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
定价:36.00元
作者:秦文,吴卫国,翟爱华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5026267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阐述农产品品质的基础知识、贮藏原理与技术,加工原理及单元操作,粮食、油脂及其制品以及果蔬加工原理及产品开发等知识。
本书通过具体案例系统介绍了新产品开发、贮藏保鲜等实用技术,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可作为高等农业院校非食品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科研人员和农产品贮藏及加工行业从业人员参考用书。
目录
章 绪论
节 农产品贮藏加工概述及意义
一、农产品
二、农产品贮藏及农产品加工
第二节 农产品贮藏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贮藏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二、农产品贮藏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农产品贮藏加工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农产品贮藏加工业发展的目标
二、发展粮食和果蔬贮藏加工业的区域布局和重点领域
第四节 农产品贮藏加工学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章 农产品的品质
节 农产品的品质特征
一、品质的定义
二、感官品质
三、内在品质
四、卫生品质
五、加工特性
第二节 农产品主要组分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一、色素物质
二、蛋白质
三、碳水化合物
四、脂质
五、维生素和矿物质
六、酶
第三节 农产品的腐败
一、果品蔬菜的采后腐败
二、粮食的霉变
三、油料颗粒与植物油脂的腐败
四、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腐败
第三章 农产品贮藏原理
节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二、呼吸作用与农产品贮藏的关系
三、呼吸漂移和呼吸高峰
四、影响呼吸强度的因素
第二节 蒸腾作用
一、蒸腾作用及其对农产品的影响
二、影响蒸腾的因素
第三节 成熟和衰老作用
一、成熟与衰老的概念
二、成熟衰老过程中细胞组织结构的变化
三、乙烯与农产品的成熟和衰老
四、成熟衰老期间其他植物激素的变化
第四节 休眠和发芽
一、休眠的阶段与类型
二、休眠和发芽的生理生化机制
三、休眠和发芽和控制
第五节 粮食的陈化
一、陈化的概念
二、粮食陈化过程中的变化
三、影响粮食陈化变质的因素
第六节 果蔬采后病理
一、果蔬采后的主要寄生病害
二、寄生植物的病害生理
三、果蔬采后病害侵染的方式
四、病原菌浸染过程
第四章 农产品贮藏技术
节 常温贮藏
一、窖藏
二、通风贮藏
第二节 低温贮藏
……
第五章 农产品加工过程单元操作技术
第六章 粮食产品加工
第七章 油脂加工
第八章 果蔬加工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对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一些标准化问题感到困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提供权威指导的书籍。这本书的内容,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并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深度著作。书中对于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包括如何从物理、化学、感官等多个维度对产品进行评估,以及不同评价方法在不同产品上的适用性。在加工工艺部分,书中对各种加工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例如,对于谷物类制品的精深加工,书中详细介绍了酶解、膨化、微胶囊化等技术在提升产品附加值方面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对营养成分和功能特性的影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探讨食品安全问题时,不仅列举了常见的食品安全风险,还深入分析了风险发生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这对于我理解和执行食品安全标准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是我在同类书籍中从未见过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我对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这不过是简单的冷藏和一些基础的物理化学处理,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里面涉及的知识体系是如此的宏大和精深。从最基础的微生物学原理,到复杂的酶动力学,再到分子层面的物质转化,这本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例如,关于水果的呼吸作用,书中不仅仅是介绍呼吸率如何影响贮藏寿命,还详细阐述了乙烯的生成与调控机制,以及如何利用气体成分的改变(如CA贮藏、MA贮藏)来最大化地延缓衰老过程。对于蔬菜,则深入分析了不同种类的生理特性,比如绿叶蔬菜易失水和褐变的问题,书中就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气调包装、蜡涂层处理等,并且对这些方法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科学解释,让我理解为什么它们能有效延长保鲜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生物技术在农产品贮藏加工中的应用,比如基因工程改造来提高贮藏性,以及酶工程在加工中的作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未来的广阔前景。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之前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探索农产品生命科学奥秘的百科全书。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农产品加工行业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作为一名在食品加工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技术人员,一直苦于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很多时候都是靠经验摸索,效率不高,也容易走弯路。而《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这本书,就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块短板。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工艺流程分析,比如关于谷物类产品的高温干燥与低温贮藏结合技术,详细分析了不同温度和湿度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来减少虫霉损害。在肉类和水产品的加工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腌制、熏制、冻干等传统工艺的科学原理,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现代化的真空包装、辐照杀菌等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在保持产品风味、营养和安全方面的优劣势进行了客观评价。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乳制品和油脂类产品的加工章节,对脂肪氧化、蛋白质变性等关键环节的机理分析非常到位,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处理方法,让我能够更科学地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损耗,提高产品质量。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职业生涯的迷茫期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看似简单的农产品加工过程,解构成了精密的科学体系。我一直以为,加工过程不过是“煮”、“炒”、“炸”等基本操作的组合,但阅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例如,书中关于水果加工的章节,详细阐述了果胶酶在果汁澄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果胶酶的活性差异,这解释了为什么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精确控制这些参数。在肉类加工方面,书中对蛋白质变性与复性的研究,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在烹饪过程中,肉的质地会发生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加工条件来获得理想的口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风味物质的形成与转化,比如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在食品风味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加工条件来优化风味。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吃瓜群众”变成了一个能理解食物背后科学的“美食家”,也让我对农产品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与其说是一本关于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时间”与“改变”的科学。我一直对生命体的生长、衰老以及如何延缓这些过程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将这种好奇心引向了农产品这个具体的领域。书中对农产品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食物会“变质”,以及这些“变质”过程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化学和生物学机制。例如,关于果蔬中的酚类物质氧化导致褐变,书中不仅描述了现象,还深入分析了催化褐变的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哪些因素(如pH值、氧气、温度)会影响其活性,从而为防褐变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加工方面,它解释了为什么热处理(如巴氏杀菌、高温灭菌)能延长食品保质期,其本质是钝化酶活性和杀灭微生物,同时书中也讨论了过度热处理可能带来的营养损失和风味改变,强调了工艺条件的精准控制。我还被书中关于发酵的章节深深吸引,了解了微生物如何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在特定的条件下,将原本的农产品转化为具有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的食品,如酸奶、酱油、泡菜等,这整个过程简直是一场奇妙的生物化学转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