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文献—人民文库丛书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档案 9787010080

遵义会议文献—人民文库丛书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档案 97870100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档案 著
图书标签:
  • 遵义会议
  • 党史
  • 中共中央
  • 历史文献
  • 人民文库
  • 档案
  • 红色文化
  • 政治
  • 毛泽东
  • 革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0192
商品编码:296962796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遵义会议文献—人民文库丛书

定价:17元

作者: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10080192

字数:125000

页码:1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央在红军长征途中占领的贵州遵义县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称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批判了中央红军指挥机关在反对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作战中实行单纯防御、在长征中实行退却逃跑的战略错误,决定采取以毛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在会议以后不久,中央政治局改变了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同志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这就使工农红军在险恶的情况下转危为安,保证了它战胜种种困难而完成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从而使中国革命转入节节胜利的新的历史时期。因此,遵义会议被公认为中国
革命史上的转折点。
一九八五年一月是遵义会议的五十周年。为了适应全党和全国人民了解遵义会议内容的需要,我们编辑了《遵义会议文献》。本文献收集了会议的决议、中央关于通报会议情况的电报、中央负责人关于会议的传达提纲、中央后来对这次会议意义的正式估价(以上为辑),以及毛、、等中央领导人关于这次会议的论述和回忆(以上为第二辑)。绝大多数资料是次公开发表。
本文献资料除注明是中央档案馆存件的以外,都是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征集或编辑的;各篇的注释(除张闻天同志一篇的注释承张闻天选集编辑组提供外)也是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所加。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遵义会议文献》 内容简介 《遵义会议文献》一书,精选了党史上最为关键的历史文献,聚焦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本书由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与中共中央档案共同编撰整理,人民文库丛书倾力推出,收录的文献不仅是历史事件的直接记录,更是理解遵义会议深远意义的重要钥匙。它所展现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一群胸怀救国理想的革命者,在绝境中寻求出路,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的生动史实。 一、 历史背景:革命的严峻考验 1934年初,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国民党军队凭借其在兵力、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此危急关头,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特别是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和战略上的僵化,导致中央苏区根据地的丧失,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长征初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们,继续推行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红军在湘江战役中蒙受了惨重损失,红军人数锐减,革命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和质疑现有的领导路线,党内对错误路线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二、 会议召开:生死存亡的抉择 遵义会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贵州遵义举行。会议批评了“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并在事实上增选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虽然当时并没有公开宣布毛泽东的职务,但这次会议的决议,特别是对其军事指挥路线的否定,标志着毛泽东在党内实际领导地位的确立。 本书收录的文献,将为读者详细呈现会议召开前的思想准备、会议期间的激烈讨论以及会议所形成的决议。这些文献,如当时的会议记录、领导人的讲话稿、与会者的回忆录等,犹如穿越时空的窗口,让人们得以亲身感受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领略革命先辈们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如何思考、如何抉择、如何引领中国革命走向光明。 三、 核心内容:思想的拨乱反正 遵义会议最为核心的意义,在于对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纠正。在此之前的许多时间里,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将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生搬硬套,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犯下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严重错误。特别是在军事上,他们坚持进攻主义、速决主义,否认游击战争的重要性,导致红军屡屡遭受重创。 遵义会议,深刻批判了这种脱离实际、照搬教条的错误思想。与会者围绕着军事战略、党的领导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辩论。毛泽东在会议上阐述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强调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提出了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正确战略战术。他的思想,如“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运动战”等,为红军摆脱被动局面,走向胜利指明了方向。 本书中所收录的文献,将具体呈现这些思想交锋的细节。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进行深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这些文献,不仅是历史事实的记录,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自我纠错、不断前进精神的体现。 四、 关键决议:历史的转折 遵义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决议,这些决议直接改变了中国革命的走向。其中最关键的,是改组了党中央的领导机构。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负责全党的军事指挥。虽然当时三人团的组成和具体分工在文献中可能有所呈现,但其意义在于,党和红军的领导核心已经开始向毛泽东转移。 会议还批评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周恩来、王稼祥等人在纠正错误路线中的作用。