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定价:98.00元
作者:邓鉴锋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03893544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是一项系统生态工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山地造林绿化,也不同于常规的园林景观绿化,它是一项以营建线型森林景观为主、兼顾点和面的旨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景观水平的国土绿化工程。根据全省2012-2015年度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中期核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总里程为8705.1km、总面积5.68万hm2。但由于个别地方对生态景观林带的内涵理解不足,出现人工植被群落痕迹明显、过度追求景观效果、大量引进外来树种和珍贵树种、超大规格苗木上山上路、景观不协调、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水平,综合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的理念,根据广东省近年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实际,将基础理论与施工实践结合,系统总结生态景观林带的概念和内涵,筛选出适合广东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3类模式组及15种建设模式,综合提炼生态景观林带营建的树种选择技术、植物配置技术、色彩设计技术、植物群落设计技术、特殊立地条件下营建技术和“SS”模块化设计技术等,同时探索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美景度预测模型,从而为今后景观林带建设及完善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二、森林景观设计
景观既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也是一个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生态系统的载体,同时包括了大地上的建筑、道路、历史遗存等人文要素,是不同尺度的大地综合体,其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与作为人类生存基本必需物之一的土地密切相关,会随着土地的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系统反映。
以往传统的森林景观设计更多的属于林相改造,即对存在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林相单调,缺乏季相变化的森林资源景观从游览、观赏的角度出发,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原理,合理调整树种、林种结构来提升森林景观效果和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森林所应发挥的多方面生态功能的认识逐渐提升,伴随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生态美学不断提高的诉求,森林景观设计也逐渐侧重于城市森林、森林公园、道路系统绿化、沿海红树林建设等方面。
对于森林公园建设,以森林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历史人文特色为依据,注重“森林、绿化、溪水”的相互和谐,创造自然、历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森林公园景观。在道路系统森林景观建设方面,通过运用心理学、色彩学、美学等,在公路可视范围内,研究公路景观规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保持与自然更好的协调,更好地服务用路者,以减少交通事故、增加司乘人员舒适性。并针对诸如城市道路、平原地区道路、滨海道路,山地道路、铁路等不同类型的道路,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案(郑丽,2006;仲欣维,2007;胡春久等,2008;成国涛,2008;张加友,2012)。
三、森林景观评价
我国城市森林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陆兆苏(1985)是早研究城市森林景观美学特征的专家,主要是从理论的探讨到实践分析,以南京市紫金山风景林为对象,进行景观的评价及类型划分。在早期评价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主要是借鉴的国外景观评价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城市森林的景观评价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如一些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城郊的风景区(陈鑫峰等,2003;简兴等,2008)、森林公园(李世东,1993;张伟,2008)等城市森林景观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当前,关于森林景观质量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福建,其他地区还有江西、四川、江苏、上海等地,研究对象有人工林、天然林,包括阔叶林、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在研究林内景观的影响因素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些研究认为影响森林美景度的主要构景要素树干形态、树干排列、林下层总盖度、林下层统一度(陈鑫峰等,2003)、林下层高度、色彩丰富度(欧阳勋志等,2007)、枯倒木、郁闭度(穆艳等,2008)等。其他的研究还表明林下植被覆盖度、枝下高(闫家锋等,2009)、林分透视距离、灌木高度、盖度(李翠翠,2010)、生活型、层次结构、物种丰富度、植物搭配性、空间联系性、灌草统一性(黄广远,2012)、针阔比、通视性(杨鑫霞,2013)等也是影响某些森林群落景观的主要构景要素。关于构景要素与美景度的关系,目前尚未有统一结论。有些研究表明,树干通直的景观群落美景度得分高,树干弯曲的则得分低(陈鑫峰等,2003;杨鑫霞,2013)。但是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树干形态不是影响森林林内景观的主要构景要素(车生泉等,2001)。在林下层植物与美景度的关系中,林下层统一的景观美景度相对要高。另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郁闭度和美景度得分关系时,结果也不一致。章志都(2007)认为郁闭度对森林景观美景度的影响不显著;张荣(2003)则认为北京西山针叶和阔叶风景林景观的美景度与郁闭度呈负相关的关系。在研究乔木的平均胸径与景观美景度的关系时,李俊英等(2011)认为乔木胸径增加美景度也会有所提高。
四、宏观建设模式
森林的营建模式主要是指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结合地带性植被结构及树种组成的客观规律,提出因地制宜的森林植物群落结构和森林空间结构。随着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营建模式研究对象日趋精细化,划分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按经营对象所属林种划分,如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或者是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另一类是按经营对象所处地域划分,如山地森林、城区森林、城郊森林、环城林带等。
从森林营建模式的具体研究内容看,主要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经营对象不同的主导功能进行划分的。如对城市环城绿带的营建模式可以划分为生态环保型、生态观光型、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生态文化型、生态保健型等类型(李雪松,2008)。对城区森林营建模式可以划分为生态观赏林模式、生态健康林模式、生态环保林模式和生态工业原料林模式等类型(鲍方等,2010)。对商品林营建模式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选择适生树种经营搭配,以期达到佳经济效益(黎晓平,2009;钱振晗等,2012)。已有的对道路森林景观营建模式的划分主要是简单地针对道路两侧肩绿化和集镇段绿化进行探讨(冯建时,2009)。
