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中国李杏种质资源-任士福,汪民 中国林业出版社 9787503877292

{RT}中国李杏种质资源-任士福,汪民 中国林业出版社 978750387729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士福,汪民 著
图书标签:
  • 李杏
  • 种质资源
  • 中国
  • 林业
  • 果树
  • 育种
  • 遗传
  • 资源
  • 植物学
  • 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7292
商品编码:2973296287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 作者 任士福,汪民
定价 128.00元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 9787503877292 出版日期 2014-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以中国李杏主产区的李杏种质资源为基础,广泛搜集我国李杏主产省科研和生产单位的李杏栽培品种、主要农家类型、优良单株以及特异种质资源,将中国李杏优良种质资源共享,为科学研究以及产业现代化提供基础素材。全书共分总论和主要李杏种质资源两篇。上篇分三章分别介绍李杏的栽培历史、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李杏种质资源及分类,资源调查、搜集与保存,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下篇分两章分别介绍了李、杏主要种质资源的产地及分布、经济学性状、植物学性状、综合评价。其中介绍了鲜食加工李品种37个,观赏李品种5个,特异李品种7个;肉用杏品种156个,仁用杏品种15个,观赏杏品种7个,特异杏品种2个。

   作者简介
任士福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森林培育硕士生导师,三级教授。兼任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理事,河北省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河北省质量管理专家等。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李杏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林业厅、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农开办等课题10多项。作为主研人审定李品种6个,杏品种1个;“李生物学基础和高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200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河北林业科技创新系统研究”2008年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仁用杏霜冻害综合防御关键技术”201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林业科学》《园艺学报》《生态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培养硕士生10名,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汪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林业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林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曾担任国有林场副场长、场长,河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副站长,现任河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兼河北省林学会林木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和河北省林木种苗协会会长。1998年以来,致力于河北省的林木良种建设,主持制定了《河北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编制了《河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已经建设涵盖河北省主要造林树种的林木良种基地40多处。主持制定了《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组织审(认)定林木良种142个。2006~2008年主持完成了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河北省的主要造林树种(品种)、新引进新选育树种(品种)、古树名木和野生树种资源状况,初选优良单株和优系800多个,研究开发了《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目录

前言
上篇 总论
章 概论
 节 栽培历史,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
  一、栽培历史
  二、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
 第二节 李杏种质资源及分类
  一、李杏种质资源概述
  二、李杏种质资源分类描述
第二章 李杏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
 节 李杏种质资源调查
  一、李杏种质资源调查
  二、李杳资源调查结果
 第二节 李杏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一、李杏种质资源的保存
  二、我国从国外引进的李杏种质资源
第三章 李杏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
 节 李杏种质资源评价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一、李杏种质资源评价意义与作用
  二、李杏种质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李杏种质资源评价内容与标准
  一、李种质资源评价内容与标准
  二、杏种质资源评价内容与标准
 第三节 李杏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一、选择育种
  二、常规杂交育种
  三、远缘杂交育种
  四、分子生物技术育种
  五、李杏种质资源创新
下篇 主要种质资源
第四章 李主要种质资源
 节 鲜食加工李种质资源
  1 爱琴李
  2 安哥诺李
  3 北京晚红李
  4 长李15号
  5 长李84号
  6 赤峰紫李
  7 大玫瑰李
  8 但丁李
  9 大石早生李
  10 伏李
  11 芙蓉李
  12 甘李
  13 海城苹果李
  14 黑宝石李
  15 黑琥珀李
  16 红心李
  17 黄蜡李
  18 锦西秋李
  19 九台晚李
  20 理查德早生李
  21 龙园秋李
  22 鲁耶儿李
……
