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交換設備 蔣青泉 9787563508662

電信交換設備 蔣青泉 978756350866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青泉 著
圖書標籤:
  • 電信交換
  • 交換設備
  • 通信工程
  • 蔣青泉
  • 9787563508662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通信技術
  • 網絡工程
  • 專業教材
  • 高等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天樂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3508662
商品編碼:2969812944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7-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電信交換設備

定價:33.00元

作者:蔣青泉

齣版社:北京郵電大學齣版社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63508662

字數:570000

頁碼:35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5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全麵係統地介紹瞭現代電信交換設備,著重於電信交換設備的係統結構、呼叫處理、操作與維護。全書共分13章,內容包括:S1240程控交換設備、EWSD程控交換設備、C&C08;程控交換設備和寬帶交換設備。
  本書采用電信交換設備的新版本及在電信企業的新應用,內容全麵,實用性強,深入淺齣,側重設備配置和操作技能的培養,注重實踐知識和應用技巧,配有豐富的圖錶和習題,可適閤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
  本書可作為通信、電子、信息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及其他大專院校的教材,也可作為電信機務員崗位培訓和通信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培訓教材,適閤於電信交換設備維護人員、電信交換設備工程設計和安裝調試人員、大專院校師生閱讀或作為參考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智能時代的網絡基石:電信交換技術深度解析 在信息爆炸、萬物互聯的今日,我們享受著瞬息萬裏的通訊便利,體驗著高清流暢的影音娛樂,依賴著高效可靠的在綫服務。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電信交換設備。它如同龐大數字世界的神經中樞,負責著信息的暢通無阻,連接著億萬用戶的每一次通信需求。本書將帶您深入探索電信交換技術的核心奧秘,揭示那些支撐起我們現代通信生活的技術基石。 第一章:電信交換的起源與演進——從機械到光縴的革新之路 本章將追溯電信交換技術的曆史脈絡,從早期笨重的機械式交換機,如何通過微電子技術的引入,逐步邁嚮電子交換,再到如今的光縴交換和軟件定義網絡(SDN)的崛起。我們將詳細介紹不同時代交換技術的代錶性産品和技術原理,例如步進式交換機、縱橫製交換機、以及程控交換機(PXC)的誕生如何顛覆瞭傳統的通信格局。重點會放在分析每一次技術飛躍背後的驅動力,如用戶需求的增長、通信質量的提升、以及成本的優化。我們將探討模擬信號嚮數字信號的轉變,以及PCM(脈碼調製)技術如何為現代數字通信奠定基礎。同時,也會迴顧光縴通信技術的齣現,以及光交換技術如何徹底改變瞭信息傳輸的帶寬和效率,為更大規模、更復雜網絡架構的構建提供瞭可能。 第二章:現代電信交換的核心技術——電路交換、分組交換與混閤交換的原理剖析 現代電信交換技術並非單一模式,而是融閤瞭多種交換方式以適應不同業務的需求。本章將深入剖析目前主流的三種交換方式: 電路交換 (Circuit Switching):雖然在傳統電話網絡中更為普遍,但其“獨占資源”的特點在某些特定場景下仍然具有優勢。我們將解析電路交換的原理,包括呼叫建立、資源分配、以及通信過程中如何保持端到端的專屬通道。我們會討論其優點(如時延低、質量穩定)和缺點(如資源利用率低),並分析其在現代網絡中的應用場景,例如一些對實時性要求極高的專用通信綫路。 分組交換 (Packet Switching):這是現代互聯網和IP網絡的核心技術。我們將詳細闡述分組交換的原理,包括數據包的封裝、路由選擇、擁塞控製等關鍵機製。重點會放在IP協議、TCP/IP協議族的運作,以及路由器在分組交換網絡中的核心作用。我們會討論其高效的資源利用率、靈活性和強大的可擴展性,以及在互聯網、移動通信等領域不可替代的地位。 混閤交換 (Hybrid Switching):隨著技術的發展,融閤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優點成為必然。本章將介紹各種混閤交換的解決方案,例如MPLS(多協議標簽交換)技術,它如何在分組交換的基礎上,引入標簽實現更高效的路由和流量工程,兼顧瞭部分電路交換的性能優勢。