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是生产力:2009中国情爱报告
定价:25.00元
作者:《新闻周刊》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407456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有一个说法:的爱情是用来唏嘘的。从1998年开始,《新周刊》每到春天都要“发一次情”——应情人节的景儿,做一个男女情感方面的话题。情人节特辑,把爱情那点事拿出来梳理、盘点一通,用时尚的外衣包装一下,用严肃的社会学眼光审视、分析一下,再唏嘘感慨一番。
不出编者们所料,几乎每年的情人节特辑,甫一推出都受到了读者的好评,以至每年情人节将至,这一期的杂志都会成为读者的一个期待;而情人书里购买和阅读《新周刊》,并把它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送给自己所爱的人,也成为很多年轻朋友的习惯。《新周刊》情人节专题这个例牌策划也因此成了杂志延伸出来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子品牌,被~些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讲策划学的老师当作传媒策划这的确是《新周刊》有趣、有特色的成功创意,体现了这本以“新锐”为特征的话题杂志对社会现象和心态的深切关注和敏锐把握。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串情人节专题,基本上反映出这些年来中国当下社会文化及中国人情感变化和演进的基本脉络。这十几个情人节特辑连起来,可以当作一部《中国当代情爱史》来读。
中国人情爱生活和爱情观,从上个世纪末到今天,经历了非常微妙的变化。二十年前,编者们的爱情在婚姻伦理和审美主义的自由理想之间徘徊——走向家庭还是走向自编者?十年前,让编者们心烦的问题是:爱情到底应该朝里走还是向外走——走向心灵还是走向物质?可临到五年前,人们谈到爱情时,强烈的感受又变成: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走向爱人同志还是走向婚外小情儿?至于今天,所有这些选择,都集中到了一个新的困境:向前走还是往回走?换句话说,就是编者们的爱情,到底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还是低调回归传统?
这些微妙的变化,毫无疑问地体现在了《新周刊》情人节特辑系列之中。以“编者爱你”这个温馨主题开始,由“爱情之死”到“爱无能”、“亲爱的,让编者们按程序接吻吧”,再到“爱情潜规则”、“亲爱的谁”,其调性是越做越灰色。必须承认,这不是编者们及大多数读者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却是那个所谓“世纪之交”时期中国爱情的真实面貌。
值得欣慰的是,在经历了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物欲膨胀和日益紧张的现实生存困顿之后,中国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开始不同程度地向传统和内心回归,其情感生活和爱情观也开始走出迷乱和困惑的灰色地带,折射在《新周刊》的情人节专题上,则是近三年“保卫爱情”、“听说爱情还会回来”以及“爱是生产力”这些标题所传递出来的温情、阳光诉求。
11年的丰厚累积,今天以图书的方式再出发。编者们对2008--2009年度的情人节专题重新包装,编辑出版这本《爱是生产力:2009中国情爱报告》。这个年度文辑将延续做下去,每年推出,敬请期待。编者们希望读者从这些文辑里不仅能够找出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们这些年来情感变化的轨迹,同时也能更好地去把握爱的未来——编者们都希望,那个未来会更好一些。
目录
中国情爱报告(2008--2009年度)
爱是生产力,婚姻是生产关系
爱情比婚姻更具生产力的十大理由
2008--2009年度中国情爱报告
2008--2009年度中国情爱榜
2008--2009年度情爱关键字排行榜
2008—2009年度爱情CPl
杜登勇:雪灾350天后的爱情归宿
吴加芳:一个中国农民的爱情再生
格伦斯莱特夫妇:1美元救爱情
“80后爱情观”·调查
80后的爱情观:其实我们挺保守
女孩生猛
宝马会CE0王子文:爱情在路上
集体征婚的医护团:为自己的幸福博版面
摄影师阿沙:谈了19个女朋友的“宅男”
80后小家庭:不浪漫的幸福感
你相信爱情吗?
七大婚礼小城盘点
情爱论
“恋爱教程”为什么流行?