第五章 杏主要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中文名称索引
汉语拼音索引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桃李争辉:中国李杏种质资源概览 引言 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植物宝库。在众多珍贵的农作物资源中,李和杏无疑是其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甘美的果实,更承载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巨大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深入了解和系统研究中国李杏种质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甚至在现代生物育种领域发挥关键作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中国李杏的种质资源进行一个较为详尽的梳理与概览。我们将从李杏的起源、分布、分类、性状特征、遗传多样性、开发利用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展开论述,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生动的中国李杏种质资源画卷。 一、李杏的起源与早期传播 李(Prunus salicina Lindl.)和杏(Prunus armeniaca L.)同属蔷薇科李属(Prunus),它们的起源和早期传播历史,与人类文明的曙光紧密相连。 李的起源: 普遍认为,栽培李的原产地是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零星地栽培野生李,并逐渐筛选出风味更佳、果实更大的优良品种。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的李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随着人类迁徙和贸易往来的发展,李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并最终传入欧洲和非洲。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李在不同地区的环境适应和人工选择下,分化出了形态、风味、成熟期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 杏的起源: 杏的起源地则更为复杂,主流观点认为其起源于中亚地区,可能包括今中国新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等地。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带动下,杏的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沿着东西方的贸易路线传播。中国是较早引进杏栽培的国家之一,并在漫长的历史中,与本土野生杏资源进行杂交融合,孕育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品种。从亚洲到欧洲,再到北美,杏的身影遍布全球,成为世界性的重要果树。 二、中国李杏的地理分布与多样性区域划分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为李杏的繁衍和分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李的分布: 在中国,李的栽培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但从资源丰富度和品种多样性来看,以下几个区域尤为突出: 黄河流域: 如河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是传统李的优势产区,拥有大量历史悠久的优良品种,如“李子”“鸡心李”等。 长江流域: 如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气候湿润,也培育出不少适宜当地栽培的李品种。 西南地区: 如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由于地形和气候多样,孕育了许多野生李资源和独特的栽培品种。 东北地区: 辽宁、吉林等地,虽然气候寒冷,但通过选育和嫁接,也发展了耐寒性强的李品种。 新疆地区: 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李种。 杏的分布: 杏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其分布区域也相当广泛,但资源集中度和特色性在以下地区尤为显著: 华北地区: 如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是杏的传统优势产区,拥有大量高品质的鲜食杏和加工用杏品种,如“龙王杏”“串枝红杏”等。 西北地区: 如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气候干旱,光照充足,非常适宜杏的生长,并孕育了大量优质的干制杏(杏干)品种,如新疆的“阿克苏杏”“吐鲁番杏”等,以及大量耐旱的野生杏资源。 黄土高原地区: 如陕西、河南等地,在丘陵地带也分布着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杏品种。 东北地区: 辽宁、吉林等地,也培育出一些耐寒性强的杏品种。 三、李杏的分类系统与主要类型 对李杏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种质资源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李的分类: 依据用途: 可分为鲜食品种(果肉肥厚、汁多味甜)、加工用品种(酸度高、果胶含量丰富,适宜制作果酱、果脯)以及观赏用品种。 依据形态特征: 如果形(圆形、卵形、扁圆形)、果皮颜色(紫红、黄绿、紫黑)、果肉颜色(黄白、淡黄、紫红)、成熟期(早熟、中熟、晚熟)等。 依据遗传关系: 栽培李(Prunus salicina)是主要栽培类型,但其中又包含了不同来源的亚群,如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在中国也有少量引种和栽培,其与栽培李存在一定的杂交潜力。 杏的分类: 依据用途: 鲜食品种: 果肉多汁、风味浓郁,适合鲜食。 加工用品种: 果肉较硬、酸度较高、富含糖分,适合制作杏干、杏脯、杏酱、杏仁等。 油用/仁用品种: 果仁富含油脂,是重要的油料和食品加工原料。 依据形态特征: 果实形态: 圆形、扁圆形、心形等。 果皮颜色: 橙黄、红晕、深红等。 果肉质地: 软糯、脆硬、多汁、少汁。 成熟期: 早、中、晚熟。 依据遗传特性: 栽培杏(Prunus armeniaca): 是最主要的栽培类型,包含全球各地的品种。 新疆杏(Prunus sibirica): 在中国新疆地区分布广泛,具有极强的耐寒和耐旱性,其果实和果仁品质也各具特色,是重要的野生和半栽培资源。 四、李杏的主要性状特征与遗传多样性 李杏的丰富性状是其种质资源价值的直接体现。 李的性状特征: 果实: 从小如樱桃,大至拳头,颜色从浅黄、翠绿到紫红、深黑;风味从清甜、酸甜到浓郁,口感从脆爽到软糯;果核大小、离核程度各异。 生长习性: 树势有强有弱,有直立有开张;花期集中,多为白色或粉红色花;适应性强,既能在温带生长,也能在部分亚热带地区栽培。 抗性: 品种间抗病虫害能力差异显著,部分品种对褐腐病、疮痂病等具有较好的抗性。 