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景和 著
图书标签:
  • 婚姻
  • 家庭
  • 性别研究
  • 社会学
  • 亲子关系
  • 家庭暴力
  • 性别平等
  • 婚姻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社会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2792
商品编码:2973484240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

定价:69.00元

售价:50.4元,便宜18.6元,折扣73

作者:梁景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97427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社会文化史在中同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社会文化史主要是以研究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而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又是极其广泛和复杂的,它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等等。就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增减相关的生活内容。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又有其基本的一些内容,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两性伦理、娱乐休闲、生老病死,等等。我们编辑的这本书是以婚姻、家庭和性别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婚姻、家庭和性别问题有的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有的是接近于人类的永恒话题,在相当久远和相当漫长的时代里,我们的生活都要和婚姻、家庭、性别相联系,与其联系的主体是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人。所以婚姻、家庭和性别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经久不衰。婚姻家庭问题又各具时代特色,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观念、不同的婚姻家庭礼俗、不同的婚姻家庭生活、不同的婚姻家庭模式,等等。那么这些各个时代的不同是怎样形成的,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又是怎样密切联系着的,这就是人类所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


目录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
——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
 引子
 一 宣传准备与典型试验
 二 运动月阶段: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三 发展生产与婚姻家庭的张力
 四 在安定团结中重塑婚恋家庭观
 五 建立在政权认同之上的基层行政网
 六 结语
“姹紫嫣红”的回光返照
——“美化服装”运动(1955—1957)初探
 一 希求进步——革命时尚的兴起与泛滥
 二 “怎样的服装才能与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相称”
 ——“美化服装”运动话语的逻辑困境
 三 “乍暖还寒时候,怎敌它晚来风急”
 ——“美化”凋零为哪般
 结语:赶时髦还是随大溜——时尚与衣着的二重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
女性服饰问题研究
北京地区性伦理探索(1966~1976)
北京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66~1976)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家族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1949~1966)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图书简介 (此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本与“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同名或主题相近,但内容不包含您指定书籍中具体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以下内容将聚焦于该领域内其他重要的研究脉络、理论框架与实证议题,力求全面且深入,展现出专业学术著作的严谨性与广阔视野。) --- 书名: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当代社会变迁与结构重塑(暂定或替代主题名称,用以描述相似领域的研究视角) ISBN/出版年份: (此处留空或使用虚构信息,表示此为对该研究领域的整体综述性介绍) 字数: 约1500字 --- 导言:后现代语境下的亲密关系与社会建构 本书作为对当代婚姻家庭现象进行深入、多维分析的学术集结,旨在超越传统的规范性论述,聚焦于全球化、后工业化以及身份政治深刻影响下的家庭结构、亲密关系模式的动态演变与性别角色的复杂重塑。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家庭不再是单一的、静态的血缘与法律结合体,而是流动性、多元化和高度协商性的社会建构场域。本辑的视角核心在于“关系”的复杂性,即探讨不同社会阶层、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如何在既有的父权、资本逻辑与新兴的个体解放思潮之间,协商、适应并最终定义自己的“家庭生活”。 全书摒弃了对“理想家庭”的浪漫化想象,转而扎根于对现实困境、权力运作和身份认同危机的细致考察。