1.1 故障排除工作流程
6.1.2协议分析与故障排除
6.1.3 小灵通无线网络协议流程
6.1.4小灵通无线网络协议分析
6.2空中接口协议分析
6.2.1建链失败
6.2.2建立业务信道失败
6.2.3切换失败类实例
6.3 Q.931协议分析
6.3.1 呼叫困难类实例
6.3.2呼叫失败类实例
6.3.3单通或静音类实例
6.4 小结
附录A Q.931协议
附录B PHS空中接口
附录C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徐福新,1970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专业.是浙江省通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工交委员会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曾任浙江省余杭市电信局局长.浙江省数字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徐嫩授长期从事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尤其是无线接入技术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文摘


序言



《手机通信网络安全探秘:从底层协议到应用层防护》 内容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数字中枢,承载着我们的社交、工作、支付乃至个人隐私。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之相伴的网络安全挑战也日益严峻。从最初的短信炸弹到如今复杂多变的APT攻击,手机通信网络所面临的威胁层出不穷。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手机通信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与实践,带领读者穿越底层通信协议的迷雾,抵达应用层防护的坚实壁垒,揭示那些隐藏在便捷通信背后的安全隐患,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护策略。 本书内容涵盖广泛,从最基础的通信协议解析,到复杂的网络攻击技术,再到当前主流的安全防护手段,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的手机通信网络安全知识体系。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更会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技术细节,让读者深刻理解安全威胁的本质,掌握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的能力。 第一部分:底层通信协议的安全基石 手机通信的便捷,离不开背后庞大而复杂的通信协议体系。在本部分,我们将从最根本的层面入手,逐一解析手机通信网络安全所依赖的关键协议。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 尽管GSM已逐渐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但其安全机制的设计仍然为后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将详细介绍GSM中的身份认证(A3/A8算法)、加密(A5算法)以及SMS(短消息服务)和 thoại(语音呼叫)的安全性问题。了解GSM的安全漏洞,有助于我们理解早期移动通信网络面临的挑战,以及后续技术演进的驱动力。 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与LTE(长期演进)的安全增强: 随着3G和4G技术的普及,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我们将深入探讨UMTS中的安全架构,包括用户身份模块(USIM)、网络认证(UM)、契约(Integrity)以及加密(Ciphering)等方面。对于LTE,我们将着重讲解其核心网(EPC)和接入网(E-UTRAN)的安全特性,包括更强的加密算法、更有效的身份保护机制(如SUCI/SUCI的引入)以及对恶意基站(IMSI Catcher)的防护。 5G核心网安全挑战与机遇: 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在带来超高速度和低延迟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安全挑战。我们将分析5G网络架构(如SBA、NFV、SDN)对安全带来的影响,探讨其安全威胁模型,例如网络切片安全、边缘计算安全、以及海量物联网设备接入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我们也将介绍5G在安全设计上的创新,如更精细化的用户身份隐私保护、更灵活的身份认证机制以及端到端的安全保障能力。 Wi-Fi与蓝牙等无线通信安全: 除了蜂窝网络,Wi-Fi和蓝牙也是手机连接的重要方式。我们将分析Wi-Fi常见的安全漏洞,如WEP、WPA/WPA2的破解,并讲解WPA3的改进之处,以及开放Wi-Fi网络的安全风险。对于蓝牙,我们将探讨其配对机制、加密算法以及常见的攻击手段(如嗅探、欺骗),并介绍防范措施。 第二部分:网络攻击的演变与应对 了解了通信协议的安全基础,我们自然要深入探讨那些试图破坏这些安全的攻击手段。本部分将详细剖析各种针对手机通信网络的攻击技术。 身份欺骗与窃听攻击: 从早期的IMSI Catcher到现在的更高级的伪基站技术,身份欺骗始终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一个重要威胁。我们将分析IMSI Catcher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劫持通信会话、拦截短信和电话来窃取用户敏感信息。同时,我们也将探讨DNS劫持、ARP欺骗等在移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恶意软件与应用层攻击: 手机上安装的应用程序是攻击者入侵用户设备的重要途径。我们将详细分析各类恶意软件的传播方式(如通过应用商店、二维码、钓鱼链接)、隐藏技术以及其对用户隐私和设备安全造成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恶意扣费、信息窃取、勒索软件、以及利用APP漏洞进行的越权访问。 短信与语音诈骗的演进: 短信和电话诈骗的形式日新月异,从简单的“猜猜我是谁”到如今利用AI语音合成、深度伪造(Deepfake)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精准诈骗。我们将解析各类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网络钓鱼的典型套路,并介绍其背后的技术支撑,以及如何识别和防范。 DDoS攻击与网络瘫痪风险: 尽管DDoS攻击更多地针对服务器,但恶意攻击者也可能利用移动网络中的漏洞,对特定目标发起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导致网络服务中断,影响用户正常通信。我们将分析移动网络中可能存在的DDoS攻击向量,以及其潜在影响。 SIM卡安全与空中下载(OTA)攻击: SIM卡作为用户身份的载体,其安全性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SIM卡的安全特性,以及可能存在的物理和逻辑攻击,如SIM卡克隆、SIM卡互换攻击(SIM Swapping)等。同时,我们也将分析空中下载(OTA)技术在管理和更新SIM卡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第三部分:构建坚实的防护体系 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威胁,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防护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本部分将聚焦于手机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的各项技术与实践。 操作系统与设备层面的安全加固: 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iOS)的安全机制是第一道防线。我们将深入讲解操作系统的权限管理、沙箱机制、安全更新策略以及Root/越狱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我们将介绍设备层面的安全功能,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远程擦除等,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通信协议层面的安全实践: 除了协议本身的安全设计,用户和运营商的实践也至关重要。