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希利尔讲艺术史 | 作者 | 希利尔 |
| 定价 | 42.80元 | 出版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 ISBN | 9787513910583 | 出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目 录 部分 世界上早的画 / 002 这幅画有问题吗 / 006 宫殿墙壁上的图画 / 009 以假乱真的愚人画 / 012 瓶瓶罐罐上的绘画 / 016 耶稣像和基督教徒 / 018 牧童画家 / 021 天使般的弟兄 / 024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 027 悔过与劝诫 / 031 的老师和“的”学生 / 036 画家的雕塑 / 041 多才的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 / 045 威尼斯的六个画家 / 050 裁缝的画家儿子和光影魔法师 / 055 来自佛兰德斯的画家们 / 060 画肖像画的荷兰人 / 065 德国画家 / 069 被遗忘的美丽 / 073 西班牙画家 / 075 为风景作画 / 079 古典主义画派和浪漫主义画派 / 083 早出现的英国画家 / 087 三个英国画家 / 094 巴比松的画家们 / 099 印象派画家 / 103 后印象派画家 / 108 非写实和超现实 / 112 其他现代派画作 / 115 第二部分 座雕像 / 120 巨人像和矮人像 / 125 基路伯和国王 / 129 大理石雕像 / 133 自然的站姿 / 136 的希腊雕塑家 / 139 菲狄亚斯之后 / 143 石膏模型 / 146 袖珍品 / 149 陶土塑像 / 151 半身像和浮雕 / 153 石头里的故事 / 156 天堂之门 / 159 发现雕刻秘密的人 / 162 和第二的骑士雕像 / 165 全能的博那罗蒂 / 167 切利尼和他的珀耳修斯青铜像 / 171 米开朗基罗时代前后 / 174 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丹麦人 / 176 邮票上的头像 / 178 狮子、圣人和国王 / 180 精美的礼物 / 182 思想家的思想 / 184 现代雕塑 / 186 第三部分 古老的房子 / 190 神庙 / 196 “泥饼”皇宫与庙宇 / 200 的建筑 / 206 女性建筑 / 211 建筑新风格 / 215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的 / 219 建筑的镶边 / 225 早期基督教建筑风格 / 229 早期东方基督教建筑风格 / 232 黑暗中的光明 / 237 圆拱 / 240 城堡 / 244 哥特式建筑 / 246 法国的各大教堂 / 249 法国教堂和英国教堂的差异 / 253 欧洲之旅 / 255 伊斯兰教的建筑 / 258 意大利的建筑 / 262 文艺复兴式建筑 / 265 英国都铎式建筑 / 268 带有“商标”的法国建筑 / 271 打破成规的巴洛克建筑 / 275 文艺复兴式建筑 / 278 美国的建筑 / 281 风格独特的华盛顿建筑 / 286 桥梁 / 289 摩天大楼 / 293 建筑新思想 / 296 |
| 编辑推荐 | |
| ☆ 2010年入选影响孩子一生的十大图书之一。 ☆ 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艺术史经典读物。 ☆ 《希利尔讲艺术史》这本书,不仅是中小学生学习艺术史的基础读物,而且也是成人了解艺术史的初级入门读物。该书在编辑过程中配了近两百幅插图,图文并茂,除了给读者带去视觉上的享受,还会播撒艺术的启蒙以及对美的追求! ☆ 读完此书,若再看到一幅画、一尊雕像、一座建筑,不会再只是肤浅地评价一下材质,而是能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品评其艺术风格,讲述其背后的故事,以及作者其他的作品。我想这才是读完本书真正的收获,以及学习了解艺术史地意义所在。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厚重的纸质,精致的封面,光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艺术感。打开书页,那印刷的色彩还原度极高,无论是梵高的炽热笔触,还是莫奈的朦胧光影,都仿佛穿越了时空,真切地展现在我眼前。我之前也看过不少艺术史类的书籍,但很多要么是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图文分离,很难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感受。而这本书,它在视觉上的呈现做得非常到位,每一页的排版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图片的选择也恰到好处,能够最直观地引发我对作品的兴趣。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色彩运用分析,通过细致的图例讲解,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画作,发现了之前从未留意到的细节。例如,关于印象派的光影变化,书中通过几幅代表性作品的对比,清晰地展示了他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捕捉光线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比较让我对印象派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它还穿插着一些作者的独到见解,这些评论并非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带着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让我感受到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仔细品味每一幅画,想象当时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艺术史读物中很少获得的。总而言之,从视觉到内容的呈现,这本书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它不仅是一本艺术史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触及心灵的艺术之旅。
评分我一直以来对古典时期的一些雕塑作品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冰冷坚硬的石头里蕴藏着某种永恒的生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我的福音!它不仅仅罗列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的审美标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古希腊雕塑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米隆的《掷铁饼者》或者菲狄亚斯的《雅典娜》神像,而是从“理想美”的观念切入,详细阐述了古希腊人如何通过对人体比例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肌肉线条、动态姿态的精准把握,来塑造出那种超越现实的完美形态。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来解释为什么古希腊艺术会朝着追求和谐、理性、秩序的方向发展。我被书中关于“黄金分割”比例在雕塑构图中的应用分析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概念,更是古希腊人对宇宙秩序和人体之美的深刻理解的体现。另外,对于罗马雕塑,书中也给出了与古希腊截然不同的视角,强调了其写实主义的特点,以及作为政治宣传和历史记录的功用。看到那些逼真的肖像雕塑,我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呼吸,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权力,都跃然石上。