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邓鉴锋 中国林业出版社

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邓鉴锋 中国林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鉴锋 著
图书标签:
  • 生态景观林带
  • 广东林业
  • 林带建设
  • 生态工程
  • 景观设计
  • 植被恢复
  • 林业技术
  • 生态修复
  • 绿化工程
  • 中国林业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93544
商品编码:297336162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定价:98.00元

作者:邓鉴锋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03893544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是一项系统生态工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山地造林绿化,也不同于常规的园林景观绿化,它是一项以营建线型森林景观为主、兼顾点和面的旨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景观水平的国土绿化工程。根据全省2012-2015年度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中期核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总里程为8705.1km、总面积5.68万hm2。但由于个别地方对生态景观林带的内涵理解不足,出现人工植被群落痕迹明显、过度追求景观效果、大量引进外来树种和珍贵树种、超大规格苗木上山上路、景观不协调、特色不明显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水平,综合生态效益及景观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生态建设”与“景观建设”的理念,根据广东省近年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实际,将基础理论与施工实践结合,系统总结生态景观林带的概念和内涵,筛选出适合广东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3类模式组及15种建设模式,综合提炼生态景观林带营建的树种选择技术、植物配置技术、色彩设计技术、植物群落设计技术、特殊立地条件下营建技术和“SS”模块化设计技术等,同时探索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美景度预测模型,从而为今后景观林带建设及完善提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
  二、森林景观设计
  景观既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也是一个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生态系统的载体,同时包括了大地上的建筑、道路、历史遗存等人文要素,是不同尺度的大地综合体,其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与作为人类生存基本必需物之一的土地密切相关,会随着土地的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系统反映。
  以往传统的森林景观设计更多的属于林相改造,即对存在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林相单调,缺乏季相变化的森林资源景观从游览、观赏的角度出发,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原理,合理调整树种、林种结构来提升森林景观效果和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森林所应发挥的多方面生态功能的认识逐渐提升,伴随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生态美学不断提高的诉求,森林景观设计也逐渐侧重于城市森林、森林公园、道路系统绿化、沿海红树林建设等方面。
  对于森林公园建设,以森林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历史人文特色为依据,注重“森林、绿化、溪水”的相互和谐,创造自然、历史、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森林公园景观。在道路系统森林景观建设方面,通过运用心理学、色彩学、美学等,在公路可视范围内,研究公路景观规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保持与自然更好的协调,更好地服务用路者,以减少交通事故、增加司乘人员舒适性。并针对诸如城市道路、平原地区道路、滨海道路,山地道路、铁路等不同类型的道路,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案(郑丽,2006;仲欣维,2007;胡春久等,2008;成国涛,2008;张加友,2012)。
  三、森林景观评价
  我国城市森林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陆兆苏(1985)是早研究城市森林景观美学特征的专家,主要是从理论的探讨到实践分析,以南京市紫金山风景林为对象,进行景观的评价及类型划分。在早期评价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主要是借鉴的国外景观评价技术。直到20世纪90年代,关于城市森林的景观评价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如一些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城郊的风景区(陈鑫峰等,2003;简兴等,2008)、森林公园(李世东,1993;张伟,2008)等城市森林景观进行了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当前,关于森林景观质量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北京、福建,其他地区还有江西、四川、江苏、上海等地,研究对象有人工林、天然林,包括阔叶林、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在研究林内景观的影响因素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有些研究认为影响森林美景度的主要构景要素树干形态、树干排列、林下层总盖度、林下层统一度(陈鑫峰等,2003)、林下层高度、色彩丰富度(欧阳勋志等,2007)、枯倒木、郁闭度(穆艳等,2008)等。其他的研究还表明林下植被覆盖度、枝下高(闫家锋等,2009)、林分透视距离、灌木高度、盖度(李翠翠,2010)、生活型、层次结构、物种丰富度、植物搭配性、空间联系性、灌草统一性(黄广远,2012)、针阔比、通视性(杨鑫霞,2013)等也是影响某些森林群落景观的主要构景要素。关于构景要素与美景度的关系,目前尚未有统一结论。有些研究表明,树干通直的景观群落美景度得分高,树干弯曲的则得分低(陈鑫峰等,2003;杨鑫霞,2013)。但是也有许多研究表明,树干形态不是影响森林林内景观的主要构景要素(车生泉等,2001)。在林下层植物与美景度的关系中,林下层统一的景观美景度相对要高。另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郁闭度和美景度得分关系时,结果也不一致。章志都(2007)认为郁闭度对森林景观美景度的影响不显著;张荣(2003)则认为北京西山针叶和阔叶风景林景观的美景度与郁闭度呈负相关的关系。在研究乔木的平均胸径与景观美景度的关系时,李俊英等(2011)认为乔木胸径增加美景度也会有所提高。
  四、宏观建设模式
  森林的营建模式主要是指根据主导功能的不同,结合地带性植被结构及树种组成的客观规律,提出因地制宜的森林植物群落结构和森林空间结构。随着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营建模式研究对象日趋精细化,划分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按经营对象所属林种划分,如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或者是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等商品林。另一类是按经营对象所处地域划分,如山地森林、城区森林、城郊森林、环城林带等。
  从森林营建模式的具体研究内容看,主要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经营对象不同的主导功能进行划分的。如对城市环城绿带的营建模式可以划分为生态环保型、生态观光型、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生态文化型、生态保健型等类型(李雪松,2008)。对城区森林营建模式可以划分为生态观赏林模式、生态健康林模式、生态环保林模式和生态工业原料林模式等类型(鲍方等,2010)。对商品林营建模式的划分主要是根据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选择适生树种经营搭配,以期达到佳经济效益(黎晓平,2009;钱振晗等,2012)。已有的对道路森林景观营建模式的划分主要是简单地针对道路两侧肩绿化和集镇段绿化进行探讨(冯建时,2009)。
  ……

