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
:37.00元
售价:25.9元,便宜11.1元,折扣70
作者:胡娟,李立国,胡莉芳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3001601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中华民族拥有特色鲜明、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其中儒家学说是主体,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奠基者,“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主张至今振聋发聩;儒家之外,还有先秦的墨家、道家、法家,魏晋隋唐时兴盛的佛学都各领,对教育思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些教育思想被后代不断光大与丰富,已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源头活水。
本书选编了从先秦到清末的一些教育经典名篇,既注重以儒家教育经典为主,同时又关注了墨家、道家、法家及佛家的代表性论著;既注重脍炙人口的教育大家的论著,也有重点地选编了一批教育思想深刻,但并不以教育家身份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作品。相信这些兼具思想性和文学性的文字在展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的同时,会带给渎者根的教育和美的历程。
导论
重教与教化
《论语》(节选)
《道德经》(节选)
《所染》
《兼爱》
《庄子》(节选)
《孟子》(节选)
《性恶》
《五蠹》(节选)
《大学》
《实性》
《汉书·董仲舒传》(节选)
《效力》(节选)
《超奇》
《难自然好学论》
《宋书·恩幸传》序
《南宗顿教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节选)
《原性》
《材论》
《河南程氏遗书》(节选)
《大学章句序》
《殿试对策卷>>
《科举》
《学校》
《生员论》
《病梅馆记》
为师与教学
《论语》(节选)
《孟子》(节选)
《学记》
《保傅》
《师说》
《种树郭橐驼传》
《师友箴》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贡院乞逐路取人状》
《论逐路取人札子》
《答祖择之书》
《袁州学记》
《师》(节选)
《师友》
《白鹿洞书院揭示》
《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为学而治学
后记
这本书,我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本充满智慧的古籍,里面记录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教育领域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洞见。它并非那种浮于表面的“心灵鸡汤”,而是真正沉淀下来的思想精华。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学习方法”的探讨。从“温故知新”到“举一反三”,从“勤能补拙”到“学思结合”,这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却是经过无数先贤实践检验的真理,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在强调勤奋刻苦的同时,也注重学习的效率和方法。而且,书中对“教育公平”的早期思考,也让我感到惊喜。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书中关于“有教无类”的论述,以及对不同群体接受教育的关注,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进步性和超前性。书中的导读部分,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帮助。它不仅解释了原文的字词句,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分散的教育思想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它让我感受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尘封的过去,而是可以滋养当下,启迪未来的活水源泉。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奇妙体验。它不是那种冰冷、干燥的理论手册,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画卷。每次翻开,我都感觉像是走进了历史的长廊,与那些伟大的教育家们面对面交流。他们关于如何培养德行、如何启迪智慧、如何塑造人格的论述,依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为师之道”的章节,那里不仅仅是讲述师德的重要性,更深入地探讨了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的一生。书中收录的一些古代教育案例,虽然年代久远,但所揭示的人性共通之处,以及教育的普遍规律,却让我深感震撼。例如,我看到了一个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克服惰性的生动故事,它所运用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行之有效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更加坚信,优秀的教育思想是具有普适性的。而且,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并非一味地模仿古人的晦涩,而是通过精心的选材和编排,让古人的思想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同时,书中穿插的导读和注释,更是如同导航仪一般,引领我穿梭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中,不错过任何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让我明白,传统并非是僵化的遗物,而是活态的智慧,是可以滋养当下,启迪未来的。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它并非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式”读物,而是真正沉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初翻开,里面那些古朴典雅的文字,虽然初看有些晦涩,但细细品读,仿佛能穿越时空,听到古圣先贤在耳边低语。它不像是现代那些编纂得过于“精美”的教材,而是更像一个原汁原味的宝库,将历代关于教育的精华,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它收录那些不太为人熟知但却极富洞见的人物思想,这让我在震撼于孔孟老庄的宏伟体系之余,也能窥见更多元、更细腻的教育智慧。例如,我看到了苏轼关于“以情养性”的论述,以及王阳明“知行合一”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这些都让我对“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名人名言,而是非常有条理地梳理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在教育理念上的演进与碰撞。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教育理论,更是在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进行一次深刻的连接。它的编排也颇为用心,每一篇文选后面都附有导读,这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导读不仅解释了原文的字词句,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原文的时代背景、核心思想,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导读”的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枯燥的古籍变得生动有趣,让我能够更自信地沉浸其中,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宝贵财富。这本书,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智慧的熔炉,值得反复品读,细心体会。
评分刚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历代文选》,说实话,有些敬畏,毕竟是“传统经典文献”,总觉得门槛很高。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学术的深度与可读性。它不像某些纯粹的学术研究那样,语言过于艰涩,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也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思想的厚度。它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将古人深邃的教育智慧娓娓道来。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并没有拘泥于单一的儒家思想,而是将道家、法家,甚至佛家的一些教育思想也囊括其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我特别记得里面有一段关于“因材施教”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根据个体的禀赋和特质进行教育,这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书中对不同流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也让我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引述原文、解读,并结合时代背景,呈现出思想的演进过程。这种严谨而不失灵活的编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领略到古人的深刻智慧,又能感受到思想的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模式,以及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创新发展。它是一本可以伴随我成长的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的俗语。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系统、更立体、更鲜活的教育思想世界。