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基于分层多域的应急通信系统监控技术
定价:48.00元
售价:33.6元,便宜14.4元,折扣70
作者:张德育,冯永新,张德慧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80881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基于分层多域的应急通信系统监控技术》以应急通信系统为背景,首先在分析其特点及现有监控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分层多域监控体系结构,该结构具有扩展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能够减小网络时延,提高系统吞吐率。并在此体系结构中采用了基于ART2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域*举算法,提高了域*举的稳定性,减少了域*举带来的网络开销,对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沉稳,透着一股老派工程师的严谨与务实。尤其是在探讨系统性能评估指标的那几个章节,作者简直像一个外科医生般精准地剖析了每一个参数背后的深层含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异常检测”模块的阐述,它没有采用当下流行的浮夸算法堆砌,而是基于对通信链路特性的深刻理解,提出了几个非常贴合实际的阈值设定与修正模型。读到这些内容时,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实际测试场地上,一遍遍调试设备、记录波动的场景。对于那些在实际工作中深受系统间歇性故障困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教给我们的不只是“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做”,这种探究本源的治学精神,在当前快餐式的技术文档中实属难得。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对基础的网络协议和信号处理有扎实的背景知识。但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几章,随之而来的收获将是巨大的。作者在构建多域协同框架时,展现了惊人的系统设计能力。我个人对书中关于“资源动态调度”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巧妙地平衡了实时性和覆盖率这两个看似矛盾的需求。作者通过一系列数学建模,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在资源极度受限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关键信息的优先传输。那种将复杂问题拆解、简化,最终找到最优解的思维过程,对提升读者的工程直觉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读完后,你会感觉自己的“技术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通信子系统,而是开始从全局的角度审视整个应急指挥体系的有效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展开内容。开篇铺垫的是理论基础和背景需求,中间部分则如同搭建一座精密的机器,将各个功能模块——从感知层到控制层——逐一精细化地安装到位。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对“人机交互界面”的关注。在应急通信这种高压场景下,操作的直观性至关重要。作者花了好大力气描述了如何将复杂的系统状态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现场指挥官,这体现了作者深知技术最终要为人服务的理念。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换作是我来设计这个界面,我会如何取舍。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批判性思考,是评价一本优秀技术著作的关键标准。这本书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它促使你不仅学习技术,更要思考技术的应用场景与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错落有致的银色线条,给人一种既专业又充满未来感的印象。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从绪论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技术图景,清晰地勾勒出了当前应急通信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对现有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分析,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层次网络间的协同机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信息流中心,密切关注着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动态变化。书中对数据采集和初步处理的描述尤为细致,仿佛能看到那些传感器和节点是如何实时捕捉环境信息的。整体阅读体验是充实且富有启发性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次对未来通信架构的深刻预演。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厚重”。它不是那种市面上流行的轻薄速成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一字一句去消化的知识结晶。作者在引用参考文献时,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和审慎,每一项引述背后似乎都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在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尾声部分,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几个前瞻性的研究方向,这些预测既立足于当前的技术瓶颈,又充满了对未来通信技术演进的乐观展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现阶段可实施的解决方案,更在于它为后来者指明了后续探索的路径。读完之后,我仿佛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训练,对复杂系统工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将其作为案头工具书的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