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乒乓球运动
:15.80元
售价:10.7元,便宜5.1元,折扣67
作者:张瑞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040183528
字数:250000
页码:2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本书内容分为:体育与健康、乒乓球运动与身体健康、乒乓球运动与心理健康、乒乓球运动与社会适应能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与演变、乒乓球基本理论与技术、乒乓球基本战术、乒乓球运动的竞赛组织、乒乓球运动观赏等内容。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文字阅读缺乏耐心的“视觉型学习者”,很多理论性的书籍我翻个几页就想扔到一边。但是,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组织方式,却意外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是那种堆砌文字的著作,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战术思想”的探讨。比如,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如何在双打中实现“攻防转换的无缝衔接”,这部分内容极其精彩。作者没有给出僵硬的站位图,而是通过分析顶尖双打组合的“跑位逻辑”,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具体的局面下进行快速的决策。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在比赛中犯的错误,比如跟队友站位重叠、回球不明确方向,都能在书中的案例分析中找到清晰的解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老派体育人的严谨和对胜利的渴望,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它让我意识到,乒乓球不仅仅是手上的技术,更是一场高速运转的“脑力博弈”。我把这本书带到球馆,和我的几个球友一起讨论书中的战术布局,引发了非常深入的交流,这比单纯地模仿别人的动作要有效得多。这本书成功地将个人的技术提升和团队的战术素养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察。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元素,就是那种一看就知道是“干货”的书籍的调调。我本身对这项运动只是停留在业余爱好者的层面,打打球,接接球,基本靠感觉和本能,所以对于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一直有点缺失。我原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力学分析,读起来会像啃石头一样费劲。然而,翻开第一页,我的看法就开始悄悄地转变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握拍姿势和站位开始,用一种近乎手把手的语气来指导读者。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如何观察对手”的那一章节,书中不是简单地说“要看对手的身体重心”,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战案例,分析了不同水平的选手在接发球时,身体细微的晃动所预示的球路变化。我拿着书在球馆里试着运用书中的观察技巧,果然,我能更早地判断出对手是准备搓球还是拧拉。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成功地将复杂的运动规律用简单、直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像我这样的“老派”球友也能轻松理解并运用到实战中去。它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练,在你耳边低语,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算是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了一遍,说实话,收获远超我的预期。我之前总是在一些网络论坛上搜索碎片化的教学视频,东拼西凑,效果总是差强人意。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完整,它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旋转”的解析。以前我对上旋、下旋的理解非常模糊,无非就是球飞过去会往下掉或者往上飘。但这本书深入剖析了弧线、速度和旋转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提到如何通过击球瞬间拍面的微小调整来“控制”出球的旋转轴线,这一点简直是醍醐灌顶。书中甚至配有非常精细的插图,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发球弧线对应的击球点和力量分配。我尝试练习了书中介绍的几种控制旋转的发球,虽然一开始成功率不高,但那种对球的“掌控感”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本书绝不仅仅是教你怎么“打球”,它是在教你如何“理解球”,如何用更科学的思维去解析每一次撞击背后的物理原理。对于那些想从“会打”进阶到“精通”的爱好者来说,这本著作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石,让人不再盲目地挥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朴素,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级别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它在最后一部分对器材演变历史的梳理。我是一个对“球拍碳层结构”和“胶皮分子结构”有点好奇的器材党,很多时候在论坛上看到的都是零散的测评,缺乏系统的脉络。这本书非常详尽地追溯了从木板到七夹、再到各种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解释了每一种材料的变革是如何直接影响到击球的“形变恢复时间”和“咬球深度”的。它用严谨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老式胶皮在特定技术下依然被视为经典,这让我对自己的器材选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盲目追求最新、最贵的配置。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明白了器材的选择其实是个人技术风格的延伸,而不是决定性因素。这种对“硬件”的深度解析,与前面讨论的“软件”(技术与战术)形成了完美的闭环,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异常饱满和自洽。它让我认识到,乒乓球这项运动的魅力,不仅在于场上的瞬息万变,更在于其背后深厚的科学积淀与历史传承。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心理建设”的运动员,深知在关键分上的抗压能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所以,当这本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赛场心理调适”时,我几乎是带着朝圣的心情去阅读的。这一章的内容非常深入,它没有停留在“要放松”这种空泛的口号上,而是详细分析了在比分胶着时,运动员生理上会发生的连锁反应——心率加速、肌肉僵硬、注意力涣散。更重要的是,作者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应对方法,比如“呼吸同步法”和“锚定瞬间练习”。他建议读者在日常训练中,模拟比赛高压环境,通过重复性的动作(如擦汗、整理球拍)来重新建立对身体的控制感。我按照书中提到的方法,在最近的一次比赛中,当比分来到10:10时,我确实能感觉到自己没有像往常一样手抖,而是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拉回到球本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看到了运动背后的人性弱点,并提供了科学的“反制”方案。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本运动心理学的入门读物,帮助运动员建立起更坚韧的内心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