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官德研究丛书--史说官德 赵雅丽

中国古今官德研究丛书--史说官德 赵雅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雅丽 著
图书标签:
  • 官德
  • 中国古代官场
  • 历史文化
  • 政治思想
  • 赵雅丽
  • 史学研究
  • 官僚制度
  • 道德建设
  • 中国历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久点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092417
商品编码:297160611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今官德研究丛书--史说官德

定价:59.00元

作者:赵雅丽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200092417

字数:

页码:4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史说官德》,是一项利用古今执政智慧、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历代“官德”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廉政教育相结合,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丛书由《史说官德》、《大道官德》、《为官史鉴》、《申论官德》四部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古今官德进行了深入研究,思想教育性强、可读性强,内容充实,可作为全市党员干部进行倡廉教育的教材。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抽出时间来看一看这套丛书,对于大力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浩然正气,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会大有裨益。

目录


官德概说——德者,行之首。官之魂
先秦时期的官德思想
《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诗经》:蔽芾诗章留古今,召伯仁功得民心
《周礼》:以六计察群吏,廉为本
《论语》: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孟子》:吾菩养吾浩然之气
《苟子》:志忍私,然后能公
《》:无私仁爱、谦卑能容、清静无为
《墨子》:兼爱、利民、尚贤、节用
《管子》:法度者,万民之仪表
《韩非子》:居官无私,人臣之公义
《晏子春秋》:廉者,政之本也

秦汉时期的官德思想
简《为吏之道》:清洁正直,谨慎坚韧
《文子》:御之以道,养之以德
贾谊《新书》:民之治乱在于吏
徐乐: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
刘向《说苑》、《新序》:行六正,除六邪
严遵《指归》:心如规矩,志如尺衡
扬雄《法言》:仁义礼智信,修身从政之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以德为国,甘于饴蜜,固于胶漆
桓宽《盐铁论》:思仁义以充其位,不为权利以充其私
王符《潜夫论》:为国者,以富民为本
苟悦《申鉴》:屏四患,修六则
马融《忠经》:为国之本,何莫由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德思想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与《诫子书》:治国之政,其犹治家
傅玄《傅子》:开至公之路,秉至平之心
刘昼《刘子》:禁欲于危微
刘义庆《世说新语》:人物高下优劣之品评

隋唐五代时期的官德思想
王通《中说》:无私无偏正其心、恭以俭、清以平
唐太宗《帝范》:勤政任贤、纳谏远谗、节制崇俭、无私仁爱
武则天《臣轨》:忠正诚信、竭诚利民、公正廉洁、戒慎守道
吴兢《贞观政要》:仁爱百姓、任贤纳谏、公平诚信、俭约谦让、戒奢戒贪
姚崇“五诫”:公平正直、以和为美、忠实公正、廉慎不贪、冰清玉洁
“不倒翁”冯道的为官之德

宋辽金时期的官德思想:
宋太祖《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吕本中《官箴》:当官之法,惟有清慎勤
陈襄《州县提纲》:廉,居官者分内事
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廉者,民之表
司马光《训俭示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北宋五子”: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林逋《省心录》:士君子尽心利济,便是立命
袁采《世范》:不可一毫妄取于民
胡太初《昼帘绪论》:莅官之要,日廉与勤
胡宏《知言》:修身以寡欲为要
罗大经《鹤林玉露》:士大夫若爱一文,不值一文
崔敦礼《刍言》:思治民不可以不裕民
何坦《何西畴常言》:惟俭足以养廉
真德秀《西山政训》:廉仁公勤四者,为政之本领
朱熹《朱文公政训》:平易近民,为政之本
佚名《爱日斋丛钞》:处事必公,举职必勤

元代的官德思想
张养浩《三事忠告》:省己自律、修身戒贪、心诚爱民
赵素《为政九要》:不沾名不吊利,必享天爵
张光祖《言行龟鉴》:当官处事,但务着实
徐元瑞《吏学指南》:尚廉尚勤尚能之吏员三尚
叶留《为政善报事类》:功于百姓,福泽后裔