……
序言
收到《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这本专著,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书名中的“模式”二字,让我猜测书中很可能将广东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按照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态功能和建设目标,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比如,是否会针对珠三角的城市化区域、粤东沿海的生态脆弱区、粤北的山地丘陵区,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建模式?我特别好奇“关键技术”这块内容,它会涵盖哪些方面?会不会涉及土壤修复、水肥一体化管理、智慧林业技术在林带建设中的应用?或者是在生物防治、生态廊道构建等方面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我一直认为,生态景观林带不仅仅是简单的植树造林,更是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优化和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科学规划、精细营建,并实现林带长期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出品,通常意味着内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这也让我对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信心,相信它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林业工作者以及生态环保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终于拿到了《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这本期待已久的书,还没翻开,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沉甸甸的分量吸引住了。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尤其“生态景观林带”和“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这两个词,让我对它即将带来的知识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对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想了解在气候和地理条件独特的广东地区,如何才能有效地构建既美观又具备生态功能的林带。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林带,比如沿江、沿海、公路旁的林带,它们在选址、树种选择、配置方式上有什么样的侧重点?我尤其关注“关键技术”这部分,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实操性强的指导,比如关于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土壤改良等方面的新方法?书的作者邓鉴锋先生,以及权威的中国林业出版社,都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可靠性有了很高的期待。这本书的出版,相信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广东地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新窗口,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对未来城市规划和绿化工作的灵感。
评分我一直在关注国内林业和生态建设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当得知有《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这本书出版时,立刻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营建模式”,让我联想到是否会对不同区域、不同生态功能需求的林带,提出一套系统性的设计和建造方案。例如,在广东这样多台风、强降雨的地区,林带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会是怎样的考量?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经过实践检验、能够有效提升林带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创新性技术?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项目的成功经验,来佐证理论的有效性。像是在某些工业区周边,如何构建既能净化空气又能降低噪音的林带?又或者是在旅游区,如何设计出既能融入自然风光又能提升游客体验的景观林带?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植物多样性、乔灌草结合的配置原则,以及不同季节的景观变化,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林业专家,为我们揭示广东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奥秘,并提供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精准地指出了其研究的核心与地域范围,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生态景观林带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质量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且生态环境多样的省份,其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书中提到的“营建模式”,我猜测可能会涉及到针对广东不同地理单元(如沿海、丘陵、平原)的具体营建策略,比如在沿海地区如何选择耐盐碱、抗风化的树种,在城市区域如何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景观林带,以及如何通过植物群落的科学配置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我尤其看重“关键技术”这一部分,希望它能够深入探讨在实际营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关于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如何利用乡土植物构建本土化、可持续的生态景观林带等。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出版背景,更是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广东地区生态建设的专业窗口。
评分《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对广东地区独特生态环境和建设需求的深度关注。我一直觉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差异巨大,因此生态景观林带的营建也必须因地制宜。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广东地区在营建生态景观林带时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高温高湿、季风气候、以及不同区域的地质特点等,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关于“营建模式”,我猜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树种搭配,而是会从宏观的规划布局,到微观的植被配置,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通过林带的形态、结构和层次设计,来最大化其生态效益,比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同时又能兼顾视觉美感和休憩功能?“关键技术”部分,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让林带的建设和后期管理更加科学高效,避免“建而难管”或“建而失效”的尴尬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