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情社会学
定价:36.00元
售价:28.4元,便宜7.6元,折扣78
作者:孙中兴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0101666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爱情,这门人生的必修课,很多人的学分却是不及格
爱情,不仅是个人议题,更是社会议题
台湾大学孙中兴教授,带你学会谈情说爱
阅读本书可能只需要一周的时间,其中的内容却会让你受益终生
内容提要
这不是一本“撩汉把妹”指南,比起铺天盖地的“女人不狠地位不稳”、“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才幸福”之类的秘笈,来自台湾的孙中兴教授简直老实得乏善可陈。说来说去,他的核心思想只有八个字:“平等对待,共同奋斗”。说起来,这不过是常识吧。然而,惟其是常识,才显出可贵之处。因为这份常识,已被我们遗忘太久。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年轻人为高企的房价而焦虑不堪,有人甚至戏谑地说,这是个“一房一妻”的时代。似乎有了房子、车子,就有了爱情。相亲节目中,女嘉宾公然喊出“宁在宝马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口号。
这又是个迷惘的时代:剩女、出柜、约炮……种种过去未曾出现或未曾公开出现的社会现象,因为更多的自由浮现于社会的浅表。过去只有婚姻才能提供的资源,譬如经济的保障、性需求的满足、生育的要求等,在今天都不是必须在婚姻中才能获得的了。那么,两将走向何方?婚姻制度还会存在吗?
《爱情社会学》这本书,或许是这个喧嚣时代的一方小小的清凉剂:在这个无数人怀疑爱情,甚至对之嗤之以鼻的时代,孙老师操着软糯的台湾腔,慢悠悠地带领我们“谈情说爱”。
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二十年磨一剑。孙中兴老师自1996年起,在台湾大学开设“爱情社会学”课程,迄今已经二十年。期间,孙中兴老师不断打磨、扩充课程,面对新的社会现象,融入更新的理论。*终形成了这门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以生动的例子为指导,直击社会现实的有趣课程。我们这本书,正是脱胎于“爱情社会学”课程。
这本书的妙处在于: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书中的内容,既可以扩展至无穷大,又可以浓缩至无穷小。大到囊括了全世界各地的爱情理论,旁征博引,给这本书*坚实的理论支撑;小到可以应对“爱情变得平淡时应当怎么办”这样的常见困惑。
这是一本温和的书:孙中兴教授在书中*常告诉大家的,就是没关系。有人问,失恋了怎样能够不难过?孙教授告诉我们,没关系啊,失恋了就是会难过。因为你的自我在恋爱中得到扩充,失恋就又把那扩充的部分摘除了,自然会痛苦。然而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脆弱、痛苦。
这是一本犀利的书:身为男性的孙教授,却发出了女权主义的宣言:为什么家务就应该女性来做?如果女性不做家务就不算女人,那么,男性不赚钱是否就不算男人了?为什么两性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
这是一本打破常规思维的书:针对“我会永远爱你”的誓言,孙老师告诉我们,严格说来,所有的情感都是有期限的,都会结束,即使不结束于分手、离婚、外遇,也会结束于死亡。所以,在*情投意合的时候,不妨开始建立分手的剧本。如果有一天我们分手了,我们要怎样的分手?如果有一方因意外死亡了,该怎么处理身后事?孙教授告诉我们,不仅要认真开启爱情、维系爱情,更要学会有尊严地结束爱情。这关系到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孙中兴教授所心心念念的,正是每个人的成长为更好的独立自我。用他的话说:过去人的爱情理想是:“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种爱情观,是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必须依赖男人来活,所以渴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今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当倡导的是一种钻石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立的钻石,每颗钻石有不同的切面,要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方完全的妥协,而是找到*切面的贴合,让两个独立的个体交相辉映。
这本书所倡导的,归根结底依然是这个常识,真正的爱情,就是这八字箴言:平等对待,共同奋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爱情社会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爱情的教科书,不如说是一份关于“理解人”的深刻指南。孙中兴教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察力,将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情感现象,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学视野中进行审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群体归属感”和“社会网络”对个人爱情选择影响的探讨。我们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我们的朋友圈、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都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我们对伴侣的期待和我们建立关系的方式。比如,朋友的意见、家人的态度,甚至是周围同龄人的婚恋状况,都可能成为我们做出决定的重要考量。书中关于“社会规范”如何约束和引导个体情感行为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那些我们认为“应该”如何去爱、如何去经营一段关系的标准,很多都并非天然生成,而是社会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阅读《爱情社会学》,就像是在给自己的情感世界做一次“社会学体检”,让我们有机会从宏观层面去理解微观的情感互动,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也更懂得如何去与他人建立更有意义、更具韧性的连接。