明代的官德思想
御制官箴:醒贪惩贪,激浊扬清
张居正:惧则思,惧则慎
曹端:吏畏吾廉,民服吾公
汪天锡《官箴集要》:正心,正己,持廉,正内
薛碹《从政录》:居官之七要
徐榜《宦游日记》:秉公保民、清廉勤俭
徐祯稷《耻言》:忌五蔽,绝四恃六恶
佚名《居官格言》:以法律为师
高攀龙《高子遗书》:终身不取一毫非分之得
王守仁《传习录》:人心得其正者,即道心
清言:一盏修身养性之香茗

清代的官德思想
《御制人臣儆心录》:深戒八种官场通病
章梗《康熙政要》:大臣与京官的正面表率
郑端《政学录》:勿做“喜事之吏”
于成龙《亲民官自省六戒》:亲民之官自省六戒
陈弘谋《在官法戒录》与《从政遗规》:贪欲二字,坏尽世间之人
袁守定《图民录》:为民,即是效忠
田文镜、李卫《州县事宜》:讲求做个清白吏
颜氏祖孙:三十六字官箴的践行
汪辉祖《佐治药言》与《学治臆说》:立品正心,吏不可墨
方大浞《平平言》:耐苦,不可作受用之想
觉罗乌尔通阿《居官日省录》:忍耐割舍省俭,可做好官
金庸斋《居官必览》:居官必览之“枕边书”
高廷瑶《宦游纪略》:必有一副爱之之心,又必有一副爱之之力
叶镇《作吏要言》:“消受得过”四字,良心也,公道也
刚毅《居官镜》:居官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为主
王永彬《围炉夜话》:寒夜围炉旁的稳当话、平常话
参考书目
后 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史说官德》:照鉴千载的为官之道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官德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核心议题。它不仅关乎王朝的兴衰,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福祉。赵雅丽先生的《史说官德》并非一本孤立的学术著作,而是“中国古今官德研究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丛书旨在系统梳理、深入剖析中国历代官德的演变轨迹、典型案例及其时代意义,从而为当下及未来的官员队伍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与思想启迪。《史说官德》作为其中的一环,更是将目光聚焦于史书记载中那些塑造、考验、乃至颠覆官德的关键时刻与人物,以史为镜,照彻古今。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对官德进行空泛的理论论述,而是深入史海,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制度沿革中提炼官德的内涵。作者赵雅丽先生以严谨的史学态度,结合深厚的历史功底,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塑造了中国官僚体系精神风貌的片段。本书的叙述脉络清晰,逻辑严谨,力求在历史的真实性基础上,揭示官德的内在逻辑与时代特征。 第一部分:官德的源起与早期形态 《史说官德》的开篇,着眼于官德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初步孕育与形成。从上古时期的“德配天地”、“以德治国”的朴素理念,到夏商周时期对“礼”、“德”在治理中的初步实践,本书追溯了官德思想的源头。周公旦制礼作乐,以宗法制和等级制度规范官僚行为,初步构建了一套以德为核心的选拔与考核体系,为后世官德建设奠定了早期基础。本书细致分析了这一时期“德”的概念如何在政治实践中被赋予具体内涵,以及早期官僚如何被要求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随后,本书笔锋转向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思想勃发的时代,也是官德思想多元发展的重要阶段。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儒家的“仁政”、“君子”、“忠诚”,道家的“无为而治”、“清静”,法家的“依法治国”、“公私分明”,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官德的内涵增添了新的维度。本书将重点剖析这些思想流派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实践,以及在君主集权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不同学派的官德理念如何被吸纳、融合或排斥。例如,本书会探讨诸侯国在选拔和任用官员时,是如何权衡德才与权谋的,以及那些以贤能著称的官员,如管仲、子产等,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德行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部分:中央集权下的官德考验 秦汉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官僚体系随之庞大化、制度化。这一时期,官德的考量更加复杂,既要服从皇权,又要维护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史说官德》将详细阐述秦朝短暂但影响深远的法家官德观,强调依法治官、严刑峻法。紧接着,本书重点分析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如何成为主流的官德指导思想,以及“举孝廉”、“察举制”等选官制度对官员品德的侧重。 本书会深入探讨汉代的“清流”与“浊流”,分析在权力斗争和利益诱惑面前,官员的德行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诸如汲黯、东方朔等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刚正不阿或诙谐讽谏,以及一些权臣在权力巅峰的腐化堕落,都将成为官德研究的鲜活案例。通过对汉代官员任免制度、监察制度的梳理,本书揭示了中央集权下,官德既受到宏观制度的约束,又受到微观个体选择的挑战。 第三部分:士大夫精神与官德的升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时期,政治动荡,思想活跃。这一时期,玄学兴起,“名士风流”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史说官德》将探讨在乱世之中,士大夫阶层的官德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一方面,一些官员在乱世中坚守气节,如陶侃、谢安等,他们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自身的清高与独立。另一方面,本书也会触及一些名士在政治上的不作为或投机,以及这背后所反映的官德困境。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其官德建设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将重点分析唐朝科举制度对官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作用,以及“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对官员道德的高度重视。