这次会议,也深刻反思了以往的错误,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本书将通过整理和呈现这些关键的会议决议和相关文献,让读者清晰地看到,遵义会议是如何在党内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如何为中国革命打开了新的局面。这些文献,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克服困难,不断壮大的重要依据。 五、 深远影响:革命的灯塔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的成果,立即体现在之后红军的军事行动中。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转危为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的精神,也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整个进程。它所倡导的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胜利的法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 本书收录的文献,不仅仅是静态的历史资料,更是中国革命斗争精神的生动写照。它所展现的,是革命者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这些文献,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六、 本书价值:历史的回响 《遵义会议文献》一书,不仅是党史研究者宝贵的史料库,更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必读之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 深入了解遵义会议的来龙去脉: 从会议召开前的严峻形势,到会议期间的激烈讨论,再到会议的最终决议,全面展现遵义会议的全貌。 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如何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其革命思想,并最终确立其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学习中国共产党自我纠错的能力: 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认识和纠正错误,不断前进,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体会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感受革命先辈们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奋斗。 汲取历史智慧,坚定前进方向: 从历史经验中学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本书的出版,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的忠实记录,也是对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精神的传承。它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启迪未来的一座重要桥梁,让遵义会议的光辉思想,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而又不失典雅。拿到手中,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沉淀感。从排版到印刷质量,都体现出一种严谨与用心,这对于研究这类珍贵历史文献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特别是那些老照片和手稿的影印件,清晰度极高,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种震撼感是其他出版物难以比拟的。虽然内容本身已经足够厚重,但编辑团队在版式设计上的匠心独运,使得在阅读过程中并不会感到枯燥,反而更能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文字背后的力量。这种对细节的尊重,让我想起了老一辈学者对史料整理的严谨态度,是当代出版界非常值得学习的典范。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资料的原始性和权威性上。能够汇集到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和中央档案局的珍贵藏品,本身就赋予了它无可替代的地位。在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关键转折点时,任何二手资料都难以比得上直接面对这份亲笔记录的震撼力。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会议讨论过程的细节记录,那些被后世简化和定论的事件,在原始材料中展现出的是远超想象的复杂性和充满争议的辩论。这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史学爱好者或研究者来说,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强迫你抛弃既有的、被美化的叙事,重新去审视历史的真相。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将这套书通读完,过程是漫长但极其充实的。它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重量级”——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思想和精神上的重量。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读物,而是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带着敬畏之心去对待的史学瑰宝。读完之后,看待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眼光都变得更加审慎和立体了。我感觉自己好像不仅仅是阅读了文献,而是参与了一次深刻的“历史现场考察”。这种体验是任何通俗历史读物都无法给予的,它让你体会到,每一个伟大的决策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智慧乃至痛苦的抉择。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最好致敬。

评分

我得承认,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重量”吸引的,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件,更像是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将那个关键时刻的各个侧面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视角史料的交叉印证,使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是单维度的。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足以让一个对党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发现许多先前未曾注意到的微妙之处。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查阅其他辅助资料,试图去还原当时决策者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要求你慢下来,去感受历史的脉搏,去体会那些字里行间蕴含的巨大张力。

评分

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阅读此类文献集常常是一件令人望而却步的事情,因为它往往充斥着大量晦涩的政治术语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然而,这本汇编在史料的选择和呈现上,体现出了一种难得的人文关怀。虽然是原始文献,但整体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使得一个初学者也能大致跟上历史事件的发展轨迹。当然,深入理解仍需要背景知识的铺垫,但这套丛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基础。我甚至带着我的高中生侄女翻阅了一部分,她虽然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但对于那种“历史就在眼前”的真实感体会颇深。可以说,它架起了一座连接专业研究与大众理解的桥梁,尽管这座桥更倾向于后者能更扎实地行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