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 | 作者 | 任士福,汪民 |
| 定价 | 128.00元 | 出版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03877292 | 出版日期 | 2014-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以中国李杏主产区的李杏种质资源为基础,广泛搜集我国李杏主产省科研和生产单位的李杏栽培品种、主要农家类型、优良单株以及特异种质资源,将中国李杏优良种质资源共享,为科学研究以及产业现代化提供基础素材。全书共分总论和主要李杏种质资源两篇。上篇分三章分别介绍李杏的栽培历史、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李杏种质资源及分类,资源调查、搜集与保存,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下篇分两章分别介绍了李、杏主要种质资源的产地及分布、经济学性状、植物学性状、综合评价。其中介绍了鲜食加工李品种37个,观赏李品种5个,特异李品种7个;肉用杏品种156个,仁用杏品种15个,观赏杏品种7个,特异杏品种2个。 |
| 作者简介 | |
| 任士福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森林培育硕士生导师,三级教授。兼任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理事,河北省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河北省质量管理专家等。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李杏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林业厅、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农开办等课题10多项。作为主研人审定李品种6个,杏品种1个;“李生物学基础和高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200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河北林业科技创新系统研究”2008年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仁用杏霜冻害综合防御关键技术”201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林业科学》《园艺学报》《生态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培养硕士生10名,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汪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林业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林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曾担任国有林场副场长、场长,河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副站长,现任河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兼河北省林学会林木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和河北省林木种苗协会会长。1998年以来,致力于河北省的林木良种建设,主持制定了《河北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编制了《河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已经建设涵盖河北省主要造林树种的林木良种基地40多处。主持制定了《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组织审(认)定林木良种142个。2006~2008年主持完成了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河北省的主要造林树种(品种)、新引进新选育树种(品种)、古树名木和野生树种资源状况,初选优良单株和优系800多个,研究开发了《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
| 目录 | |
| 序 前言 上篇 总论 章 概论 节 栽培历史,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 一、栽培历史 二、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 第二节 李杏种质资源及分类 一、李杏种质资源概述 二、李杏种质资源分类描述 第二章 李杏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 节 李杏种质资源调查 一、李杏种质资源调查 二、李杳资源调查结果 第二节 李杏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一、李杏种质资源的保存 二、我国从国外引进的李杏种质资源 第三章 李杏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 节 李杏种质资源评价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一、李杏种质资源评价意义与作用 二、李杏种质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李杏种质资源评价内容与标准 一、李种质资源评价内容与标准 二、杏种质资源评价内容与标准 第三节 李杏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一、选择育种 二、常规杂交育种 三、远缘杂交育种 四、分子生物技术育种 五、李杏种质资源创新 下篇 主要种质资源 第四章 李主要种质资源 节 鲜食加工李种质资源 1 爱琴李 2 安哥诺李 3 北京晚红李 4 长李15号 5 长李84号 6 赤峰紫李 7 大玫瑰李 8 但丁李 9 大石早生李 10 伏李 11 芙蓉李 12 甘李 13 海城苹果李 14 黑宝石李 15 黑琥珀李 16 红心李 17 黄蜡李 18 锦西秋李 19 九台晚李 20 理查德早生李 21 龙园秋李 22 鲁耶儿李 …… 第五章 杏主要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中文名称索引 汉语拼音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中国丰富的农业遗产。作为一个对传统农业和地方特产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对任何深入挖掘这类题材的书籍都充满了期待。作者“任士福”和“汪民”的名字,虽然不是响当当的明星学者,但“中国林业出版社”这个出版方,以及“9787503877292”这个ISBN,都给我一种“稳”的感觉,这很可能是一本经过严格审校、内容扎实的专业书籍。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本精美的植物图鉴,但又不止于此。它不仅仅会展示各种李杏的图片,更会深入剖析它们的“种质资源”——也就是说,它们在基因上的独特性,它们的起源、传播,以及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我非常好奇,中国究竟有多少种李杏?它们又分布在哪些地方?是否有某些品种因为历史原因、气候变化或者市场原因而濒临灭绝?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种质资源的建议?我甚至在想,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地方性李杏品种的趣闻轶事,比如它们是如何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相结合的,或者它们在古代诗词歌赋中扮演的角色。这种对本土资源的关注,总是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也希望能通过阅读,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和孕育出的宝藏。
评分"中国李杏种质资源"——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本土农作物研究的兴趣。任士福、汪民两位作者,以及中国林业出版社,这个组合让我想象到了一部严谨、详实的学术著作。ISBN号9787503877292,则为其正规性和专业性提供了保障。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品种情有独钟。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会是一本简单的植物图鉴,更会是一份关于中国李杏基因库的深度报告。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李杏的起源、分布、形态特征,以及最重要的——它们的“种质资源”特性。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涉及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抗性表现、适应性特点,甚至可能还有其在传统医学或食品工业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极为稀有、鲜为人知的地方特色品种,它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濒临失传,而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它们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农耕文明与生物基因宝藏的探索史,充满了知识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值得我认真去品读和学习。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那些历经风雨、承载着地域特色的李子和杏子,以它们最原始、最纯粹的姿态呈现在我面前。"{RT}中国李杏种质资源" 这个标题,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堆砌,它传递出一种深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底蕴。而"任士福, 汪民"这两位作者,加上"中国林业出版社"这个坚实的后盾,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资深的植物学家,带领我走进李杏的世界。我期待它能详尽地介绍中国各地培育出的各种李杏品种,不仅仅是它们的形态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种质资源”——那些蕴含在基因中的宝藏。我想知道,究竟有哪些品种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遗传特性如何?它们在适应性、抗病性、果实品质等方面,又有哪些独特的优势?我甚至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这些品种的起源、演变和传播的历史考证,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水果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植物多样性、农业历史和生物遗传的百科全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国家在农业资源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让我感到非常好奇。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 这个题目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深入研究的学术气息,而 "任士福, 汪民" 这两位作者的名字,虽然我不太熟悉,但联想到 "中国林业出版社",这通常意味着他们是该领域的专家。 9787503877292 这个ISBN号,是书的“身份证”,虽然我不是书商,但它代表了这本书的唯一性和正规出版物的身份。 我一直对中国本土的农作物和植物资源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和地方特色的品种。 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书,可能会看到关于李子和杏子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演变的历史脉络,或许还有它们在当地饮食文化、传统医药中的应用故事。 “种质资源”这个词,更是暗示了这本书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分类和描述层面,而是会涉及到基因、遗传多样性、以及这些资源在未来育种和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令人惊喜的、鲜为人知的李杏品种,也许它们有着独特的口感、颜色,甚至是生长习性,能够刷新我对这些常见水果的认知。 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可能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和故事的宝藏,值得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让我一下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直接点明了研究的主题,而且“种质资源”这个词汇,暗示了这本书的内容会比较专业和深入。虽然我对作者“任士福”和“汪民”的名字不是非常熟悉,但“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出品,通常都代表着较高的学术水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9787503877292这个ISBN号,也证实了它是一本正规出版的学术著作。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是对中国本土李子和杏子品种进行的系统性梳理和研究,不仅仅会介绍它们的名称、产地、形态特征,更重要的是,会从遗传学、生物学等角度,深入分析这些“种质资源”的价值。我非常好奇,书中会详细介绍哪些具有独特遗传背景和优良性状的李杏品种?它们在抗病、抗逆、果实风味、营养成分等方面,有哪些令人瞩目的表现?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在现代农业育种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在面临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当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保护和开发?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详实的“基因宝典”,为我揭示中国李杏家族丰富而独特的遗传多样性,并为我们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