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红外热像自动处理技术及其在面瘫诊治中的应用 | 作者 | 刘旭龙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51709811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从研究者的角度介绍了面瘫面部红外热像自动处理的相关方法,可供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信息科学、自动化以及图像处理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Bell面瘫的严重度评估研究现状 1.2.2 Bell面瘫的选穴方法研究现状 1.2.3 红外热成像用于Bell面瘫严重度评估和针灸选穴研究现状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红外热像面瘫客观选穴与严重度评估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红外热成像的基本原理 2.2.1 红外热成像的光谱学原理 2.2.2 红外热像仪的系统组成 2.2.3 医用红外热像仪基本原理 2.3 针灸治疗Bell面瘫常用穴位 2.4 红外热像用于面瘫客观选穴与严重度评估原理验证实验 2.4.1 实验对象与方法 2.4.2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Bell面瘫红外热像穴位自动定位方法 3.1 引言 3.2 面部红外热像穴位自动定位算法 3.2.1 红外热像图预处理 3.2.2 基于温度特异性原理的面部器官定位 3.2.3 基于边缘特征的面部器官定位 3.2.4 基于温度特异性与边缘特征的面部器官综合定位 3.2.5 侧面红外热像图器官定位 3.2.6 红外热像面部穴位定位 3.3 穴位自动定位实验 3.3.1 面部器官定位实验结果 3.3.2 面部穴位定位实验结果 3.4 软件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温度分布不对称特征的Bell面瘫严重度客观评估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皮肤传热模型的面部红外热像可视化算法 4.2.1 辐射产生的热量转移 4.2.2 空气对流引起的热量转移 4.2.3 身体内部传导引起的热量转移 4.2.4 血液充盈传递引起的热量转移 4.3 Bell面瘫面部温度分布不对称特征分析 4.3.1 面部ROI的划分 4.3.2 温度分布不对称度 4.3.3 有效热面积比 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Bell面瘫严重度自动分类器 4.4.1 模式识别理论和方法概述 4.4.2 用于Bell面瘫量化评估的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4.4.3 Bell面瘫BP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仿真 4.5 Bell面瘫严重度客观评估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面部温度分布不对称特征与HB等级的相关分析 4.5.2 Bell面瘫BP神经网络分类器的性能分析 4.6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Bell面瘫严重度定性分析 4.6.1 形式概念分析的基础理论 4.6.2 属性偏序结构图生成方法 4.6.3 Bell面瘫严重度定性评估方法与实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Bell面瘫红外热像选穴临床单盲对照实验 5.1 引言 5.2 Bell面瘫临床单盲对照实验 5.2.1 实验对象 5.2.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选穴与操作方法 5.2.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5.2.4 观察指标 5.2.5 不良事件的观察与分析 5.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5.2.7 数据管理 5.2.8 伦理学原则 5.2.9 实验装置与统计分析方法 5.2.10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东北大学出版社 红外热像自动处理技术及其在面瘫诊治中的应用》: 利用红外热成像辅助面瘫的严重度评估和治疗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周章玲等发现远红外热像可较好地反映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头面部供血状态的变化,治疗前急性期面瘫侧呈充血性改变,患侧面颊、眼角、眶上、额及舌区五个测温区温度明显高于健侧,表明远红外热像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急性面瘫提供无创的客观评价指标;Popat等提出利用非结构化红外投影的方法对面部肌肉运动进行3D建模;张栋等使用红外热成像系统分别测定Bell面瘫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温度分布热像图,发现Bell面瘫患者的面部左右双侧温差显著大于健康人群,而且与Bell面瘫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恢复程度相关,如果治疗位的升温效果比较明显,那么预后较好,此项研究为临床预测Bell面瘫预后提供了一个新指标。吴振英等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面瘫患者每一疗程前安静状态下面部穴区温度情况,统计双侧穴位温度不对称性系数,结果显示,阳白、攒竹、地仓、鱼腰、颧髎、颊车六穴温度不对称性系数与面瘫面部残疾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性,面瘫患者面部双侧穴位温度不对称性系数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面瘫严重度客观评估指标。高宇红等指出远红外热像可较好地反映Bell面瘫患者头面部供血状态的变化,急性期面瘫侧呈充血性改变,慢性期面瘫侧呈缺血性改变,表明远红外热像可为临床诊治Bell面瘫提供无创的客观评价指标。 …… |
| 序言 | |
