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通信技术(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定价:39.50元
作者:纪越峰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5635085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通信网络的分层构架,从全程全网和网络融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各类先进的通信技术,重点是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
本书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部分概述现代通信钢与支撑技术;第二部分讲信息应用技术,包括各种通信业务和终端技术;第三部分讲述业务网技术,包括电话风技术、数据网技术和IP网技术;第四部分讲述接入与传送网技术,包括SDH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综合业务接入技术;第五部分讲述下一代网络技术,包括软交换技术,Ipv6技术和自动交换光网络技术。
本书注重选材,内容丰富,层次清楚,编写方法新颖。在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必要的理论分析的同时,着重从网络的各个层面讲述了目前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的技术成果。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类本科高年级学生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通信工作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录
篇 现代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
章 现代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
1.1 现代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1.1.1 通信的基本概念
1.1.2 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1.3 现代通信网的分层结构
1.1.4 通信网组网结构
1.1.5 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1.2 现代通信网的支撑技术
1.2.1 信息应用层技术
1.2.2 业务网技术
1.2.3 接入与传送网技术
1.3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习 题
第2章 通信业务
2.1 模拟与数字视音频业务
2.1.1 视音频信息基本概念
2.1.2 视音频信息数字化
2.1.3 视音频压缩编码
2.1.4 视音频业务种类
2.2 数据通信业务
2.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2.2 数据通信业务
2.3 多媒体通信业务
2.3.1 多媒体业务及其特点
2.3.2 多媒体通信技术规范与标准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通信终端
……
第三篇 业务网技术
第4章 业务网技术基础
第5章 电话网技术
第6章 数据网技术
第7章 IP网技术
第四篇 接入与传送网技术
第8章 传送技术基础
第9章 光纤通信技术
0章 无线通信技术
1章 综合业务接入技术
第五篇 下一代网络技术
2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排节奏非常适合那种有一定基础,想要向“专家”迈进的读者。对于我这种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知识结构重塑”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先接触了碎片化的应用知识,导致对底层原理的理解存在盲区。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准确地切开了这些知识间的“粘连”,让你看到核心的物理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层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在讲解拥塞控制机制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几种算法,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算法背后的博弈论基础和对网络公平性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技术视野。而且,它的行文风格非常冷静客观,不会使用过于煽动性的语言,但每一个论断都掷地有声,充满了说服力。我甚至会把它当作一本“技术辩论”的参考资料,因为它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势与劣势,让你能够基于事实进行判断,而不是随波逐流。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非常“硬核”,属于那种能让人立刻感受到专业气息的教材。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氛围给镇住了。首先,从排版和用词上就能看出,作者在内容组织上是下了大工夫的。它不是那种为了凑字数而堆砌概念的读物,而是力求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比如在介绍某一类新的调制解调技术时,它不会直接跳到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用非常直观的类比或者工程上的实际需求来铺垫,让你明白“为什么需要这项技术”,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再者,书中对经典理论的阐述,比如香农定理的应用边界,或者不同编码增益的实际差异,都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案例分析。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似乎在努力平衡理论的深度和工程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像有些纯理论书籍那样高高在上,也不像纯粹的“速成手册”那样浮于表面。总而言之,它给我的感觉是,这是一个既懂学术前沿,又深谙工程实际的老专家,手把手带你入门的样子。读完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而不是“我看了,但好像什么都没记住”的空虚。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现代通信技术”时,其实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的教材太多了,很多都停留在上个时代的知识框架里,更新速度跟不上技术迭代的步伐。但是,这本书在处理一些近些年兴起的热点话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敏锐度和深度。我记得有一次为了准备一个关于大规模MIMO的课题报告,我查阅了好几本近五年的国际期刊综述,但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吃力。偶然翻到这本书的相应章节,发现作者竟然用一种非常简洁明了的框架,将复杂的空口(Air Interface)设计和预编码算法的权衡给梳理清楚了。这种提炼复杂信息的能力非常了不起。而且,书中对“面向未来的”技术,例如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在现代网络架构中的地位,也有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功能,而是探讨了其对整个通信系统设计理念的冲击。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对未来十年通信发展趋势的路线图的浓缩版本。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现代通信技术(第2版)》,感受最深的是它体现出的那种对“准确性”的执着追求。在涉及关键性能指标(KPI)的推导和定义上,这本书几乎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时,总是会辅以非常精确的脚注或者侧边栏的补充说明,比如对“有效吞吐量”与“峰值速率”的精确区分,或者对不同帧结构下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设置的优化考量。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恰恰是区分“懂行”和“外行”的关键所在。这本书不像某些快速更新的版本那样,为了赶时髦而牺牲掉对基础知识的深度挖掘。相反,它似乎是在说:“基础决定上限,我们先把基础打得比钢筋混凝土还结实。” 这种对基本功的重视,使得任何从这本书走出来的读者,在面对更前沿、更复杂的未来技术时,都能拥有坚实可靠的知识底座去进行分析和创新,而不是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评分我个人对教材的实用性要求极高,如果只是理论的堆砌,我宁愿去看论文。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它那股子“实干”精神。它没有沉溺于那些只有在实验室才能实现的奇技淫难,而是紧紧围绕着现行和下一代标准中那些最关键、最影响性能的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比如在讲解功率放大器(PA)的非线性失真和预失真技术时,它给出的数学模型和仿真参数,几乎可以直接移植到我们自己的测试平台上去验证。这种“可复现性”是判断一本技术书籍含金量的试金石。更不用说,书中的图表设计,简直是一绝。它们不是那种随随便便拉出来的线条图,而是精心计算过的、能清晰展示某一参数变化如何影响整体系统指标的“视觉证据”。每一次我感到迷茫时,回头看看书里某张关键的性能对比图,立刻就能找到思维的落点。这说明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