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运动解剖学
定价:37.10元
售价:25.2元,便宜11.9元,折扣67
作者:李世晶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040296167
字数:500000
页码:416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运动解剖学(第2版)》的主要特点是所选人体结构图片有较强的直观性;以关节运动为中心论述骨骼肌的配布,可以使学生将形态紧紧联系功能,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在教材中适时插入实用的知识窗,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趣味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和印刷质量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物有所值”的感觉,这对于一本经常需要翻阅和做笔记的参考书来说非常重要。我是一个习惯在书边写满批注的人,这本书的留白处理得比较合理,既不显得空旷,也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内容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特定肌群训练效果时的那种审慎态度。很多健身类的书籍会夸大某种训练动作的“神效”,但这本书却总是会用解剖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动作的生物力学效率和潜在风险。比如,在分析硬拉这个经典动作时,作者非常细致地描绘了脊柱在不同阶段所承受的压力分布,并清晰地指出了哪些身体代偿模式会导致椎间盘的异常受力,这对于我这种有着多年力量训练经验的人来说,是极为宝贵的安全指南。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举起更大的重量”,而是“如何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利用身体的自然机制”。这种基于科学的、去伪存真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健身指导手册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为你身体量身定制的“说明书”。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上就感觉沉甸甸的,光是翻开目录就让人对人体的复杂和精妙有了初步的敬畏。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里面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拉丁文名词和干巴巴的解剖图,但没想到,作者在引入概念的时候非常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比如,当讲解到骨骼结构时,并没有止步于单纯描述长骨、短骨的形态,而是立刻联系到它们在日常行走、跑步乃至跳跃中是如何协同作用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关节活动度的那一章,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力学原理进行了阐释,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杠杆原理变得非常直观。我之前在进行深蹲练习时,总感觉膝盖处受力不均,总是纳闷是哪里出了问题,读完这一部分后,我回去对着镜子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动作轨迹,立刻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髋关节的旋转角度限制了我的下潜深度,导致代偿性地让膝盖承受了过多的垂直压力。这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其他很多理论书籍无法给予的。书中的插图虽然专业,但排版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和阴影,让肌肉的层次感和附着点变得清晰可辨,即便是对解剖学一窍不通的新手,也能大致描绘出主要的运动链条。可以说,它更像是一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导的工具书,而非高高在上的学术专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组织方式极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从头到脚的线性叙事,而是以功能模块为导向进行划分。比如,有一个专门的章节探讨“抓握与前臂控制”,这在很多综合性解剖书中常常是被一带而过的部分。然而,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去解析手部的小肌肉群如何协同工作,以完成从精细的书写到强力提拉的动作转换。我发现自己过去对手部力量的理解非常片面,总以为握力主要来源于肱二头肌和前臂屈肌的力量,但深入阅读后才明白,那些细小的骨间肌和掌深层肌肉在稳定性和耐力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我试着做了一些针对性的手指和手腕练习,配合书中提到的肌肉激活方法,几天之内,我进行引体向上时能明显感觉到前臂的疲劳感减轻了,持续时间也变长了。这种微观层面的提升,让我对身体的整体协调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略带学术腔调,但正是这种严谨性,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让人可以完全信任书中所阐述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更好地理解运动损伤的康复原理,因为我身边有朋友在经历长期的跟腱问题。这本书中关于肌腱、韧带和滑囊的病理生理学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深度。它清晰地阐述了过度使用综合征(Overuse Syndrome)的发生机制,特别是关于炎症反应和修复过程中的纤维排列问题。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因为那不属于本书的范畴,但它提供了理解“为什么会痛”和“为什么会反复发作”的底层逻辑。我特别赞赏它在描述生物力学负荷时,所采用的那些定量分析的图表,虽然一开始需要花时间去解读坐标轴的含义,但一旦理解,就能清楚地看到,当负荷超过了组织材料的弹性极限后,损伤是如何从微观层面开始累积的。这让我明白,康复不仅仅是停止运动,更是要科学地调整负荷曲线,让组织有时间进行高质量的重塑。这本书虽然厚,但每一页都充满了知识的密度,它不是那种可以消遣性阅读的书籍,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和思考的深度学习材料。它为我理解运动医学和康复科学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框架。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算勉强读完了前三分之一的内容,坦白说,初读的体验并不轻松,它对读者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要求。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严谨,遵循的是自宏观到微观的递进路线,从人体系统(如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的整体概览开始,然后层层深入到具体的组织学层面。我个人认为,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动态功能”的强调。很多解剖书只是告诉你“这是什么骨,那块肌肉叫什么名字”,而这本书更进一步地探讨了“为什么是这个形状”以及“在运动中它扮演了什么角色”。例如,作者对肩袖肌群的描述,不仅仅是列出冈上肌、冈下肌的起止点,而是详细分析了它们在手臂外旋和稳定肩关节盂肱关节时所需要的张力平衡,尤其是在进行过顶投掷动作时,那种精妙的力学配合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尝试着在脑海中模拟这些运动,将书中的文字与自己过去的运动经验进行对照,发现许多过去训练中遇到的瓶颈和不适,都能在这些结构功能的描述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唯一的遗憾是,对于某些复杂的神经支配通路,篇幅略显不足,如果能配上更详尽的神经分布图示,对于理解运动控制的复杂性会更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