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定价:68.00元
售价:47.6元,便宜20.4元,折扣70
作者:李世鹤,杨运年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1152071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在《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一书的基础上,本着将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开发和组网实际应用密切结合的原则,对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些主要技术问题进行全面介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TD-SCDMA空中接口、TD-SCDMA系统主要技术、无线设备、电波传播及链路预算、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设计概要、TD-SCDMA向B3G的过渡与发展等。
本书可供从事移动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网络设计和运营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作者的文字风格来看,我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行业背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行文措辞极为规范和准确,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口语化或模棱两可的表达。这无疑是技术书籍所应具备的特质。然而,这种过度规范化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牺牲了可读性和趣味性。我尝试去理解其中关于软件定义网络(SDN)与该通信系统结合的潜在前景,或者对未来5G/6G演进路径的某些前瞻性思考。但整本书的内容似乎完全被锁定在了TD-SCDMA标准的生命周期之内,对外围技术的交叉影响或未来演化方向几乎没有涉及。这就好比一本非常详尽的蒸汽机原理图集,虽然对蒸汽机的每一个部件都描绘得丝丝入扣,但却完全没有提及内燃机和电力驱动的兴起,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显得有些受限,缺乏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视角。我原本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座连接过去技术辉煌与未来通信蓝图的桥梁,但它更像是一个精确描绘了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技术快照,珍贵但略显孤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选择了一种相对朴素的米黄色内页,长时间阅读下来对眼睛比较友好,这在长时间的技术攻坚过程中确实是一个贴心的设计。当我进入到系统接口和协议栈的部分时,我原本非常希望能够看到对这些接口设计背后的权衡取舍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在处理移动性管理和切换流程时,不同的设计选择会对网络延迟和用户体验产生哪些具体的量化影响?书中似乎只是平铺直叙地描述了既定的流程和信息元素,比如RRC连接建立过程中的步骤和消息类型。我期待的那些关于“为什么选择这个超时时间?”或“该信令的开销是否可以优化?”的讨论,都没有出现。这使得我对这些协议设计的“智慧”之处体会不深。它提供了一份清晰的“是什么”的清单,却未能充分解答“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层原因。对于希望掌握系统设计精髓的进阶读者而言,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感是比较强烈的,仿佛只能看到一个高层级的用户手册,而无法深入到工程师们在制定标准时所经历的艰难决策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堪称一流,纸张的触感细腻光滑,油墨的着色均匀饱满,这在技术专著中算是比较难得的体验了。当我沉浸其中时,我对这种“质感”的赞赏很快就被内容的“密度”所取代。我原本设想的是,作为一本关于一个具体通信系统的专著,必然会详细介绍其物理层和链路层的那些精妙设计。比如,TD-SCDMA独有的时分码分多址(TDD)的帧结构设计,其灵活性和对上下行业务配比的适应性,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仿真数据或者实际部署中的性能对比分析。但阅读下来,这些期待落空了。书中对基础理论的阐述似乎是点到为止,没有提供足够的数学推导来支撑结论的可靠性,使得一些关键参数的选取显得像是“已知条件”,而不是通过严谨分析得出的“必然结果”。对于一个习惯了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思考的读者来说,这种处理方式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因为我需要不断地在脑海中自己去“补全”那些缺失的论证环节。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份非常详尽的设备操作指南,而非一本深入揭示技术内核的学术专著,少了一份能够让人醍醐灌顶的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黑白的主色调透露出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气息,书脊上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厚重知识量。我最初被它吸引,是冲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这个宏大的主题去的,毕竟在那个时代,3G技术无疑是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原本期待能读到关于系统整体架构、关键技术原理,乃至不同制式之间博弈的精彩论述。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那种探寻前沿科技奥秘的兴奋感稍稍冷却下来。我希望能看到对核心算法,比如信道编码、多址接入策略的深入剖析,或者至少是对系统性能评估模型的详细推导。书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规范和标准的罗列,虽然这对于工程实现或许至关重要,但对于一个渴望理解“为什么”和“如何做”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晦涩和抽象。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试图在章节之间寻找一条清晰的技术演进脉络,但感觉信息点是分散的,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能够将各个技术模块串联起来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关于用户体验和业务支撑方面的探讨,几乎没有涉及,这让整本书显得有些“失重”,像是纯粹的技术说明手册,缺少了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的鲜活感。
评分从图书馆借阅时的观察来看,这本书的流通率似乎并不算高,书页边缘干净整洁,少有折角或笔记的痕迹,这或许侧面反映了它面向的读者群体非常专业和精准。我带着对“TD-SCDMA”这个特定技术族群的敬意去阅读,期望它能成为我理解该技术从概念到部署全过程的权威指南。我特别关注了其在频谱效率和能耗管理方面的创新点,因为这些是衡量任何移动通信系统优劣的关键指标。然而,在这些关键性能指标的章节里,我发现更多的是对标准文档术语的引用和重述,而非独立、系统的性能分析报告。例如,对于下行同步和功率控制机制的描述,它更像是一个标准的官方解读,缺少了不同厂商在实际部署中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进行的二次优化和调整的案例分享。这样的内容对于初学者建立框架很有帮助,但对于那些希望深入挖掘特定技术瓶颈、探究更优解的实践者来说,总感觉意犹未尽,仿佛在关键的“高能”部分戛然而止,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等待自行填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