唐朝文官体系的成熟,使得官德的考量更加系统化、制度化。本书会分析唐代对官员的品行考核,以及“明经”、“进士”等科举科目所蕴含的道德要求。此外,本书还会通过对魏徵、房玄龄等名臣的深入剖析,展现他们在辅佐君主、安邦定国中所体现的卓越官德。同时,本书也会提及唐朝中后期,随着政治腐败的加剧,官德面临的挑战,如武则天时期对臣子的恩威并施,以及安史之乱后,部分官员的背叛与投敌,这些都为官德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第四部分:宋明理学与官德的内化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理学思想的兴起对官德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说官德》将重点阐述宋代理学如何将“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理念融入官德建设,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是其履行职责的基础。本书会分析宋代对官员“德”的强调,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理念如何在官员群体中得到推崇。 本书将详细探讨宋代名臣如范仲淹、包拯、王安石等人的事迹,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以及“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优良品质。《史说官德》还会分析宋朝官僚制度的特点,如文官制度的强化,以及对官员的监察和弹劾制度,这些都为官德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 明朝时期,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本书将分析明朝官德建设的特点,包括对官员的忠诚度和服从性的极端要求,以及“内阁制”下官僚体系的运作。明朝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官德的考验更加严峻。本书将通过对海瑞、于谦等清官的歌颂,以及对严嵩、魏忠贤等奸臣的批判,展现明朝官德的复杂图景。同时,本书也会探讨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官员的腐败和失职如何加速了王朝的衰落。 第五部分:晚清官德的危机与变革 进入晚清,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内部动荡。《史说官德》将重点审视这一时期官德所经历的深刻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内部的政治腐败、以及传统官德理念在时代变迁中的迷失,使得晚清官僚体系呈现出病态。本书将分析晚清政府在选拔和任用官员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重权术,轻德行”的倾向。 然而,在黑暗中也闪耀着微弱的光芒。本书也会提及晚清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曾国藩等,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展现出的救亡图存的决心和努力。本书将分析他们在复杂局面下,如何试图重塑官德,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史说官德》将重点关注晚清官僚体系的改革尝试,以及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触及了官德的核心问题。 第六部分:官德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启示 《史说官德》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拉回到当下,对中国古今官德的演变进行全面的历史反思。《史说官德》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人物和事件,而是力图从中提炼出贯穿始终的官德精神,以及那些反复出现的官德困境与挑战。《史说官德》将探讨,在历史的变迁中,哪些官德要素是永恒的,哪些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本书会分析,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官德的优秀基因,同时又要借鉴世界各国在官员道德建设方面的有益经验。它将强调,官德建设并非仅仅是制度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官员个体的道德自觉和担当精神。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深入解读,《史说官德》旨在为当代中国官僚队伍的建设提供深刻的启示,帮助人们理解为官之道的精髓,认识到德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史说官德》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它以史料为基石,以人物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深刻揭示了中国历代官德的曲折发展和丰富内涵。本书的阅读过程,既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对为官之道、治国理政的深刻体悟。它告诫我们,官德不仅仅是官场上的规矩,更是关系到国家命脉、人民福祉的根本。赵雅丽先生的这部著作,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宝贵的历史明镜,照鉴千载,启迪当下。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引用的原始材料之丰富和精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注意到,作者对史籍的征引极其审慎,几乎每一个关键论点后面都有详实的出处佐证,并且注释部分也并未偷懒,而是提供了大量的背景信息和学术辨析。这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极大的福音,它极大地降低了二次核实的成本,并且提供了进一步深挖某一史料的线索。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引用时,似乎有一种“忠实于原文精神”的自觉。她不会为了迎合自己的论点而断章取义,而是将原始文本的语境完整地呈现出来,即便某些段落的措辞略显晦涩,作者也选择保留其原貌,体现了对历史原真性的尊重。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本书的学术公信力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让人在阅读时,心中充满了踏实感,确信自己正在接触的是经过反复锤炼的可靠知识。