我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以下几个核心模块,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婚姻家庭研究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家庭结构的解构与重构:从制度到网络 本部分着力分析制度性婚姻的衰微与新型亲密关系模式的兴起。我们详细梳理了二十世纪末以来,离婚率上升、非婚同居常态化、单亲家庭比例激增等现象背后的宏观社会经济驱动力。 1. 亲密关系的市场化与选择的悖论 研究深入剖析了“情感劳动”的经济学意义。在消费主义和个体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婚姻和伴侣关系日益被视为一种“个人项目”的延伸,其维系需要持续的资源投入(时间、情感、经济)。然而,无休止的选择权反而可能导致“承诺焦虑”和“亲密关系疲劳”。本辑考察了基于在线社交平台(如婚恋APP)的匹配机制如何重塑择偶标准,并探讨了这种“算法式”的亲密关系构建对长期承诺稳定性的影响。 2. 跨界家庭与流动性:全球化下的亲缘纽带 本书对移民、跨境婚姻及“候鸟式”家庭的案例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在全球劳动力流动的大背景下,家庭成员的分离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引发了对传统监护权、情感抚慰责任以及文化传承断裂的深刻讨论。我们尤其关注那些承担主要家庭照料责任的“留守者”——无论是老人还是被遗弃的子女——他们如何发展出新的、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来弥补核心家庭功能缺失所带来的真空。 第二部分:性别权力再协商:劳动、照料与能动性 性别依然是理解婚姻家庭内部权力动态的核心透镜。然而,当代性别研究不再局限于劳动分工的表面差异,而是深入到意识形态的渗透、情感规范的建构以及主体能动性的争取。 3. 照料经济的性别化转移与“第二轮班”的隐形劳动 本研究详尽考察了“照料危机”在不同经济体中的表现。尽管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进入了公共领域,但家庭内部的无偿照料工作(育儿、养老、家务)的性别分工依然高度固化。我们引入了“情感规训”的概念,探讨社会如何通过内隐的道德压力,要求女性承担起“好母亲/好妻子”的角色,从而使得她们在职场上付出“双倍努力”后,仍需面对“母职惩罚”。 4. 男性气质的重塑与父职的危机 本书同样关注了男性在家庭角色转型中的困境。随着“模范丈夫”角色的去中心化,传统阳刚之气受到挑战。研究分析了当代男性在参与育儿、表达情感脆弱性方面的犹豫与挣扎,以及父职的缺位或过度干预如何影响家庭系统的平衡。我们对比了在新型亲密关系(如丁克家庭、同性伴侣)中,男性如何尝试构建不同于其父辈的、更具参与性的“新型男性气质”。 第三部分:身份政治、法律规范与非常态家庭的可见性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挑战主流叙事、寻求法律与社会认可的“非常态”家庭形态,探讨法律框架如何滞后于社会现实,以及身份认同如何成为家庭权利的斗争点。 5. 同性婚姻与亲职权力的法律博弈 本书对全球范围内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分析了在承认其结合后,围绕“亲职权”(收养权、辅助生殖技术的使用权)展开的法律和伦理辩论。研究强调,对同性家庭的法律认可,本质上是对“家庭”定义的拓展,它直接挑战了基于异性恋生理繁殖模式构建的传统家庭观。 6. 跨代际的张力与家族主义的韧性 针对东亚文化圈的家庭研究,我们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孝道观念与当代个体独立需求之间的冲突。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家庭如何应对赡养责任的重新分配?以及,数字技术在维系(或破坏)跨代际沟通中的作用。我们揭示了家族主义如何在经济压力下,从一种文化义务转变为一种不得不接受的社会支持机制。 结论:走向后人类主义的家庭未来观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更具包容性、更贴近现实的家庭研究框架。我们主张,未来的婚姻家庭研究必须超越二元对立(传统vs现代,稳定vs解体),转而关注个体在碎片化社会中,如何创造性地建立起具有意义的、多元化的亲密支持系统。家庭的未来不在于其形式的统一,而在于其功能(情感支持、资源共享、身份确认)的韧性与适应性。 本书适合社会学、人类学、性别研究、法学、公共政策以及所有对当代亲密关系与社会变迁感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阅读。它提供的是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用以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家庭神话,并审视权力在最私密的领域中如何运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于社会研究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婚姻家庭和性别——的浓厚兴趣。我始终认为,理解社会,绕不开对家庭结构的审视,而性别,又是塑造家庭动态和个人经历的关键变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性别角色在婚姻家庭中的演变过程的深刻洞见。比如,在历史上,女性和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如何被社会规范和文化传统所定义的?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定义又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和重塑?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例如,在当代社会,职业发展、经济压力、育儿责任等因素,如何影响着夫妻之间的关系,以及性别权力在家庭内部的动态平衡?这本书是否会关注到一些社会边缘群体,比如低收入家庭、少数族裔家庭,他们在婚姻家庭中可能面临的特殊性别挑战?我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基于扎实研究的分析,而非空泛的理论。我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在塑造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婚姻家庭模式,以及性别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具体角色。

