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Protel 2004电路设计教程
: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张松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01
ISBN:9787302142133
字数:353000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主要针对电路设计领域,采用课堂实训教学模式,系统讲述了使用Prtoel进行电路原理图与印刷电路板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全书由10章组成:第0章是全书的导论,主要对电路设计职业的前景、薪酬及链接进行了全面阐述;章至第3章主要介绍了电路原理图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等知识;第4章主要介绍了印刷电路板设计流程;第5、6章介绍印刷电路板设计的技巧和后处理方法;第7章重点介绍了层次电路电路图设计的思想、层次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和使用方法:第8章介绍元件库的创建和修改方法,以及如何创建自己的元件集成库;第9章给出了两个复杂的设计实例,对前面各章所学知识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综合运用。
本书适合各级学校和培训班作为学习Protel电路系统设计的教材,以及广大想学习Protel的读者的学习用书。
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是针对那些需要从零开始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工程师或学生。它的内容组织结构,极具逻辑性地划分了“理论学习”、“软件应用”和“制造准备”三大板块。在“制造准备”这一部分,它的论述尤其值得称道。它详细解释了叠层结构的选择标准,例如Tg值、层间粘合剂类型对可靠性的影响,以及PTH(过孔)的深径比控制对电镀质量的制约。这些细节,往往是那些只关注“画板子”的教程中被忽略的“幕后工作”。通过对这些制造工艺约束的预先了解,读者在设计阶段就能规避掉大量在打样和批量生产中才会暴露的严重错误。例如,书中对于阻抗控制层中线宽和间距的计算公式推导非常详尽,并给出了在不同介质常数下的校准表格,这远比直接套用软件内置的默认值来得靠谱和可信。这种对设计与制造之间桥梁的强调,体现了作者对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深刻理解,而非仅仅停留在虚拟的设计阶段。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教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稳健,可以说是循序渐进的典范。它不会一开始就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将人击退,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先从最基础的原理图符号和元件封装开始讲解,每一步都确保读者跟得上。这种教学上的连贯性,使得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大大降低。我尤其欣赏它在实例操作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选择那种动辄上百层的复杂多层板设计作为初始案例,而是选择了一个结构清晰、功能明确的简单电路——比如一个基础的运放电路或简单的数字接口板——来贯穿讲解从原理图绘制、元件库建立到最终的PCB布线和DRC检查的全过程。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教学案例选择,确保了学习者能够完整地体验设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而不是在某个复杂的角落迷失方向。读完这部分,你会对整个设计流程建立起一个完整且可操作的认知框架,为未来处理更复杂的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停留在对软件功能的零散认知上。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内功心法”而非“招式秘籍”。它不太关注当前最新的软件版本有哪些酷炫的新功能,比如三维封装预览或者云协作这些时髦的特性。它的价值在于,那些被时间考验过的设计哲学和工程判断力,这些是任何软件更新都无法取代的。例如,在探讨PCB板材散热设计时,它没有直接推荐最新的热仿真工具,而是详细分析了铜皮面积、热过孔阵列的优化布局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热传导率来平衡成本与性能。这种基于物理定律的优化思维,是区分优秀工程师和平庸操作者的关键。阅读它,就像是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习传统手艺,虽然工具可能不是最新的,但其背后的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穿越了时间和技术的迭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教会你的是如何像一个真正的电子工程师那样去思考,而不是如何像一个软件用户那样去操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给我一种时光倒流的怀旧感。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扑面而来的是那种经典的、略带年代感的排版风格,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电子设计还未被大量集成化工具完全统治的时代。书中对基础理论的阐述,是那种扎扎实实的教科书式讲解,没有过多花哨的图形界面操作演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原理的剖析上。比如,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讲解元器件选型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在哪个菜单下点击“Place”按钮。对于那些真正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么画,而不是仅仅学会如何操作软件的人来说,这种深度是极为宝贵的。它不只是教你画图,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你的“电学直觉”。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复杂的阻抗匹配问题,我查阅了许多现代的、基于最新软件版本的教程,都只是给出了一个模板化的解决方案,但翻阅这本书的早期章节,我找到了关于传输线理论在低速设计中应用的更本质的讨论,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它像是一位老工程师,不厌其烦地在你耳边低语那些被现代教程简化掉的“黑箱”知识。这种对底层逻辑的坚持,使得即便是面对今天纷繁复杂的元器件,你也能找到应对的基础逻辑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尤其在PCB布局的“艺术性”探讨上,展现出一种与当下快餐式教程截然不同的气质。它似乎更注重于经验的传承,而非仅仅是功能手册的复述。初看起来,书中关于信号完整性的讨论可能显得有些“过时”,因为它着重于传统的串扰分析和地平面设计规范,并没有过多涉及超高速设计中的复杂耦合模型。然而,正是这种“过时”,反而凸显了其价值。它迫使读者去理解为什么需要一个良好的地平面,而不是简单地复制一个现成的“地流回流路径”图谱。在讲解电源分配网络(PDN)时,作者采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的类比方式,将电容的选择和去耦点的设置,比喻成给水管系统安装缓冲器,这种形象化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门槛。我个人觉得,对于一个刚入门但求知欲强的学习者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建立一种“敬畏感”——让你明白PCB设计远不止于用软件把元件连起来那么简单,它关乎物理、材料和电磁场的基本规律。这种对设计规范的尊重和对潜在风险的预警,是任何新版软件教程都难以替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