杏的性状特征: 果实: 果实通常比李略大,颜色多为橙黄或橙红,带有不同程度的红晕;风味以甜为主,带有一定的酸度,香气浓郁;果肉质地从软糯多汁到硬脆;果核有光滑、粗糙,有离核、粘核之分。 生长习性: 树势普遍较强,适应性极广,尤其耐旱、耐瘠薄土壤。花期较早,多为白色花。 抗性: 对干旱、瘠薄土壤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对潮湿和部分病害(如流胶病、褐腐病)较为敏感。 遗传多样性: 中国李杏资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在: 物种内部多样性: 栽培李和栽培杏内部,以及与近缘野生种(如李的野生近缘种、杏的野生近缘种)的杂交后代,都贡献了大量的遗传变异。 品种多样性: 全国各地数以百计的栽培品种,各自拥有独特的遗传基因库。 地方特色: 不同地理区域的品种,由于长期在特定环境下选育,形成了独特的优良性状。 这种遗传多样性是李杏育种改良的宝贵财富,为培育抗病、丰产、优质的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基因来源。 五、李杏的开发利用与经济价值 李杏不仅是重要的鲜食水果,其开发利用的领域也日益拓宽。 鲜食: 这是李杏最直接的用途。品种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消费者对果实的大小、色泽、风味、口感、营养价值等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加工: 果脯、果酱、果汁: 李杏加工产品种类繁多,深受消费者喜爱。 果酒、果醋: 利用李杏发酵酿造的酒品和醋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杏仁: 杏仁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等,可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 果干: 尤其是杏干,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富含糖分和多种维生素,是重要的能量来源。 医药和保健: 传统医学中,李和杏的果实、核仁均有药用价值。现代研究也表明,李杏含有丰富的酚类化合物、花青素等,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保健功能。 经济价值: 李杏产业在中国是重要的农业经济组成部分,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尤其在一些山区和干旱地区,李杏产业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六、中国李杏种质资源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尽管中国李杏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挑战: 种质资源保护不足: 一些地方性、特色品种因经济价值不高或传播不力,正面临着濒危甚至消失的风险。 遗传资源圃建设薄弱: 缺乏系统、科学的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和长期保存体系。 育种技术相对落后: 传统育种方法占主导,分子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应用不足,新品种选育速度较慢。 病虫害防治压力: 随着气候变化和种植密度的增加,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市场竞争加剧: 国外优质品种的引进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本土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趋势: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发掘: 建立健全国家和区域级的李杏种质资源圃,加强对濒危和地方特色品种的收集、保存和鉴定。 推进现代育种技术应用: 积极引进和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加速新品种培育进程,重点选育抗病、抗逆、优质、高效的新品种。 深化种质资源研究: 深入开展李杏的遗传多样性、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基础研究,挖掘关键优良基因,为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拓展多元化利用途径: 关注李杏果实、果仁、花、叶等各部分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和医药保健品。 绿色化、标准化生产: 推广生态栽培模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加强李杏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拓国内外市场。 结语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农业遗产,蕴藏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潜力。在全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重视、对健康食品需求不断增长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科学保护、高效利用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科学的管理以及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国李杏必将继续在世界果树舞台上绽放其独特的魅力,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中国丰富的农业遗产。作为一个对传统农业和地方特产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对任何深入挖掘这类题材的书籍都充满了期待。作者“任士福”和“汪民”的名字,虽然不是响当当的明星学者,但“中国林业出版社”这个出版方,以及“9787503877292”这个ISBN,都给我一种“稳”的感觉,这很可能是一本经过严格审校、内容扎实的专业书籍。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本精美的植物图鉴,但又不止于此。它不仅仅会展示各种李杏的图片,更会深入剖析它们的“种质资源”——也就是说,它们在基因上的独特性,它们的起源、传播,以及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我非常好奇,中国究竟有多少种李杏?它们又分布在哪些地方?是否有某些品种因为历史原因、气候变化或者市场原因而濒临灭绝?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种质资源的建议?我甚至在想,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地方性李杏品种的趣闻轶事,比如它们是如何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相结合的,或者它们在古代诗词歌赋中扮演的角色。这种对本土资源的关注,总是让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也希望能通过阅读,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脚下的土地和孕育出的宝藏。

