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终端及业务技术

3G终端及业务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东魏 著
图书标签:
  • 3G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终端技术
  • 业务应用
  • 通信工程
  • 移动互联网
  • 技术标准
  • 网络协议
  • 通信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79297
商品编码:297385964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3G终端及业务技术

定价:38.00元

作者:黄东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1112792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3G终端。主要内容包括移动终端技术发展、终端分类和手机架构等;智能终端的发展现状、芯片、发展特点、发展趋势,并对典型的智能终端和智能终端平台进行了分析3G终端发展现状、3G终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3G终端的发展趋势;3G终端定制和终端安全;3G终端的硬件和软件架构以及终端部件设计;3G典型业务和3C终端的关键技术。
本书适合于通信、电子与IT行业中从事移动通信终端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应用及项目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电子和计算机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数字时代的沟通革命:从2G到5G演进与智能终端发展》 一、 概述 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如同催化剂,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形态。从最初简单语音通话的2G网络,到如今承载万物互联梦想的5G,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日新月异的终端设备——从功能单一的拨号手机,到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再到如今嵌入各行各业的智能硬件,它们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本书《数字时代的沟通革命:从2G到5G演进与智能终端发展》旨在深入剖析移动通信技术自2G时代至今的发展脉络,重点梳理其关键技术演进、标准化进程以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本书还将详细探讨智能终端设备的概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应用场景以及未来趋势,全面勾勒出移动通信与终端设备协同发展,共同驱动数字时代进步的宏大画卷。本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深入的视角,理解我们如何从“打得了电话”迈向“万物皆可互联”,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终端设备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从语音到数据,从连接到智能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聚焦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演进,系统性地回顾各个代际的技术特点、关键突破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2G时代:数字通信的萌芽与普及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与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详细介绍2G时代两大主流制式,包括其信道编码、多址方式、语音编码等核心技术原理。 短信(SMS)与彩信(MMS)的诞生: 解析短信和彩信作为早期数据业务的意义,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为后来的数据业务奠定了基础。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的尝试: 探讨WAP作为早期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特点、局限性以及它在用户体验上的初步探索。 2G网络的社会影响: 讨论2G网络如何实现了通信的真正数字化、全球化,让移动通信从奢侈品走向大众,催生了移动通信产业的初步繁荣。 3G时代:移动数据时代的开启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与CDMA2000: 深入讲解3G时代的核心技术,如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2000 1x EV-DO等,分析其在速率、带宽、频谱利用率上的显著提升。 高速数据传输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详细阐述3G技术如何支持视频通话、网页浏览、在线音乐、电子邮件等丰富的数据业务,开启了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的雏形: 探讨3G网络的出现对手机设计和功能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早期智能手机(如Symbian、Windows Mobile)的发展特点。 3G时代的社会经济影响: 分析3G网络如何促进信息获取的便捷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兴行业的萌芽。 4G时代:全IP化与移动宽带的飞跃 LTE(Long-Term Evolution)与LTE-Advanced: 详细介绍4G的核心技术,如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SDN/NFV(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等,重点解析其如何实现全IP化网络架构和更高的频谱效率。 移动宽带体验的质变: 深入分析4G网络如何实现100Mbps甚至Gbps级别的下行速率,支持高清视频流、大型文件下载、实时在线游戏等对带宽要求极高的应用。 智能手机的成熟与普及: 探讨4G网络的成熟如何与智能手机硬件的快速发展相辅相成,Android和iOS生态的蓬勃发展,以及App Store/Google Play的繁荣。 4G时代的社会经济影响: 重点分析4G网络如何推动移动社交、移动支付、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共享经济等领域的爆炸式增长,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5G时代:万物互联的智能未来 5G关键技术: 深入讲解5G的核心技术,包括毫米波(mmWave)、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低功耗广域网(LPWAN)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支撑三大应用场景: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和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 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应用: 详细阐述5G如何在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慧城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实现“万物互联”的愿景。 