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特性被认为是激光在大气中传输*为稳定的 特征,偏振移位键控(Polarization Shift Keying, PolSK)技术属于偏振调制,是一种新兴的 无线光通信调制技术,它是利用偏振光作为载波,把 信息编码到它的偏振态上,是一种无阈值调制方式, 对大气信道造成的影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对 基于偏振移位键控的偏振编码技术的研究将为提高空 间光通信系统综合性能提供新方法与新途径。
刘智、赵义武、刘丹、方韩韩、倪小龙、陶宗慧 著的《基于偏振移位键控的大气激光通信关键技术》 对基于偏振移位键控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原理及关 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全书共分六个部分, 分别系统介绍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激光偏振调制技 术的发展现状、基于偏振移位键控的大气激光通信系 统组成和工作原理、激光信号偏振移位键控调制技术 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大气信道中GSM光束的偏振传输 特性、基于圆偏振移位键控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半实 物仿真系统构建与实验结果分析、基于液晶可变相位 延迟器的偏振激光信号源以及相干度**可控的部分 相关激光源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激光技术、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科 技工作者研究参考,也可供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 程领域的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外研究现状
1.3.1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概况
1.3.2 激光偏振调制技术相关研究与应用国外研究概况
1.3.3 激光偏振调制技术相关研究与应用**研究概况
1.4 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偏振移位键控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原理
2.1 引言
2.2 基于偏振移位键控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组成
2.3 CPolSK调制在大气激光通信系统中的优势
2.3.1 通信系统收发端无需坐标轴对准
2.3.2 调制信号抗干扰性强
2.4 基于PolSK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信号偏振移位键控调制技术
3.1 引言
3.2 激光偏振特性描述
3.2.1 光波偏振态
3.2.2 光波偏振度
3.3 偏振移位键控技术原理
3.4 大气激光通信系统中的强度调制与偏振调制性能比较
3.4.1 各种激光强度调制方式介绍
3.4.2 调制方式性能分析
3.5 基于铌酸锂晶体的偏振态调制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气信道中GSM光束的偏振传输特性
4.1 引言
4.2 大气信道的湍流效应
4.2.1 大气湍流的形成
4.2.2 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
4.2.3 大气折射率起伏功率谱密度
4.3 大气湍流对激光传输的影响
4.4 部分相干、部分偏振的GSM光束偏振传输特性研究
4.4.1 相干性和偏振性统一理论
4.4.2 GSM光束在湍流环境中的传输公式
4.4.3 GSM光束在湍流环境传输的偏振特性研究
4.5 湍流环境激光偏振传输特性半实物仿真研究
4.5.1 大气湍流模拟装置介绍
4.5.2 湍流环境激光偏振传输特性半实物仿真系统组成
4.5.3 半实物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CPolSK的大气激光通信系统半实物仿真
5.1 引言
5.2 偏振移位键控系统与OOK系统性能对比
5.2.1 偏振移位键控与OOK通信系统构建
5.2.2 性能分析
5.3 高速CPolSK通信系统的仿真研究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质量堪称一流。很多复杂的概念,如果没有那些清晰的示意图和对比曲线,可能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去理解。作者在图表设计上显然下了大功夫,每一张图都准确地服务于文字的表达,极大地提升了阅读效率。特别是那些关于误码率(BER)与信噪比(SNR)关系的曲线图,做得非常专业且易于辨识。文字的流畅性也值得称赞,尽管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但作者总是能够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确保读者不会因为某个生僻的术语而被卡住。对于需要快速掌握某一领域核心知识的读者而言,这种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简直是福音。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读起来反而有一种探索未知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在深入探讨技术细节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信号处理和编码的章节,那些关于如何优化接收端信号提取的策略,简直是工程师的宝典。书中详细介绍了多种先进的信号检测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性能评估,这让我得以跳出理论的象牙塔,看到这些技术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潜力。而且,书中对噪声模型的建立和分析非常到位,这对任何想要进行系统级仿真或设计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储备。我发现作者在描述复杂的数学模型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工程上的权衡考量,比如计算复杂度与性能增益之间的取舍,这种“两手都要抓”的态度,让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自己的项目经验去反思,书中的观点总能提供新的视角。
评分从一个资深从业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可操作的知识框架。它涵盖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尤其是在系统设计层面,作者提出的模块化思路,非常适合团队协作和知识传承。我尤其欣赏它对“稳健性”的强调,在激光通信这种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的领域,如何确保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输出,才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书中对链路预算的详细分析,几乎可以作为一个标准流程被直接应用到新项目启动时。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做到”。它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其中的洞察和细节,值得反复揣摩和学习。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精妙,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完整的技术发展史的缩影。从早期的光通信基础到最新的前沿技术,作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梯次。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关于系统集成和实验验证的部分。作者没有回避实际工程中遇到的种种“狗屁倒灶”的问题,比如硬件延迟、电磁干扰以及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挑战。他坦诚地分享了在构建实际链路时所做的妥协和优化,这为我们这些计划搭建实际系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避免了许多弯路。此外,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虽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但那种启发式的讨论,激发了我们对下一代激光通信技术的思考。这种超越当前技术限制的视野,是这本书价值的又一重要体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有力,黑色的背景下,蓝色的光束穿透大气层的抽象图景,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书本,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扎实的物理基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翻阅前几章,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深入复杂的算法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自由空间光通信的物理原理,特别是大气湍流对光束的影响,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他用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数学推导,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光学现象变得易于理解。书中对不同调制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引人深思。特别是关于如何克服大气对光信号的衰减和畸变,书中提出的几种前沿解决方案,让读者能够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辞藻堆砌,力求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知识点之间逻辑性很强,像一条精心编织的脉络,引导读者层层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