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
定价:70.00元
作者:柯熙政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03031322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无线激光通信融合了光纤通信与微波通信的优点,但是激光的直线传输限制了无线激光通信的应用范围。紫外光非直视传输弥补了无线激光通信的不足,可以采用自组织网络扩大其覆盖范围,因而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详细分析了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的信道特性,对紫外光通信覆盖范围进行了分析计算。在分析经典通信协议的基础上,对MAC层协议及其公平性、路由协议等进行了讨论,构建了适用于紫外光非直视通信的基本构架。对书中提出的通信协议进行了详细分析,书末给出了计算机仿真的关键程序,以便读者学习和理解。
《紫外光自组织网络理论》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网络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柯熙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生,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7-2002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西安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带头人。
柯熙政教授主要从事无线激光通信与组合导航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军队重大预演演示验证项目、国防重点实验室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项目,SCI和EI收录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三部。
柯熙政教授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盈科”青年学者奖及多项陕西省科技类奖。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恰到好处,仿佛作者在精心为你构建一座知识的迷宫,每一步都有引导,但每一步又都充满发现的惊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比如将网络中的节点交互比作生物系统中的细胞通讯,这种跨学科的借鉴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思维边界。在处理数学模型部分,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详细阐述了每一个参数的物理或网络意义,这对于非数学专业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感觉自己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技术专著,而是在听一位资深教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辅导。书中对“自组织”这一核心概念的剖析,更是深入到了哲学层面,探讨了系统如何在缺乏中央控制的情况下涌现出有序结构,这种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的专业范围。
评分初读此书,给我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其叙事的节奏感。它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像一部精妙的交响乐,有起伏、有高潮、有宁静的过渡段。在介绍基础原理时,节奏缓慢而稳健,确保读者完全掌握基石;而在讨论到前沿突破和未解难题时,笔锋陡然加快,充满了紧迫感和对未来方向的展望。特别是关于“鲁棒性与适应性平衡”的那部分,作者的论述犹如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导向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我甚至感觉自己跟随作者的思绪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马拉松。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网络行为而非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思想洗礼。它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而非简单的答案集。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行业从业者,我通常对理论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理论往往脱离实际操作太远。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打通了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壁垒。书中对不同环境干扰下网络鲁棒性的分析,简直可以作为指导实际系统部署的蓝本。我注意到作者在讨论网络收敛性时,引入了大量仿真结果的可视化图表,这些图表不仅直观地展示了理论预测,还揭示了一些在实验室环境中难以观察到的微妙现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精神。而且,书中的参考文献列表也极为丰富和前沿,显示出作者对该领域最新进展的全面掌握。读完特定章节后,我立刻有冲动想回到我的工作台上去验证书中的某些推论,这种即时的启发性是我很少在一本书中获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特色,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深邃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让人一眼看上去就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非常细腻,印刷清晰,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体验极佳。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研究书中的核心理论,但光是前几章对网络拓扑结构和信息传递机制的描述,就展现出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作者似乎非常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引用的案例和模型分析都显得非常严谨。特别是对于复杂系统动态演化的那些论述,逻辑链条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即便是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也被作者用生动且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了出来。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让人感到愉悦,并且在初步阅读中就预示着深度与广度的优秀学术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带着一种强烈的探索欲和对话感。作者在阐述某些争议性观点时,会坦诚地提出不同的学术流派及其论据,并在最后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我喜欢它在行文间隙穿插的一些历史回顾,简短地介绍了相关理论的起源和演变,这让冰冷的技术理论多了一层人文色彩。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概念的定义极其精确,没有模糊不清的地带,每一个术语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打磨,这对于构建精确的学术框架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