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网络与交换技术
定价:40.00元
作者:敖B,陈名松,敖发良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606307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学科'十二五'规划教材:光网络与交换技术》围绕交换技术这条主线,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光纤通信网络,即光网络中的交换原理和关键技术。其中,~3章介绍了电话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内容,第4章介绍了交换技术的数学基础和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第5章介绍了电话网络及其信令系统,第6章介绍了No.7信令系统的功能及基本结构,第7章介绍了智能网——电话网络的增值业务,第8~11章分别介绍了异步传递模式(ATM)、宽带交换技术、SDH原理及光网络。
目录
章电话与程控数字交换网络
1.1电话机简介
1.1.1电话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组成
1.1.2两种类型的电话机
1.2时间分割多路复用原理
1.2.1时间分割多路复用原理
1.2.2模拟信号的采样、量化和编译码
1.2.3传输码型
1.2.4与传输码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1.2.530∕32路PCM的帧结构
1.2.6PCM的高次群
1.3程控数字交换原理和程控数字交换网络
1.3.1程控数字交换的基本概念
1.3.2两种基本的数字接线器
1.3.3复用和分路及串∕并和并∕串变换
1.4T接线器和S接线器的电路实现
1.4.1T接线器的组成和电路实现
1.4.2S接线器的组成和电路实现
1.5T—S—T数字交换网络
1.5.1T—S—T数字交换网络结构
1.5.2T—S—T数字交换网络的工作原理
1.5.3关于T—S—T网络几个
问题的讨论
1.6数字交换机中话路的连接
1.7数字接线器的集成化和交换网络的组成
1.8在数字交换网络上进行会议电话汇接
习题
第2章程控交换机的外围接口和软件概况
2.1用户模块
2.1.1用户模块
2.1.2远端用户模块和用户集线器
2.2中继器
2.2.1模拟中继器
2.2.2数字中继器
2.3信令设备
2.3.1数字化信号音的产生
2.3.2数字音频信号的发送
2.3.3数字音频信号的接收
2.4控制部分
2.4.1程控交换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2.4.2交换机控制系统的结构方式
2.4.3处理机间的通信方式
2.5交换机软件的特点和组成
2.5.1交换机软件的特点
2.5.2交换软件系统的组成
2.5.3各软件组成部分的实时性要求
2.6程控交换机的操作系统
2.6.1交换机操作系统的概念
2.6.2程序的分级和调度
2.7程序设计语言
习题
第3章呼叫处理的基本原理
3.1呼叫的处理过程
3.1.1一个呼叫的处理过程
3.1.2用规范描述语言(SDL)图来描述
呼叫处理的状态迁移图
3.2程控交换控制系统的逻辑结构
3.2.1控制系统的一般逻辑结构
3.2.2控制系统的电路结构形式
3.3输入处理
3.3.1用户线扫描监视
3.3.2号盘话机拨号号码的接收
3.3.3按钮话机拨号号码的接收
3.3.4其他信号的接收
3.4分析处理
3.4.1去话分析
3.4.2号码分析
3.4.3来话分析
3.4.4状态分析
3.5执行任务和输出处理
3.5.1执行任务
3.5.2输出处理
3.6数据和数据库的概念
3.6.1数据类型
3.6.2动态数据的表格结构
习题
第4章交换技术的数学基础和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4.1话务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4.1.1话务量的定义
4.1.2话务量强度的性质
4.1.3计量单位
4.2时分网络和空分网络的等效
4.2.1S接线器的等效
4.2.2T接线器的等效
4.2.3T—S—T网络的等效
4.3交换机的内部阻塞和无阻塞
网络的概念
4.3.1交换机的内部阻塞的计算
4.3.2无阻塞网络的概念
4.4增消过程和爱尔兰(Erlang)公式
4.4.1增消过程
4.4.2爱尔兰(Erlang)公式
4.4.3爱尔兰(Erlang)公式的应用
4.5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4.5.1交换机的主要业务性能指标
4.5.2基本呼叫处理功能
4.5.3交换机的容量指标
4.5.4交换系统的可靠性
4.5.5交换系统的可维护性
4.5.6交换机的服务质量标准
4.5.7交换机提供的接口和信令方式
习题
第5章电话网络及其信令系统
5.1电信网络的基本结构
5.1.1电信网络的基本结构
5.1.2我国五级电话网络
5.1.3长途路由的选路原则
5.2本地电话网络
5.2.1本地电话网络的常用结构
5.2.2本地电话网络中终端局的延伸设备
5.2.3虚拟用户交换机
5.2.4本地电话网络的选路原则
5.3长途电话网向无级动态网络的演变
5.3.1动态自适应选路方式
5.3.2动态时变选路方式
5.3.3实时选路方式
5.4国际电话网络结构
5.5电话网络的编号计划
5.5.1的组成
5.5.2长途区号的分配
5.5.3国家号码