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不同的混閤模式,為語音、視頻、數據等不同類型的業務提供最佳的QoS(服務質量)保障。 第三章:核心交換設備詳解——從接入網到核心網的設備組成與功能 電信交換設備並非一個單一的實體,而是由不同層級、不同功能的設備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網絡。本章將帶領讀者逐一瞭解這些關鍵設備: 接入層設備 (Access Network Equipment):包括用戶接入設備(如傢庭網關、企業接入設備)以及連接用戶的局端設備。我們將介紹DSLAM(數字用戶綫路接入復用器)、OLT(光綫路終端)等設備,它們如何將用戶終端接入到更廣闊的網絡中,以及PON(無源光網絡)等接入技術如何提升接入帶寬。 匯聚層設備 (Aggregation Network Equipment):負責將來自接入層的流量進行匯聚和初步處理。我們會分析匯聚交換機(Aggregation Switch)的功能,以及它們如何在局部區域內高效地管理和轉發數據。 核心層設備 (Core Network Equipment):這是電信網絡的“脊梁”,負責處理海量數據的長距離傳輸和路由。我們將深入探討核心路由器(Core Router)、核心交換機(Core Switch)的設計原理、性能指標、以及它們如何支撐起整個網絡的骨乾。我們會關注高速轉發技術、路由協議(如BGP、OSPF)、以及網絡容錯機製。 數據中心交換機 (Data Center Switch):隨著雲計算和大數據的發展,數據中心交換機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章將專門介紹數據中心交換機的特點,如高密度端口、低時延、以及對虛擬化和SDN的支持,它們如何支撐起現代數據中心的互聯互通。 第四章:關鍵技術與協議——驅動交換設備高效運行的無形力量 支撐電信交換設備高效運行的,是眾多復雜而精妙的技術和協議。本章將重點解析這些“幕後英雄”: 路由協議 (Routing Protocols):包括內部網關協議(IGP,如OSPF、IS-IS)和外部網關協議(EGP,如BGP)。我們將解析它們如何讓交換設備在海量網絡中找到最佳的路徑,以及路由信息的傳播和更新機製。 交換協議 (Switching Protocols):如STP(生成樹協議)用於防止網絡環路,VLAN(虛擬局域網)技術如何實現邏輯上的網絡隔離,以及鏈路聚閤(Link Aggregation)如何提升帶寬和冗餘性。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技術:在數據包交換網絡中,如何保證不同業務的服務質量至關重要。本章將詳細介紹QoS的各種機製,如優先級隊列、流量整形、流量監管等,以及它們如何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確保語音、視頻等應用的流暢體驗。 網絡安全技術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ies):在信息時代,網絡安全是電信交換設備必須考慮的核心問題。我們將介紹防火牆、入侵檢測/防禦係統(IDS/IPS)、VPN(虛擬專用網絡)等安全機製,以及它們如何保護網絡免受攻擊和非法訪問。 SD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與 NFV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這是電信交換技術發展的最新趨勢。我們將解析SDN如何將網絡控製平麵與數據平麵分離,實現網絡的集中化管理和智能化控製,以及NFV如何將網絡功能從專用硬件遷移到通用服務器上,提升網絡的靈活性和部署效率。 第五章:麵嚮未來的電信交換技術——智能化、自動化與綠色化 電信交換技術仍在不斷發展,以應對未來日益增長的網絡需求和技術挑戰。本章將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嚮: 5G及下一代通信網絡中的交換技術:5G對網絡提齣瞭更高的要求,包括超大帶寬、超低時延、海量連接。我們將分析5G核心網中的UPF(用戶麵功能)、SMF(會話管理功能)等新型交換節點,以及它們如何支撐起5G的各項能力。 網絡智能化與自動化:AI(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將深度應用於網絡管理和運維。本章將探討如何利用AI實現網絡的自優化、自愈閤,以及自動化部署和配置,大大降低運維成本。 綠色通信與可持續發展: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能耗問題日益突齣。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更高效的硬件設計、智能化的能耗管理,以及采用綠色能源,實現電信網絡的低碳化和可持續發展。 邊緣計算與新型交換需求:邊緣計算將計算能力推嚮網絡邊緣,對邊緣設備的交換能力和時延提齣瞭新的要求。我們將探討邊緣交換機和邊緣節點的特點。 通過對這些章節的係統學習,讀者將能夠全麵、深入地理解電信交換設備在現代通信網絡中的核心作用,掌握其發展的曆史脈絡、關鍵技術原理,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本書旨在為通信行業的專業人士、相關專業的學生,以及對信息技術充滿好奇的讀者,提供一份詳實且富有洞察力的技術指南。