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品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特定思想的产物,理解了这些,才能真正欣赏到艺术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我对近现代艺术史的了解一直比较碎片化,总觉得那些抽象、前卫的作品很难理解,甚至有时候会觉得难以接受。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艺术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对“主义”的梳理,比如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从野兽派到立体派,再到抽象表现主义等等,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流派的名字,而是详细解释了每个流派产生的背景、核心理念、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演变关系。我被书中关于梵高《星夜》的解读深深打动,作者不仅仅描述了画面的色彩和笔触,更深入地挖掘了梵高当时的精神状态,以及他如何通过扭曲的线条和炽热的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宇宙的敬畏。这种解读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癫狂”的作品,发现其中蕴含着艺术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且,书中对一些抽象艺术作品的讲解也让我耳目一新。例如,关于康定斯基的抽象画,作者并没有回避其“难以理解”的特质,而是从音乐的联想、色彩的情感作用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逐渐领悟到抽象艺术的魅力所在。它让我明白,艺术的发展从来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探索、实验和突破。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睿智的向导,带领我在迷宫般的近现代艺术史中找到方向,并且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那些看似怪诞作品背后的逻辑和美。
评分我一直对东方艺术,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发展非常感兴趣,但相关的书籍往往要么过于侧重于某一个朝代,要么就是语言晦涩难懂。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我的救星!它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中国和日本的艺术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并且非常巧妙地将它们与西方艺术进行对比和联系。我尤其喜欢它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讲解,它不仅仅介绍了水墨的晕染技巧和构图原则,更深入地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和文人情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将山水画的意境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描绘自然,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对于日本的浮世绘,书中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到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线条表现,再到它对西方印象派的影响,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被书中关于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的分析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幅描绘自然力量的画作,更是日本人民与海洋共生关系的象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共同构成人类灿烂的艺术文明。它让我对“艺术无国界”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本书在介绍艺术作品的细节处理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我一直是个比较注重细节的人,所以当我看到书中对一些画作的微观分析时,简直是欣喜若狂。例如,在讲解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时,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画面构图和人物姿态的描述,而是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布料的褶皱是如何表现出丝绸的柔滑质感,皮肤的光泽是如何通过色彩的晕染来呈现出生命的温度,甚至连画中宠物狗的毛发细节都进行了精妙的描绘。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仿佛能够触摸到画布上的每一笔色彩,感受到艺术家对物质世界的敏锐观察力。还有,关于伦勃朗的光影运用,书中更是运用了大量的图例,详细解析了他是如何通过“伦勃朗光”来塑造人物的立体感和情感深度。我曾经一直觉得伦勃朗的画作有一种“黑暗”的基调,但通过这本书的讲解,我才明白,他所追求的并非是简单的明暗对比,而是通过光线的聚焦和阴影的烘托,来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精神世界。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这些艺术大师的技艺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畏。它让我明白,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绝不仅仅是宏观的构图和主题,更在于艺术家对每一个微小之处的精心雕琢,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生命力。
评分我一直认为,艺术史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的“看”和“说”,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艺术作品作为孤立的个体来介绍,而是将它们置于其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深入的解读。我尤其喜欢它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分析,书中详细阐述了当时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以及宗教改革对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我被书中关于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解读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其神秘的微笑,而是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对科学的探索,以及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发现等角度,来解释这幅画作为何能够成为传世之作。它让我明白了,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表达,是历史的记录。而且,书中对一些革命性艺术作品的解读,比如关于印象派对传统学院派的反叛,以及野兽派对色彩的大胆运用,都让我看到了艺术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如何挑战传统的观念,引领人们走向新的视野。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理解艺术,就是要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生活的。它让我不再仅仅是欣赏艺术的“形式美”,更能体会到艺术背后深邃的“精神美”。
