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68.00元
售价:47.6元,便宜20.4元,折扣70
作者:李世鹤,杨运年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1152071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本书在《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一书的基础上,本着将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开发和组网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原则,对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些主要技术问题进行全面介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TD-SCDMA空中接口、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无线设备、电波传播及链路预算、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设计概要、TD-SCDMA向B3G的过渡与发展等。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网络设计和运营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专业性有余,启发性不足”。它似乎是为那些已经非常熟悉通信原理、并且专门负责这个特定系统维护或升级的工程师编写的“内参”。对于我这种背景稍显宽泛,希望通过学习特定技术来拓宽技术视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虽然高,但其“入口”设置得太高了。它没有提供任何预备知识的快速回顾,而是直接将读者抛入了深水区,要求读者自带救生圈。书中的语言风格,如前所述,是极度干燥和客观的,缺乏任何能激发读者好奇心或引发进一步思考的“引子”。它只是冷冰冰地陈述“是什么”和“怎么做”,却很少触及“为什么会这样设计”背后的商业考量、频谱资源的限制,或是全球技术标准制定的复杂博弈。这种叙事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枯燥的、自上而下的知识灌输,而不是一场充满发现和乐趣的探索之旅。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留下的更多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抽象的流程图,而不是对这项技术在全球移动通信历史中所扮演角色的清晰认知,更别提从中汲取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设计哲学了。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搞清楚在那个时代,我国在自主研发移动通信技术时,具体遇到了哪些技术瓶颈,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系统设计来规避或解决这些问题。我本以为书中会有一章专门探讨技术路线选择的博弈,或者至少在描述技术方案时,会穿插一些关于“为什么选择A而不是B”的背景分析。然而,我的期望再次落空了。这本书完全是以一种“既成事实”的口吻来叙述的,就好像这个技术标准是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的,完美无缺。书中对具体模块的描述,例如射频前端的功率控制策略,或者核心网与接入网之间的接口协议,都只是冷静地陈述“应该如何实现”,而缺乏对“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干扰、功耗限制、多址干扰的实际测量数据或模拟结果”的讨论。这就让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份高度理想化的设计蓝图,缺少了工程实践中特有的那种“泥泞感”。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实际部署中遇到的奇异故障排查记录,或者不同厂家在实现这个标准时出现的互操作性难题,这些能让人身临其境的内容,对于理解一个复杂系统的真正生命力至关重要。可惜,这本书更像是在描绘一个在真空环境下运行的完美机器,对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它似乎选择了避而不谈,这使得它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只能停留在纯理论的象牙塔尖。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黑色的背景上印着白色的宋体字,那种感觉就像是八十年代末期出版的专业技术手册,带着一股浓厚的学院派气息。我原本是冲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这几个字去的,毕竟我对无线电通信的原理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2G到3G迭代的关键时期,技术上的飞跃总是让人充满期待。然而,当我翻开前几页,试图寻找那些关于WCDMA或者CDMA2000的深入比较分析时,我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完全不在那些主流的3G标准上。它似乎把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对一个特定、似乎已经被市场淘汰的技术——TD-SCDMA的底层架构进行了近乎偏执的拆解和阐述。这对于一个寻求了解全球3G技术全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信息错位。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全球通信标准竞争的宏大叙事,结果却像被拉进了一个极其细分的、特定时间节点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的都是特定区域的“文物级”技术细节。书中的图表绘制得非常工整,横平竖直,但那些复杂的时分、频分、码分复用的交织图谱,对于缺乏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几乎等同于天书,完全没有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反而加重了阅读的难度。我得承认,对于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的通信标准演进的专家来说,这本书或许是一份详尽的档案,但对于像我这样希望快速掌握3G核心竞争力的普通技术爱好者而言,它提供的视角太过狭窄,显得有些“钻牛角尖”了。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怎么说呢,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老派工程师”的味道。没有丝毫的修饰,句子结构极其严谨,每一个技术名词的出现都像是经过了冗长的法律条款审阅一般,生怕出现任何歧义。初读时,这种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感觉作者对知识点的掌控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过度严谨就开始变成了一种障碍。我注意到书中充斥着大量的缩写和特定术语,而且这些缩写往往只在第一次出现时给出全称,后续就完全依赖读者的记忆力来分辨。比如,“帧结构”、“时隙分配”、“基带处理单元”这些概念,作者似乎默认读者已经熟知它们在特定标准下的精确定义。当涉及到一些关键算法的数学推导时,推导过程被压缩得非常快,很多中间步骤直接跳过了,留下读者像在看一部快进的电影,虽然知道结局,但错过了精彩的转折点。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参考手册的精简版,而不是一本旨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材。我尝试用它来辅助理解我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中的某些性能优化问题,结果发现,要从书中提炼出可直接应用到现代系统设计中的“灵感”或“方法论”,需要极高的知识储备和耐心去逆向推导作者省略掉的逻辑链条。总而言之,它像是一把非常锋利的瑞士军刀,但刀柄设计得过于光滑,不容易握持,而且刀刃的细微调整方向,只有原厂的设计师才最清楚。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纸张偏薄,墨水似乎有些陈旧,很多图表的线条在印刷过程中出现了轻微的重影,尤其是在涉及复杂的波形图和星座图时,这些瑕疵严重影响了对细节的捕捉。更令人恼火的是,书中的索引和术语表做得极其粗糙。很多关键概念,比如某些特定的信道编码方案,虽然在正文中被反复提及,但当你试图通过索引查找其首次出现的页码时,你会发现索引条目缺失或者指向的页码是错误的。这迫使我不得不使用传统的、笨拙的“逐页翻阅法”来定位信息,极大地降低了作为工具书的使用效率。在信息检索如此重要的今天,一本技术书籍的索引系统竟然如此不可靠,这简直是对读者时间的不尊重。想象一下,当你急需确认一个公式的变量定义时,却要在几十页中徒劳地寻找,那种挫败感是难以言喻的。此外,书中的参考文献列表也显得过于单薄,很多引用似乎停留在上个世纪末的期刊和会议论文,对于一个声称是“第三代”系统的著作来说,它对后续技术发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接纳度似乎非常保守和滞后,给人一种“完成于一个特定时间点,之后便不再更新”的僵化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