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苏德战争1942.9-1942.11:精装典藏版:第二部:决战 | 作者 | 戴维M.格兰茨, 乔纳森M.豪斯 |
| 定价 | 199.80元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ISBN | 9787516813904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德国人进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军侧翼,但面对斯大林“不许后退一步”的命令,这场进攻戏剧性地陷入停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顽强防御引发了一场巷战,德军对此毫无准备,结果丧失了他们*有的机动性、压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并导致了*终的崩溃。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一书延续了戴维?格兰茨、乔纳森?豪斯对东线这场代表性的战役和希*勒*次重大战略挫败的全新的出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第*部叙述的是德国军队进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点则是导致这座城市沦为废墟的激烈战斗。 过去对这场战役的叙述依靠的是苏联方面的军事回忆录,由于相关错误和保密原因,这些著作不甚准确。而格兰茨和豪斯研究了过去从未有人使用过的资料,包括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的档案和苏联第62集团军、德国第6集团军的记录,从而为这场殊死战役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这些资料使两位作者得以重现逐时、逐街甚至逐楼的战斗,揭示出苏联守军如何在整座城市里设立起歼敌区并反复伏击德军先头部队。 两位作者还将对这些战斗的描述与希*勒、斯大林、双方的统帅部和战地将领所做的决定以及东线较大的战事加以结合。他们在书中表明,德军的实力远较想象的为弱,消耗战造成的损失迫使德国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经验的士兵,以弥补先前的损失,并在一条不断延伸的后勤补给线上实施作战。 《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决战》以一部宏大战争著作的叙事力写就,取代了先前所有相关著作,与重点描述红军反攻行动的第三部一同构成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三部曲”的核心。 |
| 作者简介 | |
| 戴维·M. 格兰茨,撰写过多部著作,包括《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年》《朱可夫*的败仗:1942年,红军“火星”战役的惨败》《蹒跚巨人:大战前夕的苏联红军》《巨人重生:大战中的苏联红军》《巴尔干的红色风暴:苏军进攻罗马尼亚的失败》。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军事学院担任马克?W. 克拉克客座历史教授。 乔纳森·M. 豪斯撰写过《20世纪的主兵种合成作战》,这位前职业军官、参谋长联席会议政治-军事分析员现在是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的军事史教授。格兰茨和豪斯的合著还包括《巨人的碰撞:红军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库尔斯克战役》。 小小冰人,二战迷、著作者、翻译者,现聚焦于二战历史的研究与翻译。翻译的二战类书籍有:《东线狙击手——艾勒伯格回忆录》《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哈尔科夫反击战》《之门——切尔卡瑟战役》《雪白血红》《士兵》《东进》《焦土》《空中英豪》等。 |
| 目录 | |
|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章 兵临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战,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战,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对工人新村的初步突击和消灭奥尔洛夫卡突出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对工人新村的后突击和第6集团军侧翼之战,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机厂和斯巴达诺夫卡村之战,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进攻“红十月”厂和“街垒”厂,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对“街垒”厂和“红十月”厂的突击,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总结 参考资料 |
| 编辑推荐 | |
| *方位多视角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一切历史记述。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实在太引人入胜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冰冷的历史事件转化成一幕幕鲜活的、充满张力的场景。尤其是在描绘士兵们的内心挣扎和环境的残酷性方面,笔触细腻入微,让人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感受到零下二十度的刺骨寒风。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下的高高在上,而是紧紧抓住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坚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战场环境和社会背景的细致勾勒,那些关于后方工业生产的侧写,以及前线官兵们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都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厚度和真实感。读起来,你完全会被代入进去,不只是一个旁观者,更像是一个在炮火中挣扎求生的参与者。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对于理解那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的记录,更是一曲关于人性、意志与生存的史诗。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稳健,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尽管内容庞杂,但始终没有失焦。它成功地将那些分散在不同战线、不同层级上的事件,编织成一张巨大而紧密的叙事网。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视角切换时的那种流畅感,仿佛有一台精密的摄影机,可以在瞬间从高空俯瞰整个战局,下一秒又切入到某个泥泞战壕里的近景特写。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现场感和复杂性。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二战东线战役全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全面和深刻的参考框架,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服,绝非市面上一般通俗历史读物所能比拟。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耐心去品读的作品,它不像快餐小说那样追求即时的感官刺激。相反,它更像是一块需要时间去雕琢的玉石,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光泽。作者对细节的执着令人敬佩,无论是对特定型号武器的性能描述,还是对城市建筑被摧毁程度的精确描绘,都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但这种专业性从未成为阅读的障碍,因为所有的技术细节都被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行动和情感波动之中。读完之后,你会有一种深刻的满足感,那不是因为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因为你被带着穿越了一段极其复杂、痛苦但又至关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强迫你面对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所能爆发出的潜能,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代价。
评分初读时,我其实对这类厚重的历史题材有些畏惧,担心会陷入晦涩难懂的军事术语和冗长的部署细节中去。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巧妙地平衡了宏观战略部署与微观个体经历的比例。你会看到最高层的决策制定过程,那些关乎成千上万人生死的博弈,但紧接着,笔锋一转,又聚焦于某个班组在废墟中如何争夺一个房间的惨烈巷战。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即便是对军事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在竭力避免简单地将任何一方塑造成绝对的“好人”或“坏人”,而是试图展现战争本身的非人性和荒谬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道德审视。这种复杂性,才是真正优秀历史作品的标志。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气氛营造上的功力。那种从开篇就笼罩不散的压抑感和绝望感,贯穿始终,却又在关键时刻被希望的微光偶尔照亮,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情绪上的过山车体验,让这本书具有极强的“不可释卷”的魔力。它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事件,更是在重建一种特定的“时代氛围”——那种在物资极度匮乏、生死一线之间,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社群关系和心理状态。无论是前线士兵之间的生死相依,还是平民在轰炸下的坚忍不拔,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到某些情节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平复一下急促的呼吸,这已经超越了普通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