评分作为一名对建筑艺术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非常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建筑艺术部分的内容也非常详实和独到。它并没有像很多艺术史书籍那样,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几个著名的建筑和设计师,而是深入地探讨了建筑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建筑风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技术和社会因素。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讲解,它不仅仅介绍了帕特农神庙和罗马斗兽场等标志性建筑,更深入地分析了柱式(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的演变,以及拱券、穹顶等建筑技术的进步如何影响了建筑的空间感和宏伟感。书中还引用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看到了古罗马人对建筑美学和功能的深刻理解。我被书中关于哥特式教堂的讲解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描述了高耸的尖塔、飞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更深入地解读了这些设计元素如何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以及对向上升腾的精神追求。它让我明白了,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人类精神和信仰的载体。而且,书中对现代建筑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罗列了包豪斯、装饰艺术等风格,更深入地分析了工业革命、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城市化进程对现代建筑形态的影响。它让我看到了建筑是如何从古典的庄重走向现代的简洁和实用,又如何回应着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评分我一直对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这类内容在很多艺术史书籍中都只是点缀,但在这本书里,我却惊喜地发现了非常详实且独到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件精美的器物,而是将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的发展融入到整个艺术史的洪流中,并且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艺美术特点及其社会功能。我尤其喜欢它关于中世纪宗教艺术的讲解,它不仅仅介绍了精美的圣像雕塑和彩色玻璃,更深入地阐述了这些工艺美术作品在传播宗教教义、提升教会权威方面的作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手抄本插画、珐琅器、挂毯等不同类型的工艺美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我被书中关于洛可可风格的装饰艺术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描述了那些繁复精美的曲线、贝壳纹样和金色装饰,更深入地解读了这种风格如何体现了法国贵族阶层的奢靡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它让我明白了,装饰艺术不仅仅是为满足视觉享受,更是特定社会阶层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的反映。而且,书中对东方工艺美术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中国陶瓷、日本漆器等,它不仅介绍了它们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更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工艺美术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在艺术史的叙事方式上,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我一直觉得,传统的艺术史叙述往往过于线性和宏大,缺乏对个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背后故事的关注。而这本书,它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脉络与微观的艺术细节相结合,用一种更加生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艺术史。我尤其喜欢它对艺术家生平的介绍,书中并没有将艺术家仅仅描绘成高高在上的天才,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奋斗挣扎和个人际遇。例如,在讲述凡·高的时候,书中并没有回避他晚年的精神疾病和经济困窘,而是通过大量信件和回忆录的引用,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种深入人心的描绘,让我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更深厚的共情。我被书中关于一些“被遗忘”的艺术家的故事深深打动,它让我看到了艺术史并非只有寥寥几位名垂青史的大师,还有无数默默无闻却贡献卓著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和故事同样值得被我们发现和铭记。它让我明白,艺术史的进程,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共同书写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曾经历过属于自己的独特时代。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去发现艺术背后隐藏的无数动人的故事。
评分我一直对艺术品和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在艺术品的价值、流通以及收藏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部分。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艺术品仅仅视为美的载体,而是从经济、社会、历史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艺术品的价值是如何被创造、被衡量、被传承的。我尤其喜欢它对艺术品市场运作的分析,书中详细阐述了拍卖行、画廊、策展人等在艺术品流通中的作用,以及艺术品价格的波动如何受到供需关系、艺术家声誉、市场炒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被书中关于一些著名艺术品的“流浪史”深深吸引,比如一些被盗窃、被毁坏、又被重新发现的艺术品,它们背后曲折离奇的故事,让我对艺术品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物质的价值,更是历史的、文化的、情感的价值。而且,书中还探讨了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的属性,以及收藏家如何通过对艺术品的研究、鉴赏和保护,来传承文化遗产。它让我明白,艺术品不仅仅是摆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它们也在现实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对艺术品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美”的层面,更能体会到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复杂价值体系和深刻社会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