评分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本土农作物研究的兴趣。任士福、汪民两位作者,以及中国林业出版社,这个组合让我想象到了一部严谨、详实的学术著作。ISBN号9787503877292,则为其正规性和专业性提供了保障。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品种情有独钟。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会是一本简单的植物图鉴,更会是一份关于中国李杏基因库的深度报告。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李杏的起源、分布、形态特征,以及最重要的——它们的“种质资源”特性。这可能意味着书中会涉及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抗性表现、适应性特点,甚至可能还有其在传统医学或食品工业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收录一些极为稀有、鲜为人知的地方特色品种,它们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濒临失传,而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它们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农耕文明与生物基因宝藏的探索史,充满了知识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值得我认真去品读和学习。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那些历经风雨、承载着地域特色的李子和杏子,以它们最原始、最纯粹的姿态呈现在我面前。"{RT}中国李杏种质资源" 这个标题,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堆砌,它传递出一种深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底蕴。而"任士福, 汪民"这两位作者,加上"中国林业出版社"这个坚实的后盾,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信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资深的植物学家,带领我走进李杏的世界。我期待它能详尽地介绍中国各地培育出的各种李杏品种,不仅仅是它们的形态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种质资源”——那些蕴含在基因中的宝藏。我想知道,究竟有哪些品种是独一无二的?它们的遗传特性如何?它们在适应性、抗病性、果实品质等方面,又有哪些独特的优势?我甚至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这些品种的起源、演变和传播的历史考证,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水果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植物多样性、农业历史和生物遗传的百科全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国家在农业资源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让我感到非常好奇。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 这个题目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深入研究的学术气息,而 "任士福, 汪民" 这两位作者的名字,虽然我不太熟悉,但联想到 "中国林业出版社",这通常意味着他们是该领域的专家。 9787503877292 这个ISBN号,是书的“身份证”,虽然我不是书商,但它代表了这本书的唯一性和正规出版物的身份。 我一直对中国本土的农作物和植物资源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和地方特色的品种。 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书,可能会看到关于李子和杏子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演变的历史脉络,或许还有它们在当地饮食文化、传统医药中的应用故事。 “种质资源”这个词,更是暗示了这本书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分类和描述层面,而是会涉及到基因、遗传多样性、以及这些资源在未来育种和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令人惊喜的、鲜为人知的李杏品种,也许它们有着独特的口感、颜色,甚至是生长习性,能够刷新我对这些常见水果的认知。 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可能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和故事的宝藏,值得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让我一下子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直接点明了研究的主题,而且“种质资源”这个词汇,暗示了这本书的内容会比较专业和深入。虽然我对作者“任士福”和“汪民”的名字不是非常熟悉,但“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出品,通常都代表着较高的学术水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9787503877292这个ISBN号,也证实了它是一本正规出版的学术著作。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是对中国本土李子和杏子品种进行的系统性梳理和研究,不仅仅会介绍它们的名称、产地、形态特征,更重要的是,会从遗传学、生物学等角度,深入分析这些“种质资源”的价值。我非常好奇,书中会详细介绍哪些具有独特遗传背景和优良性状的李杏品种?它们在抗病、抗逆、果实风味、营养成分等方面,有哪些令人瞩目的表现?这本书会不会探讨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在现代农业育种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在面临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当下,如何有效地进行保护和开发?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详实的“基因宝典”,为我揭示中国李杏家族丰富而独特的遗传多样性,并为我们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