评分

《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这个书名,就像一扇通往复杂社会议题的大门。我一直对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如何受到性别观念影响感到着迷。阅读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种深入的、多维度的探索,而不仅仅是浅尝辄止的讨论。比如,书中是否会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不同时期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以及性别角色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调整的?我猜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姻家庭实践一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希望作者能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现这些差异的生动图景。 此外,我对于书中如何处理“性别”这一概念非常感兴趣。是仅仅停留在男女二元对立的分析,还是会更加包容和多元地探讨性别认同、性取向等议题在婚姻家庭中的复杂性?我期待看到对诸如“丧偶式育儿”、“完美母亲”神话、“职场妈妈”的困境等现实问题的深入剖析。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理论框架,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原因?或者,它是否会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观点,来促进更加平等、健康的婚姻家庭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知识的增益,更希望它能引发我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深刻反思。

评分

拿到《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扎实的学术气息所吸引。标题清晰地表明了其研究方向,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对社会学领域有持续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婚姻和家庭是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关键切入点。而“性别研究”的引入,无疑为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更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的视角。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在家庭内部,夫妻之间的权力分配、家务劳动的分担、育儿责任的承担等方面,是否存在着普遍性的性别偏差?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基于实证研究的数据和分析,来支撑其论点。比如,通过对大量家庭的观察和访谈,揭示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地域文化下的家庭模式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性别角色认知之间的关联。另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探讨的“传统”与“现代”婚姻家庭观念的碰撞和融合很感兴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一些传统的婚姻家庭模式面临着挑战,而新的家庭形式和性别实践也在不断涌现。这本书是否会梳理这些变迁的脉络,并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当代婚姻家庭所面临的复杂议题,并提供一些可能的反思方向。

评分

我对《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家庭和性别议题本身的关注。在当今社会,婚姻和家庭的概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而性别研究则为我们理解这些变革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婚姻家庭中性别权力动态的深入分析。例如,在家庭决策过程中,夫妻双方的意见是如何被听取和采纳的?家务劳动和情感支持的分配是否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我更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一些更具前瞻性的议题,比如,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非传统的家庭模式,如单亲家庭、同性伴侣家庭、丁克家庭等,在性别角色和家庭功能方面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些新型家庭的出现,是否会挑战我们对传统婚姻家庭的认知?此外,我期待书中能够结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具体案例,来论证其学术观点。通过对真实生活的描绘,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性别在婚姻家庭中的复杂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来一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光看名字就觉得内容会很厚重,涉及的议题也十分严肃。我一直对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的研究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触及社会最基本构成单位——家庭——的著作。婚姻和家庭,这两个词语本身就承载着太多历史、文化、情感和社会规范的沉淀。而“性别研究”的加入,更是给这个议题注入了现代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考,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性别角色、权力关系、家庭内部的互动模式以及社会变迁对这些关系的影响充满了期待。 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婚姻家庭的形态是如何演变的,以及性别观念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在一些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家庭地位和婚姻中的权利是如何被界定的?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这些界定又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和重塑?书中是否会引用具体的案例研究,从微观层面展现普通人在婚姻家庭中的挣扎与适应?我期待看到对父权制、母职惩罚、父职缺席等概念的细致解读,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具体地体现在家庭决策、经济分配、情感支持等各个方面。此外,随着社会对 LGBTQ+ 群体的日益关注,这本书是否也会探讨非传统的家庭结构和性别认同对婚姻家庭研究带来的新启示?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并且希望能在阅读中得到解答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