序言



潮起潮落,绿韵绵延:中国南方沿海生态廊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书籍信息: 书名: 潮起潮落,绿韵绵延:中国南方沿海生态廊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在此处插入虚构作者名,例如:陈海涛、李明远) 出版社:(在此处插入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南方科学出版社、海风文化出版社) 图书简介: 中国南方海岸线漫长而曲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推进,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南方沿海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也深刻影响着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 robust(强大而有韧性)且 effective(有效)的生态廊道,将零散的生态斑块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功能完整的生态网络,成为南方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和战略重点。本书 《潮起潮落,绿韵绵延:中国南方沿海生态廊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正是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度回应和全面梳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和方法的论著,更是一部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基层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实践总结,一次对区域生态命运的深沉关怀。 本书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特别是(此处可根据需要,虚构具体的区域,例如:珠江三角洲、长江入海口、东南沿海诸省等)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该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生物多样性以及面临的主要生态挑战。作者们从宏观的区域生态格局出发,到微观的物种迁徙廊道,层层深入,试图勾勒出南方沿海生态系统的完整图景。 核心内容聚焦于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营建与管理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南方沿海生态系统的演变与挑战——认知基础 在正式探讨廊道建设之前,本书首先带领读者回顾南方沿海生态系统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从自然演替到人为干预,从传统的农林渔业到现代的产业布局,作者们梳理了不同时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阐述了当前南方沿海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海岸带生态退化: 红树林、海草床等关键生境的破坏,湿地面积的缩减,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岸带防护功能的影响。 陆地生态破碎化: 城市扩张、交通线路建设、农田集约化经营导致的山林、农田、湿地等生态斑块被割裂,阻碍了陆生生物的迁徙与交流。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 土地开发和不合理的农业实践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农业、工业、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富营养化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淡水生态系统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物多样性丧失: 栖息地破坏、生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导致南方沿海特有的动植物物种面临生存危机。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极端降雨、干旱、台风等气候变化效应,加剧了海岸带的侵蚀,改变了物种分布,增加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为后续的生态廊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明确的靶向。 第二部分:南方沿海生态廊道的理论框架与规划策略——宏观布局 本书的核心贡献之一在于提出了适用于南方沿海复杂地理环境的生态廊道建设理论框架。作者们借鉴了国内外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南方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系统的规划策略。这包括: 生态廊道的功能定位: 明确生态廊道的首要目标,是作为生物迁徙通道、生态基质的连接、关键生态过程的维系,还是兼具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景观美化等综合功能。 廊道选址与优化方法: 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模型模拟等现代技术,识别并评估潜在的廊道连接区域。重点关注对生物活动至关重要的“节点”和“走廊”,如山脊线、河流廊道、海岸带植被带等。 廊道类型与结构设计: 探讨不同尺度的廊道类型,如大型生态网络中的主干廊道、连接斑块的次级廊道,以及区域性的景观廊道。根据具体功能需求,设计廊道的宽度、长度、连通性以及内部结构(如乔灌草的搭配、水体与陆地的比例等)。 多目标兼容性分析: 在生态廊道规划中,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社会需求、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因素,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例如,将生态廊道建设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相结合。 第三部分:南方沿海生态廊道的关键技术与营建模式——精细操作 在理论框架和宏观规划的基础上,本书深入探讨了南方沿海生态廊道建设中的具体技术与实践模式。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的“技术宝典”,为实际操作提供了详尽的指导。 植被选择与配置技术: 强调选择乡土、抗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种类。重点介绍针对不同廊道类型(如滨海防护林带、河流缓冲带、山地生态廊道)的植被配置模式,以及如何通过营造多层次、多功能的植被群落来提升廊道的生态服务功能。 栖息地营造与生物多样性促进: 详细阐述如何通过人工措施,如设置鸟巢箱、昆虫旅馆、鱼类产卵区、保留枯立木等,为野生动植物创造适宜的栖息和繁衍环境。探讨针对特定关键物种(如候鸟、濒危鱼类)的栖息地修复和营建技术。 水土保持与湿地恢复技术: 针对南方沿海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问题,介绍有效的植被护坡、土壤改良、工程措施等。