这本关于红外热像自动处理技术及其在面瘫诊治中应用的书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了传统医学诊断的盲区。作者以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深厚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严谨的理论框架,令人印象深刻。书中详尽地阐述了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的关键环节,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算法对热像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模式识别。特别是关于如何将这些物理量化的数据与中医面瘫的辨证论治体系相结合的部分,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技术细节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即便对于初次接触红外热像技术的读者来说,也能构建起清晰的认知图谱。书中对不同类型面瘫的热像特征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对于临床医生提高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全书逻辑严密,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将前沿的工程技术成功“落地”到具体的医疗实践中的典范之作。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次对传统诊断思维的颠覆与重塑之旅。它不再仅仅依赖于医生的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而是引入了一套基于热辐射物理学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量化标准。书中对于“自动处理”流程的构建,体现了作者对效率和精准度的不懈追求。从热像仪的选择标准,到环境温湿度的校正模型,再到最终输出的病灶热分布图谱,每一步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验证。我注意到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讨论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热像数据分类和严重程度评估中的潜力,这表明作者的视野是面向未来的。我曾尝试对照书中的案例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其提供的评估指标,如“温差梯度变化率”和“对称性指数”,比传统的面瘫评估量表更具动态性和敏感性。这本书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一份指导临床医生如何将“冷数据”转化为“热洞察”的实战指南,非常适合那些渴望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自身实践的医务工作者。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领域无疑是一次有力的推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介绍,更在于它成功架设了一条从物理世界(红外辐射)到生物医学领域(神经功能障碍)的桥梁。我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书中对实验设计、数据统计学意义的讨论非常充分,避免了将新技术简单“标签化”的倾向。例如,它详细剖析了面神经受损后,局部组织代谢和血液循环改变如何具体反映在红外热像图上的微小温差变化,这种深入到病理生理层面的解析,极大地增强了技术的说服力。对于一个资深的康复医学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热像数据维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疾病动态过程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诊断工具”,更是“疗效监测平台”。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基于此书框架下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问世,以期巩固其临床地位。
评分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时,我曾有些许畏惧,担心其中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算法。然而,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书中对技术背景的介绍,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从宏观概念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像素级处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如何理解“傅里叶变换在去噪中的应用”或“主成分分析在特征提取上的作用”,往往是个难点,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例和生活化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数学工具“翻译”成了易于理解的医学语言。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得以拓宽,不仅是专注于热成像的工程师,也包括需要理解其原理并指导临床使用的神经内科、康复科的医生。书中的部分章节,甚至可以作为医工交叉学科研究生的优秀教材使用,因为它清晰地展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路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功底。
评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对“个体化治疗”理念的量化支持。面瘫的恢复过程千差万别,传统上依赖主观评估常有偏差。而此书所倡导的红外热像自动处理方法,提供了一种高度敏感的、可重复的生物反馈指标。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治疗干预后热像指标的漂移趋势分析”章节,这直接回答了“这个疗法到底有没有效果,效果在哪里”的关键问题。作者没有止步于静态的诊断,而是构建了一套动态的评估体系,通过监测治疗周期内局部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恢复所带来的温度变化曲线,医生可以实时调整理疗参数或用药方案,真正做到了精准医疗。这种从“经验医学”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康复”迈进的努力,是这本书最具革命性的价值所在。它不仅描述了一种技术,更描绘了一种全新的诊疗范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