用戶評價

評分

在深度和廣度上,這本書展現齣瞭一種令人尊敬的平衡感。它沒有為瞭追求“大而全”而膚淺地提及所有技術名詞,反而選擇瞭對某些核心技術領域進行極其深入的挖掘。我驚喜地發現,對於一些在行業內被認為是“邊角料”或者“過時技術”的細節,作者依然進行瞭詳盡的分析,這在其他主流教材中是極其罕見的。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恰恰體現瞭對整個技術生態鏈條的尊重。這種深挖使得我對整個係統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功能層麵,而是開始觸及到其底層的設計哲學和工程實現的妥協。每一次深入研究,都像是在攀登一座技術高峰,每翻過一頁,視野就開闊一分。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結構化的、高強度的知識重塑之旅,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種思維方法的訓練,教會讀者如何去係統性地拆解和理解一個復雜的技術體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簡潔有力的白色字體,立刻就給人一種專業、可靠的感覺,仿佛預示著內容將是嚴謹而深入的。我拿起它的時候,最先關注的是它紙張的質感,摸起來厚實而平滑,這讓人對印刷質量有瞭很高的期待。初翻幾頁,目錄的編排就展現齣瞭清晰的邏輯脈絡,從基礎原理到復雜的係統架構,層層遞進,沒有絲毫的跳躍感。特彆是看到章節標題中那些專業術語時,我能想象到作者在梳理這些知識點時所花費的心思,試圖將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用最清晰的方式呈現齣來。裝幀的工藝也做得非常紮實,書脊挺括,即使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齣現鬆動,這對於一本工具書或者專業參考書來說至關重要,畢竟我們指望它能陪伴我們度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工作周期。這本書的整體視覺傳達非常成功,它在第一時間就建立瞭讀者對內容專業性的信任感,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探究那些隱藏在精美包裝下的知識寶庫。我尤其欣賞這種低調的專業感,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一切都服務於內容的有效傳遞。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技術書籍中的一股清流。現在的很多技術書,內容是擠在小小的篇幅裏,字體小得費眼,圖錶與文字混雜得讓人眼花繚亂,但這本書的版式設計明顯經過瞭深思熟慮。大開本的設計保證瞭公式和示意圖的清晰度,圖文之間的留白處理得非常到位,閱讀起來絲毫沒有壓迫感。特彆值得稱贊的是,那些復雜的電路圖和邏輯流程圖,綫條清晰,標注明確,即便是像我這樣對圖形閱讀能力一般的人,也能迅速捕捉到關鍵信息。很多技術書籍中的圖例往往是簡單粗暴的黑白綫條畫,但這裏很多圖示采用瞭分層和著色的技巧,將信號流嚮、數據包的封裝解封裝過程錶現得極其直觀。這不僅僅是美學上的追求,更是對閱讀效率的巨大提升。當我在晚上颱燈下仔細研讀那些需要反復對照的段落時,字體的銳度和行距的舒適感,讓長時間的閱讀也變得相對輕鬆,這無疑是作者和齣版方對讀者健康負責任的錶現。

評分

讀完這本書的前幾章,我立刻感覺到作者在內容組織上的匠心獨具。他似乎非常瞭解初學者和資深人士在學習過程中的痛點,因此在講解每一個核心概念時,都會采取一種“由淺入深,層層剝筍”的策略。比如,在闡述某個關鍵的協議棧時,他不是簡單地羅列規範,而是會先用一個生動的實際場景來描繪這個協議在解決什麼問題,然後再逐步拆解其內部的工作機製和報文結構,這種“先搭場景,再填細節”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我記得有一個地方,作者甚至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來解釋數據流的控製,那個比喻的精妙之處在於,它瞬間打通瞭我腦海中原本模糊不清的概念壁壘,讓我茅塞頓開。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對於理論與實踐的結閤把握得恰到好處,每一次理論的闡述後,緊接著就會齣現相關的“案例分析”或“實際部署考量”,這使得我們不僅知道“是什麼”,更明白瞭“為什麼”和“怎麼用”。這種行文風格,充滿瞭對讀者學習體驗的深切關懷,絕非那種冷冰冰的教科書式堆砌文字可以比擬的。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看來,是一種介於學術論文的嚴謹和資深工程師的實戰經驗分享之間的獨特混閤體。作者的用詞精準,沒有冗餘的形容詞或空洞的套話,每一個句子似乎都承載著明確的信息量。然而,與那種教條式的教材不同,字裏行間偶爾會流露齣一種“過來人”的智慧——比如在討論某些標準決策背後的曆史原因時,作者會用一種略帶感慨的語氣點齣行業內的權衡取捨,這種人性化的解讀,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深度和可信度。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標準A比標準B好”,而是告訴你“在X、Y、Z的限製下,人們選擇瞭A,但我們也必須警惕A可能帶來的B問題”。這種對事物多麵性的洞察和審慎的錶達方式,讓我對作者的專業素養佩服不已。它鼓勵讀者帶著批判性的思維去吸收知識,而不是盲目接受書本上的每一個結論,這對於培養未來真正解決問題的技術人纔至關重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