爱情的50个谎言
洪晃、郑沛芳:南辕北辙,谈情说爱
欧北望谈爱情经济学:“把自己制造成为稀缺资源”
娄朕豪谈相亲学:“今天所作的选择是十年后你的生活”
郑匡宇谈搭讪:“擦身而过的搭讪是困难的”
塔罗师陈小珠:“很多人来之前就已知道内心的答案”
爱情:从庸俗化到妖魔化
爱情的尽头是雌雄同体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像一股清流,打捞起许多被时代洪流裹挟而下的、关于情感的珍贵片段。在2009年这样一个充满变革与机遇的年份,人们的情感生活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变迁。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脉搏?它是否深入挖掘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剧烈调整的大背景下,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我期待看到它如何描绘那些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人们如何寻觅、维系,甚至失去爱情的模样。是不是有那些鲜活的故事,那些让人会心一笑或黯然神伤的瞬间,被作者用文字细细地勾勒出来?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爱”与“生产力”之间,这个看似疏离实则紧密的联系。在物质日益充裕的当下,情感的价值是否会被重新定义?它会成为驱动个体成长、促进社会和谐的某种隐性力量吗?这本书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属于2009年的,关于爱的温度与力量。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观察敏锐的读者,我一直对不同年份的社会报告充满兴趣,尤其当它触及“情爱”这个永恒而又充满变数的话题时。2009年,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经济腾飞的背后,人们的情感世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猜想,《爱是生产力:2009中国情爱报告》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会试图去揭示隐藏在数据和现象之下的深层原因。它是否会剖析现代社会中,爱情观的演变?例如,婚姻的定义是否更加多元?年轻一代的择偶标准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更深层次的,当“生产力”被置于“爱”的面前时,这种排序本身就透露出某种值得探讨的社会心态。是说爱能够激发生产力,还是说社会更看重能够带来“生产力”的爱?抑或是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博弈和权衡?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人们是如何理解和实践“爱”的,以及这种实践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评分从书名“爱是生产力”这个极具冲击力的表述来看,我预感这本书的探讨角度会非常新颖和大胆。它不像许多关于爱情的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浪漫的叙述或者情感的宣泄,而是试图将“爱”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产力”这个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词汇联系起来。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进行逻辑上的连接的?是通过研究爱情对个人心理健康、创造力、工作效率的影响?还是从宏观层面,探讨家庭关系、社会凝聚力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2009年,社会正经历快速的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人们的情感联结方式是否因此发生了深刻改变?伴侣关系、家庭结构,乃至更广泛的社会交往,是否都受到了市场经济逻辑的影响?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实证性的研究,或者独到的理论分析,来论证“爱”是如何转化为某种“生产力”的?它是否会探讨在情感投入不足、或者情感关系不稳定时,对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我期待的是一种跳出传统藩篱的思考,一种能够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巧妙融合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现代感和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辨。2009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充满活力和变化的一年,经济的高歌猛进,科技的日新月异,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情爱”这个人类最古老也最复杂的话题,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的角度,去解读2009年中国人的情感图景?它是否会像一个社会速写本,记录下那个时期人们在爱情、婚姻、家庭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例如,是不是有关于“剩男剩女”现象的深入分析?有没有关于网络交友对传统婚恋模式的冲击?更关键的是,书名中“爱是生产力”的提法,是否是在强调,当代的爱情不再仅仅是风花雪月,而是包含了情感的投入、资源的整合、共同成长的过程,从而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社会的整体效率?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在阅读中不仅能了解到2009年中国的情爱现状,更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爱与人生价值的启示。
评分单凭书名,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爱是生产力”——这是一个多么富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尤其是在2009年这个中国社会转型加速、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并论证这个观点?这本书是否像一个社会学家笔下的研究报告,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情感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扫描?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各种各样的人物群像,他们或许在事业的巅峰追求爱情,或许在生活的平淡中寻找情感的慰藉,又或者是在时代的洪流中,重新定义着“爱”的含义。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在那个时期,物质条件的提升与情感需求的满足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复杂的平衡关系?“生产力”的视角,是否会引导我们思考,那些维系家庭、增进人际关系的情感投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它能够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提升家庭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和谐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出人意表的洞察,帮助我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年份,中国人是如何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也面对着情感世界的复杂课题,以及“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