对于湿地生态廊道,则重点讲解如何进行退化湿地的恢复、人工湿地的构建,以及如何优化湿地水文条件,以重建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 深入研究红树林种植、海草床恢复、人工鱼礁建设等技术,以及如何利用生态工程手段,如植被固定沙丘、构建人工滩涂等,来增强海岸带的防护功能,抵御风浪侵蚀。 廊道连通性提升技术: 针对已被人类活动严重割裂的区域,介绍如何通过构建生态桥、生态涵洞、绿道、地下通道等设施,来恢复和增强生态廊道的连通性,保障生物的自由迁徙。 可持续管理与监测体系: 强调生态廊道建设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长期的、动态的管理。本书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包括植被生长状况、物种动态、水质、土壤状况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控。同时,也探讨了社区参与、政策保障等可持续管理机制。 第四部分:南方沿海生态廊道的实践案例与成效评估——经验借鉴 为了使理论与技术更加具象化,本书精心选取了南方沿海地区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廊道建设成功案例进行深度剖析。这些案例涵盖了从国家级大型生态工程到地方性特色廊道建设,从滨海湿地修复到内陆河流域治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介绍,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 不同营建模式的优劣势: 如以工程化措施为主的模式、以生态修复为主的模式、以及以社区参与为主导的模式,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和效果。 关键环节的技术应用: 具体展示了书中提到的各类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情况,以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廊道建设的综合效益: 不仅评估了生态效益(如物种数量增长、栖息地质量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增强等),也关注了经济效益(如旅游收入、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等)和社会效益(如居民环境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等)。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总结了在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参考。 总结: 《潮起潮落,绿韵绵延:中国南方沿海生态廊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扎实的实践探索,为南方沿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本书不仅为科研人员、规划者、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也为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南方沿海生态修复与建设的窗口。它深刻地揭示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生态廊道建设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绿色纽带,是守护我们共同家园的关键力量。阅读本书,如同沿着一条蜿蜒的绿色丝带,穿越南方海岸线的壮丽画卷,感受潮起潮落中的勃勃生机,体悟绿韵绵延的永恒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这本专著,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书名中的“模式”二字,让我猜测书中很可能将广东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按照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态功能和建设目标,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比如,是否会针对珠三角的城市化区域、粤东沿海的生态脆弱区、粤北的山地丘陵区,分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建模式?我特别好奇“关键技术”这块内容,它会涵盖哪些方面?会不会涉及土壤修复、水肥一体化管理、智慧林业技术在林带建设中的应用?或者是在生物防治、生态廊道构建等方面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我一直认为,生态景观林带不仅仅是简单的植树造林,更是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优化和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科学规划、精细营建,并实现林带长期健康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出品,通常意味着内容的严谨性和权威性,这也让我对本书的价值有了更高的信心,相信它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林业工作者以及生态环保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终于拿到了《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这本期待已久的书,还没翻开,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沉甸甸的分量吸引住了。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尤其“生态景观林带”和“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这两个词,让我对它即将带来的知识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对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想了解在气候和地理条件独特的广东地区,如何才能有效地构建既美观又具备生态功能的林带。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林带,比如沿江、沿海、公路旁的林带,它们在选址、树种选择、配置方式上有什么样的侧重点?我尤其关注“关键技术”这部分,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实操性强的指导,比如关于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土壤改良等方面的新方法?书的作者邓鉴锋先生,以及权威的中国林业出版社,都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可靠性有了很高的期待。这本书的出版,相信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广东地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新窗口,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对未来城市规划和绿化工作的灵感。

