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
定价:25.00元
作者:徐兆寿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801289568
字数:
页码:2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做未婚妈妈是否是一场悲剧?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大学生谈恋爱的20个理由是什么?同居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礼物?中国人的文化批评是怎样的?……直面困扰当代青年人的情爱难题,为大学士正确面对生命指点迷津。
内容提要
今天,谁要论及情爱而羞于言性,那他会遭人耻笑。可是,我们对待性的态度正确吗?我们关于性的知识可靠吗?本书将告诉你,性与情感不可分,性与审美不可分,性与道德、历史不可分一句话,性与文化不可分。那种纯粹用科学主义看待性的态度是有害的。
本书是被网上誉为“青年大师”的西北师大教授徐兆寿先生在许多大学进行情爱文化讲座的讲稿,从文化的角度为青年人解决各种困扰他们的难题,有启蒙情爱教育,普及生理、心理知识和树立正确情爱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有关徐兆寿先生开设的情爱文化讲座,曾在大学校园和网上备受争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几年前,我在兰州黄河边的一次沙龙上结识了这位名叫徐兆寿的徐教授,他供职于西北师大,号称首位在大学里开设性文化课的学者,被网上誉为“第四代界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新浪和搜狐具人气的作家之一,点击量达到几百万。当我收到兆寿发来的这部书稿时,起先并没有很重视,而且认为这可能是讨大众欢心的“炒作之书”。由于我们几次见面互有好感,而且听谈论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一些哲学问题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因此过了一段时间我还是打开了这部书稿。根据我的理解,虽然近年来中国人再不是“谈性色变”,但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这样的性爱文化讲座,还是让人始料未及。等我读完全稿后,我很感动,兆寿干的是个“吃螃蟹”的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启蒙意义。
兆寿说:“一个大学生曾经问我:老师,接吻会不会生孩子?我想,大概举这样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性教育在当下的重要性,而当面对学生幼稚的责难时,我居然还是七七八八地解释了那么多。可能是碍于老师的面子吧。实际上这多可笑,什么是老师?什么是学生?爱是需要学习的。” 中国几千年来虽然不乏“房中术”和“素女经”之类的奇书,但较用性心理学和性爱文化学的科学视角来审视爱与性,还差得很远。想想大学里的莘莘学子,从小没有上过美德课和公民课,生理卫生课也是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虽然有些孩子开放得一塌糊涂,但大多数学生却经不起一场失恋的打击。这样的形势不容回避,性教育课更是刻不容缓,尤其是网上泛滥,许多懵懂无知的少年,随时都有被毒害的危险。向他们传授健康而高雅的性爱文化知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太好事,不仅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而且可以使社会稳定和谐。
在这个性革命浪潮汹涌的时代,如何理解性与爱,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兆寿的诸多探讨,无疑具有形而上的特点。
这在目前的界是非常难得的,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和开拓性意义。诸如:你对大学生谈恋爱怎么看?你对大学生同居现象怎么看?你认为大学校园里该设有自动售套机吗?大学生应该怎样解决?两个女友都喜欢,怎么办?为什么会有“一见钟情”?同居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礼物?等等,兆寿在书中都做出了科学而理性的回答,为青年人指点迷津,为老师家长分忧解难。
中国人,该撕下我们貌似斯文的假面具了,性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丈事,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性格塑造,还会影响一个人未来婚姻、生育乃至一生的大事。在我们这一代发生过的一些悲剧,再不能在我们孩子身上继续发生。因此,我很愿意向广大家长、老师和青年朋友,向全社会诚恳地推荐这部深刻而实用的启蒙读物,并希望中国的性文化课能早日进入各大学的课堂。
赛妮亚 2007年初冬于北京
序言
这本书的选材和案例的广度令人惊叹,它几乎涵盖了现代社会中所有可能出现的情感议题。从初识的试探期,到热恋的激情褪去,再到长久相伴中的倦怠与重塑,作者都给出了精辟的见解。它并不避讳讨论人性中那些阴暗、脆弱和矛盾的一面,反而将其视为构成完整人格的必要组成部分。例如,书中对“嫉妒心”的剖析就极为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义为负面情绪,而是将其视为对自身价值感缺失的一种警示信号。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读者在面对自身缺点时,少了一份自责,多了一份建设性的解决思路。此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跨文化视角和历史案例,使得对“爱”的探讨具有了宏大的历史纵深感,不再局限于当下的碎片化经验。读完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对亲密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是对人类情感这一永恒母题,有了一种更谦卑、更包容的敬畏之心。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的情感书籍多半侧重于“术”的层面,即如何去“做”某事,那么这本书则更着重于“道”的修养。它似乎没有提供那种立竿见影的“速成秘籍”,反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心性修炼”的指南。我感触最深的是关于“自我接纳”和“独立完整性”的论述。作者反复强调,任何健康的情感关系,都必须建立在两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之上。他描绘的理想状态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而是一种互相尊重边界、彼此成就提升的动态平衡。这与我过去接触到的很多强调“牺牲奉献”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耳目一新。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坚定维护,反而成了构建更坚固联结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放下笔,陷入长久的沉思,反思自己过去为了迎合他人而做出的妥协和委屈,这对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温暖的色调,配上恰到好处的字体排版,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想要细细品读的冲动。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显得内容更加有深度和内涵。初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质感就非常舒服,阅读体验一下子就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当然,好看的皮囊只是敲门砖,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整体的阅读流畅度。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枯燥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了情爱世界的广阔图景之中。无论是对复杂情感的剖析,还是对人际交往中微妙界限的探讨,都显得既专业又亲切,没有丝毫学究气。这种将深刻的理论融入日常观察的功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我感觉作者是真正用心去观察和体验了人世间的各种情感纠葛,才能写出如此有烟火气又不失高度的文字。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对哪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情感现象进行解构了。
评分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让人读起来有一种韵律感,仿佛在聆听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他对于情感的描摹极其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常被我们忽略的瞬间——比如,在一段关系中,一方不经意的眼神躲闪背后隐藏的真实想法,或者一句看似平常的关心话语里所承载的巨大情感重量。这种对“微表情”和“潜台词”的捕捉能力,使得全书充满了画面感和代入感。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保持距离却又充满慈悲的叙事口吻。他从不轻易评判对错,而是努力去理解每一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即便是那些看似“不合理”的情感反应,也能找到其合理的生长土壤。这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爱”的定义边界。它教会我,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评判别人,而在于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样子。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副能够透视人心的眼镜,看世界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但也因此更加真实可爱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得让人叹服。它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搭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开篇往往从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日常场景切入,比如一次失败的约会,或者一次沟通不畅的争吵,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然后,作者会巧妙地引入一些心理学或社会学的概念进行支撑,但绝不生硬地堆砌术语,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案例来解释它们。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冲突与和解”这一章节时的手法。它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要沟通”,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冲突产生的根源,从各自的成长背景到当下的需求错位,提供了一套可以自我排查和修复的工具箱。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个主动参与自我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我看到一个观点,会立刻停下来思考自己过往的经历,这种带着反思的阅读体验,远比读一本纯理论书籍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