5.6电话网络的性能参数
5.6.1用户对通话质量的基本要求
5.6.2参考当量和传输衰减
5.6.3杂音和串音
5.6.4频率衰减特性
5.7电话的计费方式
5.7.1本地电话网的计费
5.7.2长途网的计费
5.7.3其他计费
5.8电话网络中的信令系统
5.8.1信令的基本概念
5.8.2用户线信令
5.8.3中国1号信令
习题
第6章No.7信令系统的功能
及基本结构
6.1No.7信令系统的特点及功能
6.1.1公共信道信令的概念
6.1.2No.7信令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6.2No.7信令系统的基本结构
6.2.1No.7信令系统的分层结构
6.2.2No.7信令单元格式
6.3我国No.7信令网的结构
6.3.1信令网的基本概念
6.3.2我国No.7信令网的结构
6.3.3信令点的编号计划
6.4消息传递部分MTP
6.4.1信令数据链路
6.4.2信令链路功能
6.4.3信令网功能
6.5电话用户部分nJP
6.5.1电话用户消息的格式
6.5.2常用电话用户信令消息的功能
6.5.3信令程序
6.5.4No.7信令与中国1号信令的配合
习题
第7章智能网——电话网络的增值业务
7.1智能网概述
7.1.1智能网的概念
7.1.2常用的智能网业务
7.1.3智能网络的结构
7.2智能网的概念模型
7.2.1业务平面
7.2.2全局功能平面
7.2.3分布功能平面
7.2.4物理平面
7.2.5业务创建环境点
7.3智能网的组网结构
7.4智能网能力集2简介
7.5移动通信业务
7.5.1公用陆地移动网
7.5.2移动网和市话网的接口方式
7.5.3移动交换的基本技术
习题
第8章异步传递模式(ATM)
8.1ATM的基本概念
8.2ATM的标准和B—ISDN的参考模型
8.2.1ITU—T、ATM论坛简介和ATM的标准化工作
8.2.2B—ISDN的分层模型
8.2.3物理层
8.2.4ATM层
8.2.5ATM适配层
8.3ATM的交换方法
8.3.1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8.3.2ATM交换机的结构分类
8.3.3ATM交换的基本方法
8.4ATM网络的流量控制
8.4.1引言
8.4.2ATM流量控制的对象
8.4.3ATM流量控制的方法
习题
第9章宽带交换技术
9.1数字用户线和ISDN
9.1.1ISDN
9.1.2ISDN帧结构
9.2分组交换
9.2.1分组交换的几个基本概念
9.2.2以太网
9.2.3令牌环网
9.2.4FDDI
9.2.5DQDB
9.3帧中继
9.4IP交换网络
9.4.1TCP∕IP的分层模型
9.4.2IP协议(IPv4网间网协议)
9.4.3广播IP
9.4.4移动IP
9.4.5IPv6
9.5标签交换
习题
0章SDH原理
10.1SDH基本概念及网络
10.2SDH帧结构和开销
10.2.1STM—1的段开销
10.2.2STM—N的净负荷(Payload)区
10.2.3管理单元指针(AUPTR)区
10.3SDH的复用、映射和指针
10.3.1SDH的基本复用结构和原理
10.3.2SDH的复用单元
10.3.3SDH的映射
10.3.42048kb∕s到STM—1的映射和复用
10.3.5SDH的指针
10.4SDH传送网
10.4.1SDH传送网的功能结构
10.4.2SDH自愈网
10.4.3SDH的网管功能
习题
1章光网络
11.1光交换的基本元件
11.1.1光开关型交叉连接器
11.1.2半导体光放大器光开关
11.1.3光耦合器
11.1.4阵列波导光栅
11.1.5波长变换器
11.2WDM光网络
11.2.1光传送网(OTN)概念
11.2.2光传送网(OTN)的分层结构
11.2.3WDM光传送网的节点功能和结构
11.2.4WDM光网络
11.2.5WDM的波长选路和波长分配
11.2.6WDM的网管
11.3ASON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
11.3.1ASON的基本概念
11.3.2ASON控制平面结构
11.4城域光网络
11.4.1城域WDM环网
11.4.2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
11.4.3弹性分组环(RPR)
11.5光接入网
11.5.1光接入网概述
11.5.2HFC(同轴光纤混合线)接入网
11.5.3FITH(光纤到家)
11.5.4GPON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实在让人难以捉摸,像是在读一本非常深奥的学术论文,但又时不时冒出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类比和比喻,让初学者望而却步。我试着去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晦涩的专业术语,但它们像是被刻意包装起来的谜团,而不是用来解释清晰概念的工具。书中对一些基础理论的阐述过于碎片化,仿佛作者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背景知识。翻开任何一页,都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密度,每一个句子都塞满了专业名词,读起来非常费力,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大量的外部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没有前言、没有目录的工程蓝图,虽然材料齐全,但你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去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理解框架。