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1
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邓鉴锋 中国林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基本信息
书名: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定价:98.00元
作者:邓鉴锋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03893544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是一项系统生态工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山地造林绿化,也不同于常规的园林景观绿化,它是一项以营建线型森林景观为主、兼顾点和面的旨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景观水平的国土绿化工程。根据全省2012-2015年度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中期核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总里程为8705.1km、总面积5.68万hm2。但由于个别地方对生态景观林带的内涵理解不足,出现人工植被群落痕迹明显、过度追求景观效果、大量引进外来树种和珍贵树种、超大规格苗木上山上路、景观不协调、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水平,综合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的理念,根据广东省近年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实际,将基础理论与施工实践结合,系统总结生态景观林带的概念和内涵,筛选出适合广东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3类模式组及15种建设模式,综合提炼生态景观林带营建的树种选择技术、植物配置技术、色彩设计技术、植物群落设计技术、特殊立地条件下营建技术和“SS”模块化设计技术等,同时探索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美景度预测模型,从而为今后景观林带建设及完善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二、森林景观设计
景观既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也是一个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生态系统的载体,同时包括了大地上的建筑、道路、历史遗存等人文要素,是不同尺度的大地综合体,其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与作为人类生存基本必需物之一的土地密切相关,会随着土地的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系统反映。
以往传统的森林景观设计更多的属于林相改造,即对存在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林相单调,缺乏季相变化的森林资源景观从游览、观赏的角度出发,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原理,合理调整树种、林种结构来提升森林景观效果和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森林所应发挥的多方面生态功能的认识逐渐提升,伴随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生态美学不断提高的诉求,森林景观设计也逐渐侧重于城市森林、森林公园、道路系统绿化、沿海红树林建设等方面。
对于森林公园建设,以森林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历史人文特色为依据,注重“森林、绿化、溪水”的相互和谐,创造自然、历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森林公园景观。在道路系统森林景观建设方面,通过运用心理学、色彩学、美学等,在公路可视范围内,研究公路景观规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保持与自然更好的协调,更好地服务用路者,以减少交通事故、增加司乘人员舒适性。并针对诸如城市道路、平原地区道路、滨海道路,山地道路、铁路等不同类型的道路,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案(郑丽,2006;仲欣维,2007;胡春久等,2008;成国涛,2008;张加友,2012)。
三、森林景观评价
我国城市森林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陆兆苏(1985)是早研究城市森林景观美学特征的专家,主要是从理论的探讨到实践分析,以南京市紫金山风景林为对象,进行景观的评价及类型划分。在早期评价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主要是借鉴的国外景观评价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城市森林的景观评价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如一些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城郊的风景区(陈鑫峰等,2003;简兴等,2008)、森林公园(李世东,1993;张伟,2008)等城市森林景观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当前,关于森林景观质量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福建,其他地区还有江西、四川、江苏、上海等地,研究对象有人工林、天然林,包括阔叶林、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在研究林内景观的影响因素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些研究认为影响森林美景度的主要构景要素树干形态、树干排列、林下层总盖度、林下层统一度(陈鑫峰等,2003)、林下层高度、色彩丰富度(欧阳勋志等,2007)、枯倒木、郁闭度(穆艳等,2008)等。其他的研究还表明林下植被覆盖度、枝下高(闫家锋等,2009)、林分透视距离、灌木高度、盖度(李翠翠,2010)、生活型、层次结构、物种丰富度、植物搭配性、空间联系性、灌草统一性(黄广远,2012)、针阔比、通视性(杨鑫霞,2013)等也是影响某些森林群落景观的主要构景要素。关于构景要素与美景度的关系,目前尚未有统一结论。有些研究表明,树干通直的景观群落美景度得分高,树干弯曲的则得分低(陈鑫峰等,2003;杨鑫霞,2013)。但是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树干形态不是影响森林林内景观的主要构景要素(车生泉等,2001)。在林下层植物与美景度的关系中,林下层统一的景观美景度相对要高。另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郁闭度和美景度得分关系时,结果也不一致。章志都(2007)认为郁闭度对森林景观美景度的影响不显著;张荣(2003)则认为北京西山针叶和阔叶风景林景观的美景度与郁闭度呈负相关的关系。在研究乔木的平均胸径与景观美景度的关系时,李俊英等(2011)认为乔木胸径增加美景度也会有所提高。
四、宏观建设模式
森林的营建模式主要是指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结合地带性植被结构及树种组成的客观规律,提出因地制宜的森林植物群落结构和森林空间结构。随着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营建模式研究对象日趋精细化,划分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按经营对象所属林种划分,如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或者是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另一类是按经营对象所处地域划分,如山地森林、城区森林、城郊森林、环城林带等。
从森林营建模式的具体研究内容看,主要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经营对象不同的主导功能进行划分的。如对城市环城绿带的营建模式可以划分为生态环保型、生态观光型、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生态文化型、生态保健型等类型(李雪松,2008)。对城区森林营建模式可以划分为生态观赏林模式、生态健康林模式、生态环保林模式和生态工业原料林模式等类型(鲍方等,2010)。对商品林营建模式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选择适生树种经营搭配,以期达到佳经济效益(黎晓平,2009;钱振晗等,2012)。已有的对道路森林景观营建模式的划分主要是简单地针对道路两侧肩绿化和集镇段绿化进行探讨(冯建时,2009)。
……
序言
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邓鉴锋 中国林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