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无线光通信
定价:68.00元
作者:柯熙政,邓莉君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8-06-01
ISBN:9787030475824
字数:
页码:248
版次:3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涉及无线激光通信、可见光通信、紫外光通信及水下光通信,并对未来的通信技术进行展望。本书探索在学术性与科普性、高雅与通俗、理论性与实用性之间进行有机的融合、合理的折中与适当的取舍。书中尽量避免烦琐的数学推导,而将一些理论性强的内容作为习题,供进一步学习的读者练习与提高之用。习题主要来源于外科技期刊已公开发表的论文,读者通过习题可以了解该领域外发展历程,并检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当我翻开这本《电磁场与波的传播》时,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电磁现象的精彩探索之旅,毕竟光波和电磁波是现代通信的基石。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理论的百科全书”,内容极其详尽,但组织结构略显松散。它似乎想把所有与电磁场相关的内容都塞进这本书里,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到积分形式,从边界条件的处理到各种坐标系下的解法,应有尽有。问题在于,这种“包罗万象”反而稀释了重点。比如,关于波导传播的那部分,虽然深入探讨了TM模和TE模,但对于实际工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波导尺寸、如何处理模式耦合等关键的“工程决策点”,着墨不多。书中的插图虽然多,但很多都是二维的截面图,难以直观地展现三维空间中电磁场的分布形态,尤其是在描述复杂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时,常常需要读者自己在大脑中进行复杂的空间想象,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相当吃力的。读完后,我对理论的各个分支都有所了解,但总觉得缺少一个清晰的路线图,不知道哪些是当下最核心、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评分这本号称是“干货满满”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原理》读起来,真是一场视觉和智力的双重折磨。封面设计得中规中矩,但内容嘛,简直就是把一堆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定义堆砌在一起,中间还时不时地蹦出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缩写。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啃下关于“暂态过程分析”的那一章,结果感觉自己像是被拉进了某个高深的数学迷宫,每走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所有高等数学和电路理论的基础,完全没有照顾到初学者。更让人抓狂的是,书中的插图,那些示意图和波形图,线条模糊不清,标注更是草率,有时候真不知道那个箭头指向的是“输入”还是“输出”。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些内容是不是直接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某些会议论文里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缺乏现代化的阐述和实例支持。读完一章,我需要的不是豁然开朗,而是急需一杯咖啡来清醒一下我的大脑,然后赶紧上网搜索更清晰的解释和更贴近实际的案例来弥补书本留下的知识真空。这本书更像是给已经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专家们准备的“复习资料”,而不是给渴望入门的后来者准备的“指路明灯”。那种希望通过阅读一本经典教材就能系统掌握一门复杂技术的美好愿望,在这本书面前彻底破碎了。
评分我最近涉猎的这本《现代控制理论精要》给我的感觉是,作者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他对理论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论证都滴水不漏,逻辑链条坚不可摧。但是,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对耐心的严峻考验。全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学术化”,仿佛作者在对着一群已经掌握了全部专业术语的同行进行内部报告。大量的数学符号和复杂的向量矩阵运算占据了主要篇幅,即便是相对简单的概念,也要通过一连串的符号推导来阐明。这导致,即便是理解了每一个步骤的数学含义,也难以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对整个控制系统设计理念的宏观把握。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翻译”这些符号,而不是去思考它们背后的物理意义或工程应用。更要命的是,书中的例题往往是高度简化的、甚至有些脱离实际的理想模型,它们或许完美地验证了某个定理,但对于一个想用这些理论去设计一个无人机姿态控制系统或者化工过程PID控制器的人来说,这些例题的指导意义非常有限。它是一本很好的“证明之书”,但对于一本“应用之书”而言,它显得过于高冷和疏离了。
评分最近阅读的这本《数字信号处理基础与应用》简直就是一本“理论灌输”的典范教材。它忠实地记录了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的数学框架,从Z变换到傅里叶分析,再到滤波器设计,每一步都遵循着严谨的数学逻辑。然而,如果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应用指南来看待,那无疑会大失所望。作者似乎对“应用”二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罗列一些离散卷积的公式上。比如,在讲解FIR滤波器设计时,虽然详细介绍了窗函数法,但对于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具体指标(如通带纹波、阻带衰减、过渡带宽度)来反推选择合适的窗函数类型以及确定滤波器阶数,书中提供的指导极其含糊,往往只给出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例子。此外,对于现代DSP芯片的实现效率、定点运算带来的精度损失等工程上的核心痛点,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学习者尽管能推导出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函数,却在实际编程实现时寸步难行,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仿真与现实的鸿沟”。这本书为我们构建了坚实的数学地基,但通往“建造应用大厦”的脚手架和工具箱却严重缺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一个理论数学家,而不是一个信号处理工程师。
评分拿起《半导体器件物理基础》这本书时,我本以为能找到一些关于新一代光电器件的最新进展和深入剖析,毕竟现在光电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谁不希望自己的知识库紧跟时代步伐呢?然而,书页翻开后,映入眼帘的大多是教科书式的陈旧论调,虽然基础理论的构建无可指摘,但缺乏对当前行业热点,比如新型宽禁带半导体或者量子点器件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探讨。它更像是一部静止在某个时间点的学术档案,精确地描述了“过去的样子”,却对“正在发生的变化”显得漠不关心。比如,在讨论载流子输运机制时,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推导那些非常理想化模型下的精确解,而不是结合现代制造工艺中实际存在的缺陷和非理想因素进行讨论。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如何优化特定器件结构以提高光耦合效率的章节,但收获甚微,大部分内容都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如何做到更好”的工程实践和创新思路则付之阙如。对于一个希望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历史参考性上,而非前沿指导意义。它告诉你原理是什么,但很少告诉你如何巧妙地利用这些原理去解决一个棘手的实际工程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