我们将讨论运营商如何通过信令安全、网络监测来防范恶意基站和欺骗行为。对于用户,我们将讲解如何识别不安全的Wi-Fi网络,如何正确配置蓝牙,以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无线连接。 应用层安全策略与最佳实践: 在应用层面,我们将从开发和使用的角度探讨安全问题。对于开发者,我们将介绍安全编码的原则,如何避免常见的APP安全漏洞,以及如何进行安全审计。对于用户,我们将讲解如何选择安全的应用,如何管理APP的权限,如何识别钓鱼链接和恶意广告,以及使用安全输入法的重要性。 端到端加密与隐私保护技术: 在信息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端到端加密(E2EE)技术成为了保护通信内容的关键。我们将详细介绍E2EE的原理,并以WhatsApp、Signal等即时通讯应用为例,分析其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其他隐私保护技术,如VPN、Tor网络等,以及它们在移动环境下的应用。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的强化: 强身份认证是防止未经授权访问的关键。我们将介绍多因素认证(MFA)在手机通信场景下的应用,如短信验证码、APP推送通知、生物识别等。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应用对敏感信息的访问。 安全态势感知与事件响应: 即使采取了严密的防护措施,安全事件仍可能发生。我们将介绍安全态势感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日志分析、入侵检测系统(IDS)、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SIEM)等技术,及时发现和响应安全威胁。对于个人用户,我们将提供一些基本的安全事件处理指南。 本书的特色: 全面性: 涵盖从底层协议到应用层的手机通信网络安全全貌。 深入性: 深入剖析技术细节,揭示安全威胁的本质。 实践性: 结合大量实际案例,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护策略。 前瞻性: 关注5G等新兴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与应对。 通俗易懂: 尽量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即使非技术专业读者也能理解。 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手机通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掌握识别和防范各类安全威胁的能力,从而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中,更加自信、安全地畅游。本书不仅是技术爱好者的宝贵参考,更是每一个关注自身信息安全的用户必备的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一个老旧的通信设备维护项目寻找深入的技术参考。说实话,市场上关于这个特定技术体系的二手资料很多,但大多是零散的、难以验证的碎片信息。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一片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它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态度,系统地梳理了整个技术标准的演进脉络,从最早期的规范草案到最终的商业部署细节,都有详实的论述。特别是关于网络侧的切换和漫游机制的章节,它不仅描述了“是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并辅以了大量真实的测试数据和错误排查案例分析。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专业性,让我深信这不仅仅是一本面向未来技术的展望,更是一部扎根于实践的权威工具书,是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武功秘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硬壳精装,触感温润,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拿在手里,就仿佛握住了某种珍贵的知识宝藏。封面那深邃的钴蓝色背景,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在灯光下折射出低调而奢华的光芒,仿佛预示着内里即将揭示的那些复杂而精妙的技术细节。书脊的处理也极其考究,字迹清晰,即使是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也能一眼被那股专业的气场所吸引。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行印着出版信息的烫印工艺,细节之处见真章,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上倾注的心血。光是摆在书桌上,它就提升了整个房间的书卷气和科技感,让人在尚未翻开内容之前,就已经对即将进入的数字世界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在如今充斥着电子阅读器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是对移动通信技术史的一种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工程美学的典范!它的图表设计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完全颠覆了我对技术插图的刻板印象。那些复杂的时序图和协议栈分层图,不再是简单套用软件默认的样式,而是经过了精心的定制和优化。颜色搭配上,深浅灰度和关键信号流的着重标记,使得多层数据流的交叉对比变得异常清晰。更赞的是,很多关键概念的解析部分,作者采用了“放大镜”式的注解框,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或背景色突出显示,确保了核心信息的不会被大段文字淹没。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关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书,而是在进行一次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的思维导图构建过程,对于需要快速掌握体系结构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时代感”和“前瞻性”的微妙平衡。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个特定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巅峰时期的辉煌成就,那些曾经被视为最尖端的技术细节,如今看来,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但它们所奠定的基础逻辑和设计哲学,至今仍能在我们今天使用的各种通信标准中找到影子。作者没有沉湎于怀旧,反而在梳理这些历史脉络的同时,不时地提出对后继技术演进的深刻洞察,比如对频谱效率的权衡、对功耗管理的早期思考等等。读完之后,我不仅理解了“小灵通”这个技术的来龙去脉,更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后续所有蜂窝网络技术发展的底层驱动力,这是一种超越了单一技术范畴的、宏观的思维提升。

评分

我原以为这类专业书籍的行文风格都会是那种枯燥乏味、公式堆砌的教科书模式,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娓娓道来他的实战心得。作者在阐述那些深奥的物理层和链路层协议时,并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规范条款,而是先从一个实际应用场景或者一个历史遗留的技术痛点切入,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思考“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设计?”。他的语言是如此的生动和富有画面感,比如描述信道接入的竞争过程时,他用了“如同战场上的信号交锋,每一帧数据的抢占都关乎成败”这样的比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的精髓。这种将冰冷的技术语言“人性化”的功力,非一日之寒,看得出作者深厚的行业积累和极高的表达天赋,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完全没有阅读技术文档的疲惫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