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枯燥地罗列理论,而是通过精选历代经典文献,用原汁原味的方式,展现了古人在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我尤其被书中对“君子人格”塑造的探讨所吸引。从不同学派对“君子”的定义和培养路径的分析,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对学生品德修养的极端重视,以及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格的雕琢,对灵魂的引导。书中的导读部分,对我帮助极大。它不仅解释了古文的难点,更关键的是,它引导我思考原文背后的思想逻辑和现实意义。例如,某段关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阐述,导读部分结合了多位先贤的解读,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从表层走向了深刻,认识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解读,让我能够真正地消化和吸收这些古老的智慧,而不是浅尝辄止。它让我感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当下的学习和成长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它并非那种一目十行就能读完的书,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我最欣赏的是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人文关怀”精神。从对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视,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都透露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书中对于“立德树人”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成长。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身教重于言教”的论点所打动。它强调了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让我深刻反思了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榜样。书中的导读部分,我必须再次强调其重要性。它如同翻译官和向导,将那些晦涩的古文变得易于理解,并引导我深入思考原文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某段关于“从善如流”的解释,导读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结合了相关历史典故,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其中蕴含的谦逊和包容的品质。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朴素的道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和教育实践。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的忐忑。期待的是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忐忑的是能否真正理解那些古老的智慧。然而,阅读之后,这种忐忑完全被惊喜所取代。这本书的选文极其精炼,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在教育领域的代表性观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非常有逻辑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演进轨迹。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中国传统教育非常注重“知行合一”。书中对这一思想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现了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将实践经验反哺于学习。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而且,书中对“为学”和“为人”的辩证统一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宏大视野。它不仅仅关注知识的获取,更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能力、情操等各个方面。书中的导读部分,对于我这样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更是宝贵的财富。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原文的难点,并对核心思想进行了提炼和升华,让我能够更轻松地吸收这些古老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和成长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所揭示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性。在翻阅的过程中,我时常惊叹于那些古人超越时代的教育洞见。他们对学习规律的把握,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以及对教育目标的确立,即使放到今天,也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探讨。书中收录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这一关系的论述,既有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也有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更有倡导二者相互促进的。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认识到“教”与“学”并非简单的单向输出与输入,而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书中的导读部分,非常有见地。它不仅对原文进行了准确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被后人继承、发展或批判。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它不是一次性的思想爆发,而是经过数千年沉淀、积累、升华的智慧结晶。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位伟大的教育家进行思想的对话,他们提出的问题,他们探索的答案,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评分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教育之旅。它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教育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实践的。我最被触动的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蕴含的“重德育人”的理念。书中对道德修养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的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塑造和灵魂的升华。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解读,它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它让我看到了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而且,书中对不同教育思想流派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它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书中的导读部分,简直是我的“定海神针”。它能够精准地捕捉原文的精髓,并用现代人的语言进行阐释,让我能够克服古文的障碍,真正地理解那些深邃的思想。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注释,更是一种引导,引导我去思考,去感悟,去践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如何进行更有意义的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初读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宝库的大门。里面的文选内容,涵盖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家的思想精华。这让我得以一窥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体系的宏大轮廓。我不再只是零散地了解一些教育名言,而是能够系统地把握不同教育思想流派的特点、渊源和发展脉络。例如,书中关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梳理,不仅涉及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还深入探讨了孟子的“性善论”对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下的教育策略。这种层次分明的解读,让我对儒家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书中对道家、法家等非主流教育思想的介绍,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考。书中的导读部分,更是点睛之笔。它并非简单的翻译,而是深入地剖析了原文的核心要义,并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并理解其思想的价值。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它让我明白,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记住内容,更是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时代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