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建立系统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叙述逻辑和知识的组织方式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在该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准备的参考手册,而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入门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设计简直是一场灾难,完全没有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厚厚的篇幅里充斥着大段大段未经分割的文字,段落之间缺乏必要的留白,让人在视觉上感到极度的压迫和疲惫。更要命的是,那些至关重要的图表和示意图,它们的位置常常与正文描述的逻辑脱节,印刷质量也粗糙得令人发指,很多关键的线条和标记模糊不清,根本无法准确传达设计者的意图。我甚至怀疑这些图表是否经过了认真的校对,它们非但没有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反而成了干扰信息接收的噪音源。有时候,我需要反复翻阅前后页,才能将某段文字描述和它对应的那个模糊的插图勉强联系起来,这种来回拉扯的过程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如果说内容是骨架,那么这本书的装帧和版式设计,就像是把一副精密的机械零件随便扔在一个生锈的盒子里,让人感到沮丧和不被尊重。
评分我实在无法理解作者在选择案例时的倾向性。全书似乎沉迷于一些已经非常老旧或者极度小众的特定技术栈,而对于当前行业内普遍采用的主流标准和最新发展趋势,却只是一笔带过,或者干脆避而不谈。例如,在讨论到某个核心协议的实现时,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一个早已被市场淘汰的早期版本的工作原理,而对于当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效率更高的替代方案,介绍得却轻描淡写,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对比。这种对时间节点的滞后感,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阅读过程中,我不断产生一种“学了也白学”的无力感,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如果带着书中的知识去实际工作环境中,很可能寸步难行。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文献,记录了某些技术曾经的样子,但对于指导未来实践而言,参考性实在太弱了。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态度似乎过于傲慢和封闭。它没有提供任何鼓励读者提问和探索的机制,语气始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每当作者提出一个结论时,很少看到严谨的实验数据支持,更多的是基于“我认为”或者“通常情况下”的论断。在我尝试深入挖掘某个技术细节时,书中提供的引用文献少得可怜,而且很多重要的参考资料似乎都是作者自己的内部报告或未公开的会议记录,这使得我们这些外部读者无法进行交叉验证,也无法追踪其理论的源头。缺乏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使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科学著作,不如说更像是一本充满个人色彩的“技术宣言”。对于一个追求严谨治学的读者来说,这种单向度的信息灌输方式,无疑是让人感到压抑和不满的。
评分这本书对实际操作的指导简直可以说是缺失的。尽管书名听起来像是涵盖了“技术”层面,但内容上却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概述层面,缺乏任何可操作性的指导手册或实战演练。例如,介绍完一个复杂的配置流程后,书中往往戛然而止,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调试、如何处理常见错误(Troubleshooting)的经验分享。对于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技术领域,这种纯理论的堆砌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我期望能看到一些清晰的步骤指南、配置文件的示例片段,或者至少是软件工具的使用流程,但这些通通没有。这本书就像是地图册,告诉你某个地方存在一条路,却从未告诉你这条路的弯道在哪里,路标是什么颜色,路面状况如何。结果就是,学完后,我仍然需要去寻找另一本真正“干货”十足的实践指南来弥补这份巨大的操作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