评分

我一直在关注国内林业和生态建设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当得知有《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这本书出版时,立刻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营建模式”,让我联想到是否会对不同区域、不同生态功能需求的林带,提出一套系统性的设计和建造方案。例如,在广东这样多台风、强降雨的地区,林带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会是怎样的考量?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经过实践检验、能够有效提升林带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创新性技术?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项目的成功经验,来佐证理论的有效性。像是在某些工业区周边,如何构建既能净化空气又能降低噪音的林带?又或者是在旅游区,如何设计出既能融入自然风光又能提升游客体验的景观林带?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植物多样性、乔灌草结合的配置原则,以及不同季节的景观变化,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林业专家,为我们揭示广东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奥秘,并提供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精准地指出了其研究的核心与地域范围,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生态景观林带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改善人居质量的重要基础设施,而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且生态环境多样的省份,其生态景观林带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书中提到的“营建模式”,我猜测可能会涉及到针对广东不同地理单元(如沿海、丘陵、平原)的具体营建策略,比如在沿海地区如何选择耐盐碱、抗风化的树种,在城市区域如何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景观林带,以及如何通过植物群落的科学配置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我尤其看重“关键技术”这一部分,希望它能够深入探讨在实际营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关于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如何利用乡土植物构建本土化、可持续的生态景观林带等。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出版背景,更是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广东地区生态建设的专业窗口。

评分

《广东生态景观林带营建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充满了对广东地区独特生态环境和建设需求的深度关注。我一直觉得,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差异巨大,因此生态景观林带的营建也必须因地制宜。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剖析广东地区在营建生态景观林带时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高温高湿、季风气候、以及不同区域的地质特点等,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关于“营建模式”,我猜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树种搭配,而是会从宏观的规划布局,到微观的植被配置,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通过林带的形态、结构和层次设计,来最大化其生态效益,比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同时又能兼顾视觉美感和休憩功能?“关键技术”部分,更是我关注的焦点,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让林带的建设和后期管理更加科学高效,避免“建而难管”或“建而失效”的尴尬局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