5G与下一代智能终端: 探讨5G技术对下一代智能终端提出的新需求,如更强的处理能力、更高的能效、更多样的传感器、更快的连接速度等。 5G时代的未来展望: 展望5G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智能化进程,以及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安全和社会结构层面的挑战与机遇。 三、 智能终端设备:承载数字生活的核心载体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智能终端设备的演进与发展,从概念、技术、应用到未来趋势,全面呈现这些数字时代的“多面手”。 智能终端的定义与演进: 从功能机到智能机: 回顾手机从简单的通讯工具向具备计算、存储、联网、触屏等多功能集于一体的智能设备的演变过程。 智能终端的构成要素: 详细介绍智能终端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处理器(CPU/GPU/NPU)、内存(RAM/ROM)、显示屏(LCD/OLED)、传感器(摄像头、陀螺仪、加速度计、GPS等)、通信模块(Wi-Fi、蓝牙、蜂窝网络模块)、电池等。 操作系统的重要性: 深入分析Android、iOS等移动操作系统如何定义智能终端的用户体验,以及其生态系统(应用商店、开发者社区)的重要性。 智能终端的核心技术与创新: 处理器与算力提升: 介绍移动处理器架构(ARM等)的发展,CPU、GPU、NPU(神经网络处理器)的协同工作,以及摩尔定律在移动设备上的体现。 显示技术进步: 分析LCD、OLED、AMOLED等显示技术的演进,以及高分辨率、高刷新率、HDR等技术如何提升视觉体验。 影像技术突破: 详细介绍智能手机摄像头硬件(传感器、镜头、ISP)的进步,以及计算摄影(AI场景识别、夜景模式、人像模式)如何超越传统光学极限。 生物识别技术: 讲解指纹识别、面部识别(2D/3D)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安全性和便捷性上的应用。 续航与快充技术: 分析电池技术(锂离子电池)的进步,以及快充技术(有线/无线)如何解决用户痛点。 连接技术集成: 介绍Wi-Fi、蓝牙、NFC、UWB(超宽带)等短距离通信技术在智能终端中的集成与应用。 智能终端的应用场景拓展: 移动办公与生产力: 探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如何满足移动办公的需求,以及相关的办公软件和云服务。 影音娱乐: 分析智能终端如何成为高清视频、音乐、游戏等娱乐内容的主要消费平台。 社交与沟通: 深入探讨即时通讯、社交媒体应用如何塑造现代社交方式。 生活服务与便捷支付: 介绍智能终端在地图导航、外卖订餐、打车出行、电子支付、智能家居控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健康与可穿戴设备: 探讨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如何与智能手机协同,实现健康监测、运动记录等功能。 新兴应用: 关注AR/VR、XR(扩展现实)等新技术在智能终端上的探索与应用。 智能终端的未来趋势: 折叠屏与柔性显示: 探讨折叠屏手机的形态创新及其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AI的深度融合: 分析AI技术如何进一步赋能终端设备,实现更智能化的语音助手、个性化推荐、场景感知等功能。 多模态交互: 展望语音、手势、眼神等多种交互方式的融合。 无缝互联与全场景智能: 预测智能终端将与其他智能设备(智能汽车、智能家居、AR眼镜等)实现更深度的融合,构建无缝的智能生活体验。 可持续性与环保: 关注终端设备在材料、生产、回收等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 安全与隐私保护: 探讨在万物互联时代,如何加强终端设备的安全防护和用户隐私保护。 四、 结论:协同进化,塑造未来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移动通信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进行总结,并强调二者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移动通信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为终端设备的功能升级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智能终端设备的创新则反过来驱动着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再次强调,这种相互促进、协同进化的关系是塑造我们数字未来的关键驱动力。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数字时代沟通与连接本质的深度视角,并启发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白讲,有些过于学术化和疏离。它仿佛是为一位完全没有接触过通信行业的学者准备的阅读材料,每一个技术名词的出现,都伴随着详尽的、几乎是百科全书式的解释。这对于建立全局观是有帮助的,但对于需要快速定位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师来说,效率太低。例如,在讲解RRC连接建立过程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追溯该协议的设计哲学和历史演变,而我真正关心的握手成功率低下的具体原因和快速排查的“Checklist”却寥寥数语,甚至需要自己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这种写作倾向,使得内容的密度偏低,阅读节奏缓慢。我更偏爱那种直截了当、充满实战经验的叙述方式,比如“遇到A情况,检查B参数,如果C不满足,立刻执行D步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把所有细节都铺平了,但把关键的“如何操作”和“为何如此”的联系给弱化了。读完之后,我脑海中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而清晰的3G体系结构图,但当我试图将这个图应用到实际故障分析中时,却发现缺少了关键的连接点。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是,它似乎对“业务技术”这个词组做了非常狭隘的解释。我原本以为会涉及到大量的应用层创新,比如基于3G网络能力的移动办公套件的开发难点,或者是早期流媒体传输的QoS保障机制的实现细节。然而,内容更多地是围绕着终端硬件的规格标准和认证流程打转。比如,对不同厂商终端的射频一致性测试要求描述得非常详尽,读起来枯燥而冗长,这些信息在官方的3GPP规范文档里其实更容易查阅到,而且更新速度更快。真正有价值的“业务”探讨,比如VoIP在3G网络下的切换性能问题,或者如何利用HSDPA的峰值速率优势来设计低延迟的游戏服务,这些关键的、与用户体验息 రుణ的痛点,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种侧重于“合规性”而非“创新性”的叙事角度,让这本书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显得略微滞后。如果我是设备制造厂的质量控制人员,这本书或许有参考价值;但作为一个追求技术前沿的开发者,我感到有些意难平,就像是拿到了一本详细的电器说明书,而不是一本高效的使用秘籍。