评分

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它似乎超越了传统的地方志或人物传记的范畴,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比较分析框架。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跨时代的对比分析,比如将汉代的察举制与唐代的科举制在选拔官员时对德行要求的差异进行了精妙的对比。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背后的伦理驱动力,探讨了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了个体的道德预期。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某些“美德”在特定历史时期可能被异化为某种政治工具。这种反思性的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思想深度,促使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教科书简化处理的历史人物。它不仅仅是在梳理“过去做了什么”,更是在追问“为什么会那样做”,以及“这种驱动力在今天还有哪些影子”。对于长期关注历史演变的读者来说,这种穿透表象直达本质的分析,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思想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以烫金的字体,庄重中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拿在手里,那种微微的粗糙感和恰到好处的重量,让人立刻意识到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米白色调有效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字体的排版疏密得当,古朴典雅的宋体与现代的阅读习惯完美结合。作者在章节划分上也颇具匠心,每一章的标题都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脉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的一些珍贵历史文献的影印件,装裱得精致无比,仿佛穿越时空,亲手触摸到了那些久远的墨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近乎仪式感的阅读体验,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学术旅程充满了敬意与期待。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暗示:这里面蕴含的知识是值得被珍视和尊重的。

评分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让人感到“意犹未尽”的地方,那可能正是它对当代启示的探讨略显克制。作者主要将笔墨集中于历史事实的梳理和古代官德精神的溯源,这当然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在收尾部分,我非常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古代经验与现代治理困境之间张力的探讨。例如,古代官员面对的利益冲突与现代公务员体系中的伦理挑战,两者在本质上有何异同?如果能有更具前瞻性和批判性的延伸,将历史的重量感与现实的紧迫感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本书的价值无疑会进一步升华。目前的收尾虽然得体,但总觉得在“历史如何照亮当下”这个问题上,还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但这或许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她提供了一套坚实的基础工具和深刻的洞察,将最终的价值判断和应用构建的权力,交还给了每一位深思熟虑的读者。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绪论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冷静而犀利的洞察力所折服。她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准地提取出那些最能反映“官德”核心精神的碎片,并将它们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重构起来。不同于许多研究官德的书籍惯常采用的平铺直叙或道德说教,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历史舞台剧。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时而化身为深宫中的史官,记录着帝王的言行对官风的微妙影响;时而又跳脱出来,以一个现代学者的审慎态度,剖析不同历史时期对“清廉”与“忠诚”的定义是如何演变的。这种多维度的观察,使得原本抽象的“德行”概念变得立体而鲜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灰色地带时的审慎态度,她从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将历史人物置于其时代背景下,让证据自己说话,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感,是衡量一部严肃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