评分《爱情社会学》带给我的,是一种“去神秘化”却又不失“诗意”的全新视角。孙中兴教授并没有试图将爱情还原为冰冷的公式或数据,而是通过社会学的工具,揭示了隐藏在浪漫帷幕后的复杂运作机制。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吸引力”和“选择”过程的分析。那些我们认为纯属个人好恶、天时地利人和的邂逅,在社会学家的笔下,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比如,书中提到,社会同质性原则(assortative mating)——人们倾向于与在社会背景(如教育程度、职业、社会阶层)上相似的人结成伴侣——似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这让我开始反思,我那些所谓的“心动”,是否也受到了自身社会背景的限制和引导?而且,书中的讨论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理想伴侣”的描绘,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文化所塑造的。那些媒体不断推送的、关于完美爱情的叙事,正在不经意间为我们设定了情感的“标杆”。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层层剥开情感的表象,看到其背后更宏大的社会图景。但这并非剥夺了爱情的美感,反而让我更加理解其复杂性,也更能欣赏那些在社会限制下,依旧努力寻找和维系情感的个体。
评分初识《爱情社会学》,我纯粹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想着“爱情”这个如此私密、感性的领域,能被“社会学”这般宏观、理性地剖析,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孙中兴教授那严谨又不失幽默的笔触,仿佛一位老友正娓娓道来,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情感模式,置于社会结构的放大镜下细细审视。他并没有直接灌输某种“标准答案”,而是邀请我们一同踏上探索的旅程。比如,书中关于“婚姻市场”的讨论,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挑选伴侣的行为,竟与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稀缺性原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在生活中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可能隐藏着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甚至是基因遗传等多重因素的博弈。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感情经历,发现许多曾经的困惑和不解,似乎都有了更合理的解释。书中举例的案例,很多都非常贴近生活,有时候读到某个片段,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对照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惊叹于社会学理论竟能如此精准地描绘出人际互动中的微妙之处。它让我不再仅仅将爱情视为一种纯粹的化学反应或命运的安排,而是开始理解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如何受到文化、历史、经济、权力等多种社会力量塑造和影响的。
评分《爱情社会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所揭示的“权力”在亲密关系中的无处不在。孙中兴教授通过精妙的理论框架,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平等、自由的爱情关系背后,可能潜藏的性别、年龄、经济地位等不平等。书中关于“社会交换理论”在分析伴侣关系时的应用,尤其让我醍醐灌顶。每一次互动,每一次付出与回报,都可能是在进行一场隐秘的“交易”。这并不是说爱情就变成了功利的买卖,而是提醒我们,任何关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源分配和权力结构的影响。比如,在某些情况下,经济能力更强的一方,可能在关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或者,传统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依然会影响着伴侣双方在家庭事务和情感表达上的“责任”划分。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沟通方式和决策过程,是否在不自觉中,陷入了某种权力博弈的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建立健康的、真正平等的亲密关系,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识别和挑战那些根植于社会结构的权力不平等。它鼓励我们主动去争取,去创造一个更公正、更少压力的情感空间。
评分读《爱情社会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思想的“考古”。孙中兴教授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带领我挖掘隐藏在现代情感表象之下的深层社会结构和历史根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浪漫爱”的起源和演变的部分印象深刻。过去,我总觉得浪漫爱是永恒的,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情感需求。但书中的论述让我了解到,这种我们如今奉为圭臬的爱情模式,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比如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产阶级兴起、个体主义思潮的传播以及小说、戏剧等大众媒介的普及,才逐渐成型并被广泛接受的。这种“新”的爱情观念,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基于财产和家族联姻的婚姻模式,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对“真爱”的定义和期待,这些都让我感到十分新奇。书中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爱情观念的比较分析,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原来,在某些文化中,“爱情”并非是婚姻的必要条件,甚至可能被视为一种潜在的风险。这种跨文化的对比,让我更加警惕将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情感模式,误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教会我用一种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看似“自然”的情感表达,认识到它们同样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