评分

这本书的“新颖性”似乎也打了折扣。我是在2023年才接触到这本书的,在这个5G和AI已经成为主流话题的时代,去深入学习一本主要聚焦于成熟技术的书籍,必然需要它提供独特的、超越现有认知的洞察。很遗憾,这本书更多地是复述了WCDMA标准初期的技术状态,对于2015年之后3G向4G/5G的平滑演进路径中的技术难题,几乎没有提及。例如,如何利用3G网络架构为后来的LTE/NR提供回落(Fallback)策略的优化经验,这本书里没有给出任何前瞻性的讨论。它更像是一份时间胶囊,完美地记录了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技术快照,但这对于当下解决网络融合、异构网络优化这些核心问题,提供的实际指导意义非常有限。如果你只是想了解3G“是什么”,它做到了;但如果你想知道3G技术“还能为今天的网络提供什么启示”,那这本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内容略显陈旧,缺乏对技术生命周期终结阶段的深刻反思。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是一本制作相对精良的教材,纸张质量不错,印刷清晰,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是个加分项。但是,内容编排上的逻辑跳跃性,着实让人困惑。它似乎试图在一个有限的篇幅内塞进所有相关的知识点,导致章节之间的过渡显得生硬。比如,前一章还在深入讨论芯片级的前向纠错(FEC)机制,下一章就突然跳跃到了用户界面的设计规范,两者之间缺乏一个有机的桥梁来解释这种技术跨越的必要性或关联性。这种结构安排,让读者的心智模型难以保持连续性。我在阅读关于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的章节时,期待看到更多的波束赋形和空时处理的数学模型或仿真结果,但书中仅用了一小节做了概念性的介绍,随后笔锋一转又去谈论了SD卡接口的兼容性问题。这种知识点的随意堆砌,削弱了作为一本专业技术书籍应有的深度和聚焦性,更像是一本汇编了多个技术领域概要的“3G时代技术速览”。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毕竟“3G终端及业务技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前沿和实用的气息。我当时的项目刚好涉及到一些移动通信的底层协议和用户侧设备的功能适配,想着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深度的技术解析或者案例参考。结果翻开第一章,扑面而来的信息量,嗯,怎么说呢,更像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教科书,对网络架构的基本概念做了详尽的铺陈,从蜂窝网络的基础拓扑到信道编码的基础原理,都写得非常扎实。但对于我这种已经对2G/3G演进路径比较熟悉的人来说,这些内容显得有些过于基础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RNC/NodeB之间信令流程的细节优化,或者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3G终端功耗管理的先进算法探讨。书中对于HSPA+这些后期的增强型技术着墨不多,更多聚焦在WCDMA的初始阶段。阅读体验上,行文比较平铺直叙,图示清晰,但缺乏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工程实践洞察,更像是在学校机房里阅读的标准教材,适合建立框架认知,但想深入挖到驱动层或者射频前端的调优技巧,这本书里是找不到的。总结来说,它更像是一份结构清晰的“3G技术入门指南”,而非“高级工程师的工具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