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一位哲人的目光:任继愈谈话录
定价:48.00元
作者:任继愈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08486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哲学的推动力是怀疑而非信仰,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人生是万米长跑,不要只看到前面的100米,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
★哲学并不是纯思维的东西,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家庭生活、审美趣味等许多方面。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总起来看就好像人的两条腿,但自然科学这条腿很长,社会科学那条腿很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路自然不会协调。
内容提要
他的身份有很多,
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他取得成就也很多,
教学多年、筹建宗教研究所、编写多部书籍……
并赢得了“中国学者的典范”称号
他就是——任继愈
本书汇集了任继愈生前*重要的对话和访谈文章,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化、教育、思想等诸多领域,不仅彰显了他很多精彩而独到的哲学见解,也有助于我们探寻一代学人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发掘其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目录
谈中国传统文化——儒教 /001
不研究神学,就写不好哲学史 /017
古代哲学与近现代哲学 /023
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所系 /027
哲学并不是纯思维的东西 /030
世纪老人的话之一:关于个人认识 /042
世纪老人的话之二:关于爱情、婚姻和人生 /078
世纪老人的话之三:关于做学问 /097
中国新哲学体系要有自己的特色 /119
《中华大典》工程回眸 /123
重视智力资源的投入和开发 /127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132
任继愈:个人成才离不开社会 /135
编纂《中华大典》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137
重“学史”才能强“立志” /140
提高观念文化的素质 /143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状况的镜子 /147
玄奘为什么不如慧能 /154
国学与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163
修辞立其诚,无意著东风 /167
国学与 21 世纪:任继愈、汤一介、袁行霈、余敦康谈话录 /174
继绝存真,传本扬学 /181
不敢从心所欲 /195
对话哲学家任继愈:穿越古今的旅行 /203
人生是一条河流 /214
哲学救国七十年 /221
民间力量十七年推动盛世修典 /229
祖国的语文,为什么不学? /236
哲学家任继愈:用科举的方式改革中国教育 /242
一位中国历史文化学者的心愿 /251
传承发展历史文化:任继愈、冯其庸、李学勤、芦荻对话录 /256
图书馆是文明的重要载体、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 /271
哲学的推动力是怀疑而非信仰 /277
中国文化典籍的一次全面总结 /283
觉悟了的群体才能推动社会 /290
实说冯友兰 /294
做流的学者:与任继愈的对话 /300
把思想光芒留给未来:任继愈访谈追记 /304
附编
用历史的观点研究宗教 /314
任继愈谈我国宗教学研究现状 /316
“人是根本的” /317
坚持不懈地宣传无神论 /320
白首之心:记任继愈先生 /322
一位哲人的目光 /326
任继愈:天风海浪自悠悠 /328
通脱之心论古今:任继愈谈和道教 /334
任继愈:唤醒传统文化的衔接 /336
国力强盛,文化才能被世界重视 /338
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 /340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 /347
附录
任继愈年表简编 /353
任继愈著作简表 /356
作者介绍
任继愈(1916—2009),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曾长期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师从汤用彤、贺麟。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隋唐佛教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64年,负责筹建我国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长。写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全译》《绎读》等专著;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宗教词典》等书。此外,还主持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等典藏的编辑出版。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自然科学史的普及读物,它非常巧妙地避开了枯燥的公式和实验细节,而是将科学发现的过程描绘成一场场精彩绝伦的“侦探游戏”。作者的文风极其幽默风趣,时不时地会穿插一些历史轶事,比如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之争”,读起来比很多小说都有戏剧性。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极大地激发了读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想出来的”,那种灵光乍现的瞬间,那种面对巨大困惑时的挫败感与坚持,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完关于万有引力定律那几章后,我出门走路时都会忍不住抬头看星星,感觉整个宇宙都变得亲切了许多,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冰冷概念。这本书成功地将科学的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出来,对于那些自认为对物理或化学不感兴趣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剂强效的“解药”,能瞬间点燃你对探索世界的原始冲动。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艺术史的论著,风格迥异于传统的学院派著作,它更像是一部充满个人情感投射的“艺术漫游指南”。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感性的色彩和敏锐的洞察力,她很少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试图用一种更贴近大众审美体验的方式来解读那些大师的作品。她不像是在做学术分析,更像是在和我们这些“门外汉”分享她与画作独处时的心路历程。比如,她分析一幅印象派画作时,关注的不是笔触的技法,而是光影如何在画布上捕捉到了那一瞬间的情绪和空气的湿度,读起来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能闻到画中花园里的花香。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自由,常常在不同的时代和流派之间跳跃,但这跳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某种内在的情感逻辑或视觉主题的呼应。它让我体会到,艺术的解读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一种开放的、持续的对话,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敞开心扉去感受它试图传达的那些微妙的振动。
评分这书名听起来就透着一股深邃与沉静,光是“一位哲人的目光”这几个字,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我最近刚翻完一本讲西方近代思想史的译作,那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它并没有过多地去剖析每一个哲学家的具体理论体系,而是侧重于描绘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最终改变了整个知识世界的面貌。比如,书中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阐释,就特别生动地将其置于当时宗教权威受到挑战的语境下,展现出一种知识分子挣脱束缚的勇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看到了理性之光是如何一步步点燃现代文明的火种。当然,这本书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翻译腔略重,有些地方的术语处理得不够本土化,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但瑕不掩瑜,它成功地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任何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扇绝佳的入门之门,它教会我们的不是死记硬背那些复杂的概念,而是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类叫做“非虚构叙事”的文学作品,它们往往能在最日常的事件中挖掘出惊人的深度和人性的复杂。我手头上的另一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偏远地区的小镇在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变迁,作者采用了极其细腻的笔触,几乎是全景式地记录了那里的生活百态。她没有直接下任何道德评判,而是通过对人物对话、生活细节的精确捕捉,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失落、抗争与适应的复杂情绪。比如,书中对一位老木匠手艺失传的描绘,那种近乎仪式感的动作和对材料的敬畏,读来让人心头一酸,那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正在消逝的悲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时而缓慢沉思,时而节奏加快,仿佛就是在模拟生活的起伏。我欣赏这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它让我们这些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人,重新学会了“慢下来”,去观察和倾听那些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声音。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深刻,往往不是通过宏大的理论建构,而是通过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真诚书写而达成的,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
评分我前段时间读了一本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的探讨,它的写作风格非常犀利和具有批判性,完全不像那种干巴巴的政策解读报告。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力度,她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许多看似美好的城市建设背后隐藏的阶级固化和资源不公问题。她擅长使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比如将某块光鲜亮丽的新城区与紧邻的棚户区进行并置描写,那种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被冒犯和被唤醒的复杂感觉。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每一步的推导都建立在大量详实的案例数据之上,保证了其批判的尖锐性同时又具有坚实的学术基础。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每天通勤的街道、身边的公园和居住的社区,不再把它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背景,而是思考它们是如何被设计、被塑造,以及这种设计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不同人群的利益。这本书对于提升一个普通公民的公共意识和对城市生活的设计权力参与感,具有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提出更有力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